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6福建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88528
2016福建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88528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6-08-09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选出不正确的两项(  )(   )

A.因为觉得乡下不安宁,吴老太爷被送到上海,吴荪甫等到码头迎接他。由于受到各种刺激,吴老太爷一到公馆就病倒了。(《子夜》)

B.鸣凤给觉慧端来了茶,被淑华拦下说话。太太高声叫她去装烟,淑华故意不放她走,并骂太太是老烟鬼。觉慧对淑华很反感。(《家》)

C.巴黎大瘟疫流行,克洛德赶回家时父母已死,而被遗弃在摇篮里的小弟弟正在啼哭。从此,他就做了家长,尽心尽力地照顾小弟弟。(《巴黎圣母院》)

D.葛朗台看准时机,卖掉酒和白杨,赚了大钱。欧也妮知道这件事后,就央求他救济夏尔,结果却遭到了父亲的严厉训斥。(《欧也妮·葛朗台》)

E.玛丝洛娃赶到车站去见涅赫留朵夫,可车厢里的他却装作没有看见她。她想卧轨自杀,后来经过扳道工的劝说,才平静下采。(《复活》)

难度:
知识点:作家作品
使用次数:16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E

【解析】

试题分析:B项:“被淑华拦下说话”有误,应是觉慧故意拦住她说话;“淑华故意不放她走并骂太太是老烟鬼”有误,“故意不放她走”的是觉慧,淑华只骂了鸣凤。E项:“他却装作没有看见她”有误,涅赫留朵夫并没有看到她;“经过扳道工的劝说,才平静下来”有误,应是玛丝洛娃想到腹中的孩子才平静下来。

考点: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

乐黛云

  ①1937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52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印40多次,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已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②但是,百余年来,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自觉。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

  ③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从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

  ④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这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中国学者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中,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体”,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的“情理”与西方“理性”的讨论,也引发西方文明对自身的反思。

  ⑤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按我们的主观愿望设计制作好再端出去的一盘点心,而是在长期互动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双向自由选择逐渐形成的。中国文化面向世界,与他种文化进行对话沟通,已有悠久的历史。18世纪以来,中国文化通过伏尔泰、莱布尼兹、荣格、白璧德、布莱希特①等人吸收,包括误读和改写,才真正进入西方文化主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⑥当西方学者吸收中国文化时,首先不是大量知识的掌握,而是一种灵感的共鸣,需要从各自的需要和文化处境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而不是主观地强加于人。同时也必须看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识,虽然本来就是真知与误解并存,自有其片面性,但这些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视角,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⑦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看到我们所说的复兴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发展,这种复兴和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这就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的根本出发点。

(摘编自《人民日报》)

【注】①伏尔泰(1694-1778):法国哲学家、文学家,18世纪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白璧德(1865-1933):美国文艺评论家、教育家。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剧作家、诗人。

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生活的艺术》一书在国外的畅销,引出了“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这一论题。

B.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建立在中西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C.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思想”的创生对于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有积极的意义。

D.“中国新思想”根植于中国文化,是解决国际冲突、文化对峙等重大问题的根本之道。

3.第④段以李泽厚为例,其论说目的是什么?请根据全文简要分析。

4.怎样才能促进中国文化进入西方文化主流?请根据全文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简要分析。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7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2.D

3.

①说明从中国文化的伦理立场出发,中国学者参与世界大问题的讨论才能产生国际影响力。

②说明世界需要的正是中国有别于西方的另一种思想。

4.

①提高中国文化自觉,创生“中国新思想”。

②关注异文化视角及其给我们的启迪,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提升中国文化的实力与影响力。

③重视西方的需要和文化处境,积极主动推广中国文化。

【解析】

试题分析:

2.D项“是解决国际冲突、文化对峙等重大问题的根本之道”,于文无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解答该题,可以将文中信息如:“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已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等分点概括,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以从文中“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而不是主观地强加于人”“这些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视角,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等内容中提炼答案,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秋    天

李广田

①生活,总是这样散文似地过去了,虽然在那早春时节,有如初恋者的心情一样,但过此以往,船便永浮在了缓流上。夏天是最平常的季候,人看了那绿得黝黑的树林,不是就要感到了生命之饱满吗?这样饱满无异于“完结”,人不会对它默默地凝视也不会对它有所沉思了。那好像要烤焦了大地的日光,是比冬天还更使人讨厌。

