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6届贵州贵阳某中学高三预测密卷语文试卷
2016届贵州贵阳某中学高三预测密卷语文试卷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6-09-17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些行业的不良行风如果得不到纠正,社会风气就可能败坏,就难以构建和谐社会、健康社会、幸福社会。

B.在浩如烟海的关于海子的研究和回忆性的文章中,充分说明中国诗歌批评界已经丧失了和真正的海子诗歌世界对话的能力。

C.据很多资料显示,我国已进入了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D.中老年朋友们在冬春季节交替之际应该注重换季调养,按医生专业的养生指导和建议调养锻炼,践行健康的养生之道。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5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移到句首;B项成分残缺,首句应改为“浩如烟海的关于海子的研究和回忆性的文章”;C句式杂糅,应去掉“据”。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如本题C句式杂糅,应去掉“据”。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如B项成分残缺,首句应改为“浩如烟海的关于海子的研究和回忆性的文章”。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或单一教派的伊斯兰国家,而是多民族多教派的国家。从古丝绸之路的地理分布看,沿线各个国家虽有自身的文明传统,但是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国家,这些国家都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它需要一个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意识形态支撑,这里的包容性和普遍性指政治和文化多极化并尊重历史和传统。一带一路文明圈不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一带一路文明圈只有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才会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才不会发生文明的冲突,从而保证一带一路的安全畅通。

中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文化的建设,造就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文化共同体。在这个文明圈内,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部落的认同感、凝聚力、自尊心和创造力,整合丝绸之路文明圈内的无限资源,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未来由中国这样一个以多元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应该是文化交融共生的,即既保持文化差异,又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和谐相处。

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中国要自觉防止搞新殖民主义文化,避免引发新的文明冲突。一带一路的核心区是伊斯兰文明带。中国要慎用西方的黑白分明敌我分明的一神教思想意识形态,避免重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伊斯兰世界文明冲突的覆辙。中国要用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跟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近似或共性文化圈的探索,挖掘和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让中华文化与沿线国家近似的共生的或共性的文化创造性地进行大融通,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接地气,不能只依教科书和媒体所给的角度来看世界,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一带一路时,需要一个谦卑的态度。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然而我们需要学习古人法显、玄奘的精神,怀着谦卑的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不是盲目的自信自大。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历史上多次被其他民族征服和同化,近代被西方国家殖民或半殖民。这些国家对外来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的突然涌入很敏感。因此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不是来征服的、不是来殖民的,而是伟大的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

(节选自李希光《建设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强国》,有删改)

2.下列关于一带一路“文明圈”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此文明圈需要一个政治文化上多极化的尊重历史和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支撑。

B.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中国要自觉防止搞新殖民主义文化而引发新的文明冲突,要慎用西方的黑白分明敌我分明的一神教思想意识形态。

C.未来一带一路文明圈由以多元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中国主导,文化交融共生应表现为既保持文化差异,也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和谐相处。

D.中国用平等包容态度挖掘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就能与之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既然古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有自身的文明传统,那么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就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

B.一带一路文明圈既不从单一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又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强调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

C.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时政策制定者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上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的时要有一个谦卑的态度。

D.一带一路上很多国家对外来民族经济文化的突然涌入很敏感,因此在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发生争端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国家为多民族的多教派的国家。

B.一带一路文明圈里包括中国和印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的国家,这些国家都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C.中国造就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文化共同体,就可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

D.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现在我们要宣传古人法显与玄奘怀着谦卑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的做法。

难度: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2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2.D

3.A

4.B

【解析】

试题分析:

2.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一带一路“文明圈”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在原文第四段末尾,把原文顺承关系曲解为不充分条件关系,导致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在原文第四段末尾,把原文顺承关系曲解为不充分条件关系,导致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

3.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项在原文第一段,把“但是”的转折关系曲解为“既然……那么”的因果关系。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在原文第一段,把“但是”的转折关系曲解为“既然……那么”的因果关系。

4.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项“发生争端的根本原因”是多民族多教派,属于臆断;C项前后嫁接,建设成果惠及文明圈全体人民的直接条件是“激发”认同感,“整合丝绸之路文明圈内的无限资源”等。D项把原文“学习”精神偷换为“宣传”做法。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 “发生争端的根本原因”是多民族多教派,属于臆断;C项前后嫁接,建设成果惠及文明圈全体人民的直接条件是“激发”认同感,“整合丝绸之路文明圈内的无限资源”等。

3.

2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安徽省人大代表张秀华表示:“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政府和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起来,不能      !”

