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6甘肃高中语文月考试卷83740
2016甘肃高中语文月考试卷83740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6-05-03
题号
评分
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  〕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  〕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  〕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1.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

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通常    大多    都      B.大多    通常    都

C.都      通常    大多    D.通常    都    大多

3.第③段加横线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5.联系上下文,对第⑦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

B.文献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

C.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

D.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难度: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1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2.C

3.认真阅读

4.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5.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可由关键句“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和关键“伪综述”中压缩概括而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C项用词最准确、严谨。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试题分析:这里的“倾听”是取其比喻义,是指阅读文本。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侧重分析语段的内容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他人,成就自我。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6.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答:                                                                           

7.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                                                                           

8.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答:                                                                          

9.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答: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3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6.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作品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今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7.(1)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因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

(2)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迁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

8.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史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家和文学家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9.①以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出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首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

6.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作者的情感线索。抓住“复杂”、“不安”、“没有眼泪”联系前后段落找原因,并结合文章主题作答。第一点在上文,第二、第三点在下文,注意文中表达情感的词语。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

试题分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注意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情感线索分析,联系上下文可以找到答案。第一句重点考查“这些”的指代意义和“很久”、“很远”的含义。第二句抓住重点词“平静”、“清澈”来查找答案要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试题分析:归纳概括要点。归纳要素,还要结合文意分析。答案要点在第8.9段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和情感主题。把握文章的思路和主旨,分层次归纳要点。重点分析开头和结尾的精巧构思。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数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10.下列词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君义甚高,愿榻                  假:借用

B.景淳死                            竟:居然

C.反以货,遗归                      赆:赠送

D.人用是疑名                        多:称赞

11.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莫我   吾宁之而受祸       

B 独好周人急  其行最著

C 恐他人得  育而风露所感    

D何为报  妻卧草中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仗踵疑门,告曰

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

B.不少见颜面

没有稍微路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志其数而封识之

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

D.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1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难度: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使用次数:19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0.B

11.D

12.D

13.C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处“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可能是“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A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B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C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D前“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以”表修饰。尽管前“以”不好翻译,但后“以”用法比较明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以”不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D“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此处的“寄”是“寄存”的意思,“其里人家”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C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附:文言译文

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 养病吗?”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冒着连坐的风险收留他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疑自己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欢与疑结交。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好人啊,好人!”。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然而高尚的品行最为人们所称道。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是一个温和 善良的人,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这怎么可以凭借外貌判断人的道德品质呢?《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三、名句默写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4.名句名篇默写

               ,三岁食贫。(《诗经·氓》)

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⑶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莲子清如水。(《西洲曲》)

⑹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陋室铭》)

难度:
知识点:其他
使用次数:11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自我徂尔

(2)齐彭殇为妄作

(3)哀民生之多艰

(4)但为君故

(5)低头弄莲子

(6)吟鞭东指即天涯

(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四、语言表达 (共5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小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5.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

16.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7.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难度:
知识点:诗
使用次数:13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5.津亭

16.D

17.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 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解析】

15.

试题分析:“津亭”中的“津”是渡口、码头的意思,故跟“江”照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A无用典,B本诗并非咏物诗,C颔联、颈联对仗并不完全工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卷还有5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0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9
90.0%
基础
1
1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现代文阅读
2
20.0%
文言文阅读
1
10.0%
名句默写
1
10.0%
语言表达
5
50.0%
作文
1
10.0%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1
10.0%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10.0%
人物传记类
1
10.0%
其他
1
10.0%
1
10.0%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2
20.0%
选用 仿用 变换句式
1
10.0%
先秦诸子百家
1
10.0%
材料作文
1
10.0%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李文萍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