②而现在是秋天了,和春天比较起来,春天是走向“生”的路,然而,因为我自己太弱,甚至抵抗不过这自然的季候之变化,为什么听了街巷的歌声便停止了工作?为什么听到了雨滴便跑出了门外?一枝幼芽,一朵湿云,为什么就要感到了疯狂?我爱它,也恨它,到夏天成熟了,才又对它思念起来,但是到了现在,这秋天,我不愿意说秋天是走向“死”的路——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是走向“生”路的。

③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条里面正酝酿着生命之液。而它们的沉着的力,它们为了将来,为了生命而表现出来的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

④但是比较起冬天来,我却偏又爱了秋。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比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更使我忆起了生命,一片黄叶,一朵残英,都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它们将更使人凝视,更使人沉思,更使人怀想及希冀一些关于生活的事。这样,人曾感到了真实的存在。过去,现在,将来,世界是真实的,人生是真实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所有的梦境,所有的幻想,都是无用的了。

⑤我想该这样说:“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所谓人生,是走在道上的了。前途是有着希望的,而且路是永长的,希望是远大的,然而路上的荆棘,这就是所谓人间的苦难了。但是这条路是要走的,因为人就是走在道上,真正尝味着人生苦难的人,他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乐,深切地感到了这样苦难与快乐者,是真的意味到了“实在的生存”者。

⑥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一片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飘下来时,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等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你也许只会念道,“衰了!”然而,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的了。懑怨时光的无情是无用的,而更可怕的还是人生这件事故吧。到此,人不能不用力的翘起了脚跟,伸长了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

⑦我真不愿看见那一片叶子落下来,但又知道叶落是“必然”的事,于是对那一片黄叶就要更加珍惜,对于秋天,也就更感到了亲切。当人发现了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对头发感到珍惜吗?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己照一照镜子了。

⑧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

(选自《李广田散文集》有删改)

5.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从自身的感悟出发去描写秋天的景色,虽然春夏冬的景色也各有特点,但作者还是对秋天情有独钟。

B.在作者的笔下,描写了枯叶衰草等凋残的秋景,从而抒发了作者苦闷、彷徨的心境和对人生前途的思考。

C.枝头的黄叶,篱畔的残花,甚至都比冬天更显示出生命,因为这些联系着过去和将来,让人感到世界和人生的真实。

D.本文运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避免了行文的单调,也体现散文借景抒情,缘事悟理的特征。

E.文章以“秋天”为题,却花了大量笔墨写春夏,同时,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对春夏的描写是“抑”,对秋天的赞美是“扬”。

6.“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7.请结合文本,探析作者对秋的感悟。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9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5.B E

6.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人对季节的的感悟,进而引发对人生的感悟;内容上,强调人要走在人生路上,去尝味人生苦难,才能真正知道人生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7.

(1)衰败是为了繁荣,衰亡孕育新生;

(2)生命的可贵在于奋斗,人应该“走在道上”;

(3)真正品尝过苦难的人才能知道人生的快乐;

(4)危机常给人以鞭策,我们更应该珍惜,要对人生充满希望。(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

5.其中B项,写秋景是为了抒发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境和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E项是先抑后扬,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这是一道语句作用分析的题目,注意语句的位置,此句在文章中间前后内容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应该是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还要分析语句的内涵,这句的内涵是表现人应不停的行走,才能尝到人生的快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这是一道文章的主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要关注文章中的表达情感的句子。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推销伦敦

尚之

如今,约翰逊俨然是全世界最出名的明星市长之一,连印度贫民窟的孩子都知道,这个有着一头不羁金发的英国人喜欢穿着西装背着双肩包骑自行车上班。他的出现一改伦敦在世人心目中固有的严肃、刻板面孔,变得柔和、亲切,魅力四射。

他的“营销术”其实很简单:推销自己,就是推销伦敦。

“最好的市长”

金秋十月,约翰逊又一次来到中国,为他的城市招商引资,与其他商贸团来访不同,相关新闻竟出现在娱乐版块。在北京大学的留学推介会上,他说:“聪明的 北大学子们,你们知道哈利·波特的第一个女朋友是谁吗?他把初吻献给了谁?没错,是张秋,一个来自中国的交换生。”接着,他侃侃而谈,这样浪漫而神奇的故 事就发生在他所在的城市——伦敦。别开生面的开场白,仿佛一道清新爽口的开胃菜,一下子吊足了年轻学子的胃口。

如果说“套近乎”是约翰逊这些年为推销伦敦而刻意练就的本领,那么他的“英式幽默”和“自我调侃”则是与生俱来的DNA,融化在他的每一个细胞里,让他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大出风头,一跃而为“明星市长”。