②我们常常会看到“电子烟”被小学生当作玩具吸着玩,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此断然不能        ,而应该科学地采取教育干预措施进行引导。

③总有一些人对铁路部门的法律法规和善言好意      ,因自己的大意行为给铁路运输带来了许多的安全隐患,还很可能造成事故。

A.熟视无睹 置若罔闻 视而不见

B.视而不见 熟视无睹 置若罔闻

C.熟视无睹 视而不见 置若罔闻

D.置若罔闻 熟视无睹 视而不见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3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视而不见”本意是睁着眼睛却没看见,形容不注意,不重视。根据文意①“政府和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起来”,应用“视而不见”。而“熟视无睹”是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熟视无睹”关键在于“熟”,“熟视”有看了多次的意思。根据文意②“常常看到”,应用“熟视无睹”。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似的,指听后不予理睬。③照应前文“对铁路部门的法律法规和善言好意”,该用“置若罔闻”。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如文意②“常常看到”,应用“熟视无睹”。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似的,指听后不予理睬。③照应前文“对铁路部门的法律法规和善言好意”,该用“置若罔闻”;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

2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在笔者看来,新闻中的“陪读村”说白了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一枚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下的“怪蛋”。在应试教育的“统治”下,家长“变着法儿”的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考出好成绩。而学生们,在成绩的压迫和父母的“呵护”下,磨去了棱角,失去了自理能力,成为了学习的“机器”和成绩的“奴隶”。

A.如此“唯成绩是举”的“戒尺”不仅仅打在了“素质教育”的脸上,更打在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身上”。

B.如此“唯成绩是举”的“戒尺”不仅仅打在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身上”,更打在了“素质教育”的脸上。

C.如此“唯成绩是举”的“戒尺”无论是打在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身上”,还是打在了“素质教育”的脸上。

D.如此“唯成绩是举”的“戒尺”无论是打在了“素质教育”的脸上,还是打在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身上”。

难度:
知识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使用次数:16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从横线后的句号来看,空处应是完整的一句话,应排除CD。根据语段大意,侧重点应是批判这种现象对家长及学生的不良影响,应排除A。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如本题从横线后的句号来看,空处应是完整的一句话,应排除CD。根据语段大意,侧重点应是批判这种现象对家长及学生的不良影响,应排除A。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吊兰比赛

  孙晓静

新调来的陈局长是个吊兰迷。他办公室里的吊兰很繁茂,十分讨人喜欢。

局里向来有这个风气,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

年底,局里的宣传部为了响应一把手的爱好,决定举办一个吊兰比赛,据说奖品很丰厚。

大家把自己养的吊兰都搬出来,放到会议室里,只标出参赛编号,却不写上名字,然后进行投票选美。出人意料的是,陈局长却不参加,他说他要是参加对大家不公平。

大家一边欣赏着,一边说说笑笑地给自己中意的吊兰投票。当大家走到最后一盆吊兰前时,不觉都笑了起来。有人开玩笑说:“这么丑的吊兰也来参加比赛啊?这哪是吊兰啊,简直就是秃尾巴鸡。”

确实,那盆吊兰虽说也长出了不少枝蔓,但枝蔓上只有两个小苗芽,显得孤单又可怜。

综合处的冯处长在一边笑着说:“这是我养的,确实不是很好看。名次不重要,重在参与嘛。”大家纷纷笑了起来。

名次很快就出来了,办公室邱主任的吊兰获得了第一名,陈局长亲手把一台液晶大电视颁给他,邱主任乐得合不拢嘴。

冯处长的吊兰得了个倒数第一。他抱着花往回走的时候,目光偶然和陈局长碰了一下,他感觉陈局长的目光里意味深长。他心里“咯噔”了一下,但扭头就忘掉了。

过了几天,刘副局长要退居二线了,准备从现任处长中提拔一位来补缺,组织部让他们把推荐名单报上去。

局里搞了个民意测验,但不分伯仲,陈局长就招呼几位副局长来商量。局里有九个处长,各有所长,要挑出一位,还真为难。副局长们面面相觑。

陈局长说:“我的意见是推荐综合处的冯处长。大家看看有没有意见?”

刘副局长问他:“意见倒是没有,但得有个理由吧。”

陈局长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正是前些日子举办的吊兰比赛的唱票记录。他把记录递给副局长们传看。副局长们看过了,还是不明所以,都疑惑地望着他。

陈局长这才说:“咱们要提拔干部,让群众来测评。群众不知道将来谁能上,怕现在说了人家的坏话,将来人家上去给自己小鞋穿,自然小心翼翼,不敢说真话。于是,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但在这个记录中,却反映出了干部们平时的为人。”

副局长们一个个都愕然地睁大了眼睛。

陈局长笑了笑,这才接着说:“吊兰有个特性,就是要靠枝蔓上的苗芽来繁殖。我当初嫌自己带来的花太多了,办公室小,养不下,就给了每位处长一盆,其实这是有用意的。冯处长群众基础好,跟大家的关系都不错,大家才会到他那里去摘苗芽,把枝蔓摘成了秃尾巴鸡似的。关系不太好的,大家不好意思到他那里摘,才会那么茂盛。”

大家长嘘了口气。难怪陈局长当初给处长们发了吊兰,却不给副局长们发。

陈局长接着说,冯处长也不贪。比赛前,他让冯处长去买奖品,冯处长已经知道了这是给吊兰比赛买的。他要是贪,完全可以到花卉市场买一棵吊兰来参加比赛。大家都是业余时间养花草来怡情的,技术必然差些,花卉市场那些花,要型有型,要款有款,要是来参加比赛,一准儿能获奖。可人家冯处长没这么做,还搬着他那棵秃尾巴吊兰去参赛,真是难得啊。

