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拜送书于庭
B.畔主背亲
C.一时收禽
D.申之以孝悌之义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通假字。A.“庭”通“廷”朝廷。B.“畔”通“叛”背叛。C.“禽”通“擒”捉拿。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题中出现的句子,都是课内的,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
2.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B.蚓无爪牙之利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以致天下之士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古今义词。A.“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B.“爪牙”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D.“以致”古义:来招纳;今义:致使造成某种后果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词义差别编辑。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古褒今贬;古贬今褒。题中所考的词语,都是词义转移。
3.下列选项中加横线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且庸人尚羞之
A.单于壮其节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例句中的“羞”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A.“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赞赏、钦佩B.“朝、夕”名词做状语,在早、晚C.“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D.“谬”使动用法,使……错。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在文言文中,名词做状语有以下情况:一、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翻译为“向+方位名词,例如:(1)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 “南指”“向南指”。题目中的B.“朝、夕”名词做状语,在早、晚,属于时间名词作状语。二、称谓名词作状语,译为“当作+称谓名词,例如:(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 “隶使”“当作奴隶使唤”。 题目中的“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中的“宵”属于这一类。三、一般名词作状语,译为“用+一般名词,例如:(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火令药熔”,“用火让药熔化”。(4)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促织》)“力叮不释”,“用力叮着不放”。(5)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入”“用打洞的办法进入”。 (6)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 “笼归”“用笼子装着拿回家”。 四、人或动物名词作状语,表比喻,译为“像+名词+一样”(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坐在面前”。考生平时要注意总结积累。
4.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客有吹洞箫者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先看选项,例句和C项为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客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正常语序为“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B.被动句,“为”表被动;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于蓝青”。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题中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五)特殊情况: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题中所考的句子,都属于第二类。
5.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令人费解。这些让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B.这套书选题不错,但编辑水平甚差,尤其是其中的古代系列,有些书实在是唐突古人,令人不忍卒读。
C.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真个有如坐春风之感。
D.身为国家的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为百姓服务。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题干问的是“使用正确”。答案选择C项。A.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用在句中对象错误;B.不忍卒读:形容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此处句子中主体是“编辑水平甚差”,属于对象错误; D.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题中的D.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用在句中,不合语境。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本题中A.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用在句中对象错误;B.不忍卒读:形容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此处句子中主体是“编辑水平甚差”,属于对象错误。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本卷还有13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王子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