当英国队终于夺得第一枚金牌后,他激动不已,跑到维多利亚公园玩了一把高空滑索。可杯具的是,他被卡在半空长达5分钟之久,且正好悬挂在人流最密集之 处的上空。约翰逊被困空中的照片遭网上“PS大神”恶搞:堂堂伦敦市长被挂在泰坦尼克沉船上、伦敦塔桥的五环上、大本钟的时针上,被大白鲨攻击,被长颈鹿 叼走,遭小猫咪调戏……按理说,这种囧事搁在任何一位政客身上都会颜面尽失,可约翰逊却收获了意外“笑果”,集攒了大量人气,连英国首相卡梅伦也称赞他是 “最好的市长”。

 “非典型”政客

在英国的政治光谱中,约翰逊绝对是一个异类。

2001年,他开始 涉足政界,虽然也算年轻有为,但总好似在别人的大戏里跑龙套。这也难怪,像他这样一个不拘小节、口无遮拦的人,以传统眼光判断,怎么也不适合搞政治。 2008年竞选伦敦市长,约翰逊是作为保守党内第六号人选出战,属于“备胎的备胎”。要不是前面几位纷纷出了状况,这个重任绝对落不到他肩上。为防“言多 必失”,保守党请来的澳大利亚选举战略大师林顿·克洛斯比刻意减少主流印刷媒体对他的采访,代之以简单随意的电台访谈。工党显然没把这个对手放在眼里,对 其凌乱的发型、风流往事、电视搞笑节目极尽嘲讽。约翰逊也不介意自己“傻冒”的定位,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诨,有啥说啥。

结果,哀兵必胜的“自损”战术将他的所有短板变成优势,“错位”的政治形象反倒令人耳目一新,一场本无悬念的竞选发生了奇妙的逆转,约翰逊以多出对手百万票数当选伦敦市长。

对于自己的“意外”胜出,他说:“我不能做到特别‘政治正确’,所以我选择反映我看到的生活真实。”卡梅伦说:“虽然我和他并不总是意见一致,但我明白,我是在做自己。”

下一站,首相?

很多人认为,他将取代卡梅伦成为保守党党魁,甚至成为未来首相。著名金融家彼得·霍尔如此评价约翰逊:“如果英国经济陷入深度萧条,他将是合适的领导者,因为他身上表现出自信、乐观,拥有和丘吉尔一样鼓舞人心的力量。”

对于民众的热切期望,约翰逊显得十分冷静,称自己成为首相的几率“好比飞盘削掉脑袋,或者在火星上遇见猫王”。看起来,他似乎对首相之位没有奢望,但 这并不代表他对仕途没有野心,正如昔日一位同事所言:“他和所有政治家或记者一样,既多愁善感,又野心勃勃,希望尽一切可能达到顶峰。”

从小,他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和弟弟妹妹们比赛乒乓球、玩智力游戏时,总要争第一。别人问他将来想干什么,他说:“要当世界之王。”了解他的人都 说,他从来都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只是被他的卡通形象和搞怪性格遮掩了光芒。他乐于让人们以为自己是一只“细嚼慢咽的熊猫”,可实际上他是一匹河马,在水 面上打着呵欠,在水底下拼命划水,奋力追赶那些大型猛兽。

去年访问美国时他曾对记者抱怨:“伦敦是欧洲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它之于欧洲大陆就像纽约之于美国,这是它应有的地位。我们必须新建一个机场。我想获得英国最高权力的原因之一就是确保新机场的落成。”

停了一会儿,他忽然意识到好像说漏了嘴,连忙补充道:“看在上帝的份上,千万别把那段话登出去。”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约翰逊通过推销自己来推销伦敦,即使受到人们的调侃,依然诙谐幽默,说明了他是一个充满个人魅力并善用个人魅力的政治人物。

B.约翰逊从政之初虽然不被自己所属的阵营看好,也不被对手重视,后来却奇迹一般的翻盘获胜,说明有意地贬损自己是一种有效的竞选策略。

C.文中多次引用别人对约翰逊的评价,使文章的内容显得真实可信,即表现了别人对他的欣赏与认可,又点出了约翰逊的性格与抱负。

D.本文撷取了约翰逊政治生涯中的若干片段,描写了推销高手约翰逊幽默的外表,以及无人理解的寂寞的内心。

E.用哈利·波特的初吻献给了一个来自中国的张秋这一话题与北大的学子们“套近乎”,是约翰逊为推销伦敦而刻意练就的本领。

9.文章结尾对表现传主的形象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10.文章以“推销伦敦”为题,第三部分却围绕约翰逊未来的发展展开,是否与题目无关?谈谈你的见解。