大家连连点头。他们这才明白,陈局长这些吊兰,不是普通的吊兰,而是人心的试金石啊。

(选自《小小说月刊》)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说局里向来有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的风气,既说明一种不良风气,又为下文人们养吊兰,举行吊兰比赛做了铺垫

B.陈局长是吊兰谜却不参加吊兰比赛,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局长,绝不以权谋私,担心自己参加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影响比赛的公平公正。

C.冯处长的吊兰枝蔓上只有两个小苗芽,像个秃尾巴鸡,既说明冯处长工作繁忙无暇管理,也说明他不盲目跟风,讨好上司。

D.文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了陈局长这一人民好干部的形象,他勇于打破常规,暗自布局,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形象丰满。

E.“陈局长这些吊兰,不是普通的吊兰,而是人心的试金石啊”这一句意味深长,既说明陈局长用心良苦,又深化了中心,小处见精神,利益当前见人心。

6.文中“局里向来有这个风气,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冯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冯处长,有人认为是陈局长,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1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5.AE(选A给3分,选E给2分,选B给1分)

6.

①说明局里一直存在一种不良风气:盲目跟风,讨好上司。

②为下文人们养吊兰,举行吊兰比赛,陈局长暗中布局推荐人才做了铺垫。

7.

①为人乐观,不拘小节。自己的吊兰被人嘲笑也不放心上。赛后感觉到陈局长对自己的异样,并未采取措施,很快忘记。

②群众基础好。跟大家的关系都不错,大家都到他那里去摘苗芽。把他的吊兰摘成了秃尾巴。

③为人诚实,淡泊名利。比赛前,冯处长知道奖品不小,也没有买吊兰参加比赛。

8.我认为主人公是陈局长。

①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塑造了一位优秀的人民干部形象。他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冯处长被推荐只是一个证明。

②从故事情节上看,冯局长喜吊兰、送吊兰、吊兰比赛发奖、推荐冯处长、说明推荐原因等,一步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从主题上看,小说在树立一种好干部新风,为官者应有创新意识,勇于打破常规,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有现实针对性。

【解析】

试题分析:

5.B项说明陈局长想利用这一 活动测试人心,选拔干部,自己没参加的必要。C项说明冯处长群众基础好,大家摘了他的苗芽养吊兰去了。D项没有心理描写。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C.B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选项D则为文章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6.真实一道作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此题的语段“局里向来有这个风气,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的作用,内容上说明局里一直存在一种不良风气:盲目跟风,讨好上司。结构上为下文人们养吊兰,举行吊兰比赛,陈局长暗中布局推荐人才做了铺垫。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内容上说明局里一直存在一种不良风气:盲目跟风,讨好上司。结构上为下文人们养吊兰,举行吊兰比赛,陈局长暗中布局推荐人才做了铺垫。

7.其实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应该紧紧围绕“冯处长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这一中心问题,即他个人具有的内在、外在的特点特征。“自己的吊兰被人嘲笑也不放心上。赛后感觉到陈局长对自己的异样,并未采取措施,很快忘记”“跟大家的关系都不错,大家都到他那里去摘苗芽。把他的吊兰摘成了秃尾巴”“比赛前,冯处长知道奖品不小,也没有买吊兰参加比赛”,然后分条概括。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如本题为人乐观,不拘小节。自己的吊兰被人嘲笑也不放心上。赛后感觉到陈局长对自己的异样,并未采取措施,很快忘记。群众基础好。跟大家的关系都不错,大家都到他那里去摘苗芽。把他的吊兰摘成了秃尾巴。为人诚实,淡泊名利。比赛前,冯处长知道奖品不小,也没有买吊兰参加比赛。

8.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重点是哪个人物是主人公。答题时注意从和标题、情节、主旨的关系探究,答出观点后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分析是不要只说套话,比如情节围绕某人展开,后面要解释哪些情节,什么情节,人物和主题都如此。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分析主人公是谁,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答题时注意从和标题、情节、主旨的关系探究,答出观点后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注意观点明确。明确观点,如我认为主人公是陈局长。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塑造了一位优秀的人民干部形象。他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冯处长被推荐只是一个证明。从故事情节上看,冯局长喜吊兰、送吊兰、吊兰比赛发奖、推荐冯处长、说明推荐原因等,一步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主题上看,小说在树立一种好干部新风,为官者应有创新意识,勇于打破常规,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有现实针对性。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1
91.66%
基础
1
8.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3.33%
现代文阅读
2
16.66%
文言文阅读
1
8.33%
填空题
1
8.33%
语言表达
3
25.0%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病句辨析
1
8.33%
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8.33%
人物传记类
1
8.33%
其他
1
8.33%
1
8.33%
成语(熟语)
1
8.33%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2
16.66%
图文转换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王云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