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6黑龙江高二上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期末考试84052
2016黑龙江高二上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期末考试84052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6-05-10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季羡林先生在《八十述怀》中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   !我服从任何人的调遣与指挥,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我不甘心成为   ,我必须干点事情。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季老的话让读者感觉到他文章的语言没有八十岁的   ,反而多了一些活泼与生动。

A.出人意料       行尸走肉       老气横秋

B.咄咄怪事       酒囊饭袋       老态龙钟

C.咄咄怪事       行尸走肉       老气横秋

D.出人意料       酒囊饭袋       老态龙钟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8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咄咄怪事:不可思议而使人惊讶的事。咄咄,表示惊诧或感叹。符合文意。出人意料:出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与上文文意不符,语气也不协调。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酒囊饭袋:比喻无能的人。前者侧重指人没有灵魂,后者侧重指人没有能力。根据语境,应选用前者。老气横秋: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前者侧重指人的精神状态,后者侧重指人的体态。根据语境,应选用前者。故选C。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词语的辨析是历年高考试题中必不可缺少的考点。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例如本题分别考查了词语语境、侧重点的不同。

2.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汉字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其在中华文明的延续过程中起到了纽带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B.苦就是痛苦,那是抹不掉的,除非你是阿Q,但是痛苦是可以稀释的,眼界开阔了,心胸宽广了,痛苦也就减弱了。

C.“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尽量降低药品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D.刁亦男执导的《白日焰火》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而该片主演廖凡也成功摘取最佳男演员的桂冠,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柏林电影节华人“影帝”。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9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修改语病的能力。A项结构混乱,可删去“是功不可没的”;C项搭配不当,“环节”不能“降低”,可在“流通”前加上“减少”;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成为柏林电影节历史上第一个”。所以选B。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需要掌握的应试技巧有: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等。例如,选项A犯了结构混乱的错误,C项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D项犯了语序不当的错误。

3.

3.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不止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一个人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如果有向心爱的人倾诉的机会,他的痛苦自然会减轻。            。没有任何人倾听,绝对的孤独,快乐会成为失望,痛苦会成为绝望。

A.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没有人分享的快乐决非真正的快乐。

B.没有人分享的快乐决非真正的快乐,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

C.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快乐没有人分享决非真正的快乐。

D.快乐没有人分享决非真正的快乐,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

难度:
知识点:句子衔接
使用次数:18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语段内容及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根据前后文句子的意思可知,应先说“快乐”,再说“痛苦”;再根据“如果没有……”“如果有……”的句式结构可知,选用“没有人……,没有人……”的结构能使语段更通顺。故选B。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语言连贯的题目,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例如本题就可联系语段内容及上下文具体语境,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分析,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做封,辟场祀地叫做禅。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这一点,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在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也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大体上可以如是观: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所以司马谈才会因为不能参与封禅大典而感到痛心疾首,终生为憾。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尽管古代帝王无数,但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的成功。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构了儒家的思想体系。经过春秋战国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思想,最后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

(选自孟宪实《泰山的祭祀与封禅》,有删改)

5.下列关于“封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众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构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构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可以说周公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B.司马谈因不能参与泰山封禅而遗憾终生,看来无论是帝王还是一般官员,都把参与几乎是历史创造的封禅大典看做一大幸事。

C.“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思想,最后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可见无“封禅理论”就难有儒家特殊的政治地位。

D.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身份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在帝王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因此帝王首先主张封禅。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2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5.C

6.A

7.D

【解析】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封禅”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情形几乎雷同”是说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都不知道“封禅之礼”。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例如本题选项C“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表述不正确,可联系文章第三段“学者认为,秦始皇在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足以判断C项表述不正确。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表述错误,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所以选A。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条件与结果、方法与目的、成就与问题、可能性与现实性。在细心对照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分析、综合,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如选项的表达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对概念、文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对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对结论的推断是否正确,对要点的归纳是否全面……从而排除错误选项,选出正确答案。例如本题选项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 项,封禅泰山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封禅是东方儒生和滨海方士首先主张的。所以选D。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出现一些表达不同观点、表明不同态度的句子。这些不同观点和态度有的是作者所持有的有些却是作者为了把问题论述透彻而援引别人的。在根据语境判断不同观点态度的持有者的基础上对在文中出现的不同观点、不同态度作比较分析(对立的作正误辨析相近的作差异辨析)是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有效手段。例如选项D“帝王首先主张封禅”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二、填空题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4.解释下列加横线字的意思。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刀而藏之。                         

于《桑林》之舞。                 

⑤六王毕,四海一。                    

难度:
知识点:词语
使用次数:19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 治理

(2)招致

(3)通缮,修治、拭擦

(4)合乎

(5)数词作动用,统一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平时对文言实词的积累,结合着实词所在语句的具体语境分析作答。“为国者”,国,国家的意思,根据语境,很容易判断“为”是动词,治理。“始速祸焉”,大意:等到燕太子丹想出了派荆柯去刺杀秦王的计谋燕国便马上招来了祸端!由此可知,速,招致。善,通假字,用在名词前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擦拭。四海一,可联系上句“毕”得出此处应为“统一”。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

本卷还有6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1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0
90.90%
基础
1
9.09%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6.36%
填空题
2
18.18%
现代文阅读
1
9.09%
文言文阅读
1
9.09%
语言表达
2
18.18%
作文
1
9.09%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成语(熟语)
1
9.09%
病句辨析
1
9.09%
句子衔接
1
9.09%
词语
1
9.09%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9.09%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9.09%
人物传记类
1
9.09%
其他
1
9.09%
1
9.09%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9.09%
材料作文
1
9.09%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wangyubo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