难度: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2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8.BD

9.用约翰逊与记者的问答无意中透露出自己的雄心——“获得英国最高权力”,呼应本章节小标题“下一站,首相”。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央求记者别登出去,则体现了约翰逊“不拘小节、口无遮拦”的非典型政客的特点。

10.文章题目“推销伦敦“指的是约翰逊以推销自己为手段来推销伦敦的做法,是以事写人的题目,题目的指向是约翰逊。第三部分在提及约翰逊未来的发展时,实际上是丰富了约翰逊的人物形象,不仅有着卡通形象和搞怪性格,还有政治家的野心。在第三部分,约翰逊想确保伦敦新机场的落成,依然是推销伦敦的一部分,与题目一致。

【解析】

试题分析:

8.B.约翰逊并不是有意地贬损自己,他是做自己。 D.他的内心并不是无人理解的、寂寞的。 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解答该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从内容上来说,可以从表现约翰逊“不拘小节、口无遮拦”这一人物形象角度入手;从结构上来说,文本的最后一段,可以从照应前文、呼应标题等角度入手。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解答该题,可以从文章以“推销伦敦”为标题的好处或作用说起,然后分析第三部分提及约翰逊未来的发展是对其人物形象表现的丰富,更有利于突出主题和人物形象,最后分条作答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选自《战国策》,有改动)

【注】致命:致辞。上柱国: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甲:盔甲,代指军队。下尘:谦辞,表示不敢与齐国抗衡之义。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  质:抵押 

 B.而王且见其诚然也          诚:确实

C.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  矫:假托

D.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      典:恩典 

1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东地复全”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臣有傅,请追而问傅

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

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

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以索取土地作为楚太子返国的条件,慎子认为太子如果爱惜土地而不能归国为父送葬是不义的。

B.慎子综合各方意见,找到了最佳方法,既不用背负失信之名,又兵不血刃,就能维护国土完整。

C.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誓死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齐王无功而返。

D.楚太子回国即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王不想献地,向群臣问计,得到了不同的意见。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

难度: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使用次数:16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D

12.C

13.C

14.

(1)齐国派使臣来索取东地,该 怎么办呢?

(2)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是不仁道的。

【解析】

试题分析:

11.理解文言实词应结合其语境考虑,D项“典”的意思是“主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将所给几个句子联系原文内容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考虑,将与题干无关的排除即可得出答案。楚东地得以保全,三个臣子的献计是重要原因;昭常的守卫,和秦人的援助都是三人计策的具体运用,也是原因。①是太子就是否向齐献地以返回楚国欲问计于老师;④是子良入齐后齐国的反应;⑥是结果,不是原因。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3.C项“昭常假托王命”有误。昭常是奉了王命的,子良说他假托王命只是托辞。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关键字(1)求,索求;为之奈何,怎么办。(2)隘,阻挡;出,使……出;仁,仁道,仁义。各1分。句意不通顺者,可酌情扣分。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500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500里。”

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使车50辆,来楚国索取东地500里。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派使臣来索取东地,该怎么办呢?”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大家来想办法吧。”

于是,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割地,是守信用;攻齐,是不示弱。所以我觉得应该割地。”

子良出去后,昭常拜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500里,这是割让了东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

昭常出去后,景鲤拜见楚王,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去求救于秦国。”

景鲤出去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 都告诉了慎子,说:“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该采用谁的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怒容满面地说:“这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请让我说出我的道理,大王将会知道确实如此;大王您先派遣上柱国子良带上兵车50辆,到齐国去进献东地500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又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又派景鲤带领战车50辆,往西去秦国求救。”楚王说:“好 ”。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

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武装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60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30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50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阻挡楚太子,不让他走,这是不仁道的;又想抢夺楚国东地500里,这是不正义的。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

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去告诉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竟确保了东地的安全。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基础
2
16.66%
中等
10
83.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1
8.33%
现代文阅读
3
25.0%
文言文阅读
2
16.66%
填空题
1
8.33%
语言表达
4
33.33%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作家作品
1
8.33%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8.33%
历史事件类
1
8.33%
其他
1
8.33%
1
8.33%
先秦诸子百家
1
8.33%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2
16.66%
小说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小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