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6安徽高二上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期末考试83624
2016安徽高二上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期末考试83624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6-05-02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下列各项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有的媒体人由于曝光腐败、鞭挞丑恶而背后中枪,这使他们心灰意懒,不愿意再继续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

B.有些以风雅自诩的人,往往不屑于民间优秀的传统艺术,甚至认为黄梅戏也只是下里巴人的玩意儿,没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C.游览时,因为不愿错过美好的瞬间,人们用自拍神器不停地拍照,最终在浩如烟海的照片中又难以取舍。

D.节日的农贸市场水果种类繁多,色泽鲜艳,而质量良莠不齐,要想选出质优价廉的商品,需要花些功夫。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4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心灰意懒:灰心失望,意志消沉。B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这里贬用了,不合语境。 C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D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本题中“下里巴人”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浩如烟海”和 “良莠不齐” 犯了对象错类。

2.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分析称央行再次加息旨在以控制通货膨胀并预测货币政策可能出现的转折为目的,有专家认为如果通胀得不到控制,不排除继续加息的可能。

B.目前,我国开放了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旅游的目的地,而旅行社真正投放市场供游客选择的不到30个左右,三分之二的目的地资源空置。

C.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们不但要有跌倒之后再爬起的勇气,而且还要从被击败的那一刻起深入反思,着手准备下一次的奋战。

D.赵扬的《唐太宗》形象地描绘了唐太宗波澜壮阔的一生,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是一部弘扬儒家正义理念的好书。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1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A句式杂糅,“旨在”与“以……为目的”杂糅。B“不到30个左右”不合逻辑,删去“不到”或“左右”。D中途易辙,“开创”的主语是唐太宗。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结构混乱是课标卷必考点额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主要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本题中“旨在”与“以……为目的”杂糅,只保留一种说法就可以了。

3.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法律与制度正义与否,决定了这个社会好人与坏人谁会占据上风。               。他们会装作“路人甲”当一名看客。要想改变这样的现实,就必须要从法律制度上确保这个社会的好心人不能流血又流泪,确保那些讹人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A.如果一个制度本身会“激励”或“鼓励”坏人去讹诈好心人,而不能很好地保护好心人,许多人就不敢见义勇为。

B.如果一个制度本身就不能很好地保护好心人,相反还能“激励”或“鼓励”坏人去讹诈好心人,许多人就不敢见义勇为。

C.许多人不敢见义勇为,是因为一个制度本身就不能很好地保护好心人,相反还能“激励”或“鼓励”坏人去讹诈好心人。

D.许多人不敢见义勇为,是因为制度本身会“激励”或“鼓励”坏人去讹诈好心人,而不能很好地保护好心人。

难度:
知识点:句子衔接
使用次数:16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与上文陈述主体要一致,以“制度”做陈述主体;要紧密衔接下文的指代性词语“他们”,“他们”指代的是不敢见义勇为的“许多人”,所以“许多人就不敢见义勇为”要放在最后。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本题属于填写衔接句子。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本题中上文陈述主体是“制度” ,紧密衔接下文的指代性词语是“他们”, “他们”指代的是不敢见义勇为的“许多人”,。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4.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5.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9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C

5.D

6.C

【解析】

试题分析:

4.“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自由体和格律体并存,没有取代。原文是“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技巧点拨】科学类或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属于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概念内涵没有错,但“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在原文中是“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5.A.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原文“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往往要对原文信息进行综合梳理。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原文“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不是“对《诗经》兴趣降低”。诗歌没有发展为九言,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6.“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与原文不符。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所产生的二者互补,从而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概括、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C

【技巧点拨】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分析理解。此题考查推断力和想象力,是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测试。读文章不仅要会读而且要思考,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识,为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推断,是命题人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从已知到未知,由条件到结论,由原因到结果地得出结论,它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他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清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相关链接:

《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表现了朱自清一生认真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生活中机械刻板的一面。

B.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他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为清华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C.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友人对其外貌的回忆,从一个侧面烘托出朱自清备尝艰辛、极其贫困的生活。

D.朱自清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一方面说明他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穿着上“节流”,一方面说明他乐观豁达。

E.朱自清退回配购证,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没有向贫困低头,也没有向权贵低头,可见其“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

8.朱自清“认真”的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9.文中画线处作者引用传主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传主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10.文章题目是“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难度: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20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7.E项3分,C项2分,D项1分。

8.①写作认真。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为“蝉鸣”的细节,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又两次实地考察,还专门写文章。

②学习认真。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专家请教,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

③教学认真。他的选修课只有一个学生,却照常讲课考试。

④工作认真。原则性强,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

9.①作者引用传主自己的话直接突出传主的形象:做事有原则,做人有气节。

②引用沈从文、叶圣陶等名人对传主的评价,从侧面表现其高尚气节。

③引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感染力。

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10.朱自清“生不逢时”,处境困窘但毫不妥协,这更能体现他人格的完美。

①他虽清贫,但写作时仍然注重质量,每天最多写500字,这更能显出他的认真严谨。

②身处困境,但仍然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改名“自清”以自励,取字“佩弦”以自警,这更能显出他的洁身自好。

③物价飞涨,生活艰难,但为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他第一个在声明上签字,这更能显出他的无畏和勇气。

【解析】

试题分析:

7.A项“机械刻板的一面”不当,应该是“严格自律的一面”。B项增加人文色彩的是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D项可能是“豁达”,没有“乐观”,也可能是出于无奈。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强加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

8.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找到“认真”,“认真”体现在他的写作上、学习上、教学上、工作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文有明确的提示语“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通过这些提示语就可以很快的找到答案。

9.传主的形象要通过语言、行为或他人的评价表现出来。文中引用朱自清的原话“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就表现他的认真坚持原则。“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则表现他做人的气节。友人的评价,从侧面能更真实地表现朱自清的气节精神。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传记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对于传记所记述的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引用传主的原话可以增加可信度,增加可读性,而且引用原话更容易让人信服,从而达到建立传主形象的立传目的。用别人的评价,就是为了展现传主的某种精神。

10.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找到体现他那些情怀,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启示。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第一问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6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1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0
90.90%
基础
1
9.09%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6.36%
现代文阅读
1
9.09%
文言文阅读
1
9.09%
名句默写
1
9.09%
语言表达
3
27.27%
作文
1
9.09%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成语(熟语)
1
9.09%
病句辨析
1
9.09%
句子衔接
1
9.09%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9.09%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9.09%
人物传记类
1
9.09%
其他
1
9.09%
1
9.09%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9.09%
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 新闻类
1
9.09%
材料作文
1
9.09%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小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