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职业的特殊性要求 的他们节假日更要坚守岗位,只有春节前后一两天调休,才有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
②由于局势动荡,这些离开家园者的食品、饮用水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供给不足,联合国难民署将向 者提供帮助。
③这位伟人的一生充满坎坷,始终在 中寻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经历和在职场打拼非常相似。
A.流离失所 颠沛流离 背井离乡
B.背井离乡 流离失所 颠沛流离
C.颠沛流离 流离失所 背井离乡
D.背井离乡 颠沛流离 流离失所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这三个成语各有侧重:背井离乡,侧重离别家乡;流离失所,侧重无处安身;颠沛流离,侧重四处流浪。①句主要讲“职业特殊性要求他们节假日坚守岗位,离开家乡”,故用“背井离乡“;②句主要讲难民们居无定所,故用“流离失所”;③句主要讲伟人的一生坎坷不顺,故用“颠沛流离”。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如①句主要讲“职业特殊性要求他们节假日坚守岗位,离开家乡”,故用“背井离乡“;②句主要讲难民们居无定所,故用“流离失所”;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口学家及经济学家们认为,放宽生育政策后,新生人口的增加在当下对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岗位不无裨益。
B.学生倘若身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朝气蓬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失掉创新的能力,更可能拙于理性表达。
C.教育改革必须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有利于大学发展的系统改革。因此,高考改革定会借助更多专家的力量,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才出台。
D.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车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B项,语序不当,“倘若”应放在“学生”之前;C项,搭配不当,应在“高考改革”后加“方案”;D项,主客颠倒,应该“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是苏轼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如C项,搭配不当,应在“高考改革”后加“方案”。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B项,语序不当,“倘若”应放在“学生”之前。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电子屏幕看多了为什么会导致睡眠障碍呢?这个倒是和屏幕本身的特性有些关系。原来,大脑的松果体在夜晚来临时会分泌褪黑激素,帮助我们入睡。松果体受光线的控制, ,我们就不容易入睡了。电子屏幕会发出很多波长较短的光,比一般的室内灯光更容易刺激松果体,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这就是为什么说睡觉前刷微博不是一个好习惯的理由。
A.如果周围环境太亮就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B.褪黑激素的分泌因周围环境太亮受到抑制
C.因周围环境太亮,故褪黑激素的分泌被抑制
D.如果周围环境太亮,褪黑激素的分泌就会被抑制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应是假设关系,排除B,C;陈述句对象应是“褪黑激素的分泌”,排除A。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如本题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应是假设关系,排除B,C;陈述句对象应是“褪黑激素的分泌”,排除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 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它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 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 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及其后学认 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德充符》中,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塑造了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物,他们不但得到了妇女的爱慕,而且也得到了国君的赏识和重用。
C.在庄子看来,形貌奇丑的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虽然认为“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但并不排斥形体与精神双美兼得的现象的存在。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哀骀它之所以得到爱慕是为了更有力地反驳以孔子为代表的排斥丑怪之美的儒家美学。
B.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而贯休笔下的人物怪异甚至丑陋,与儒家美学的追求迥乎不同。
C.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
D.贯休笔下庞眉大目、孕颐隆鼻的罗汉形象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一脉相承。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的这种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
C.在庄子看来,孔子所遭受的“天刑”指的是他在精神上只知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
D.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定,这大大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4.B
5.C
6.A
【解析】
试题分析:
4.题干要求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并没有“重用”之表述,原文中第二段“卫国的衰骀,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但是题干中为“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物得到了国君的重用”,故选B项。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B并没有“重用”之表述,原文中第二段“卫国的衰骀,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但是题干中为“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物得到了国君的重用”,故选B项。
5.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C文中意思是说,贯休的丑人劲画得力于庄子道家美学观 。题干中“这是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因果不当。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文中意思是说,贯休的丑人劲画得力于庄子道家美学观。题干中“这是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因果不当。
6.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项原文是说对精神美的“重视和追求”,得到“发展”。此处是说庄子的美学思想到魏晋时期得到发展。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原文是说对精神美的“重视和追求”,得到“发展”。此处是说庄子的美学思想到魏晋时期得到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苦恼——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
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象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他的小母马也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它大概在想心事吧。不管是谁,只要被人从犁头上硬拉开,从熟悉的灰色景致里硬拉开,硬给丢到这个充满古怪的亮光、不断的喧哗、熙攘的行人的漩涡里,那他就不会不想心事。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姚纳猛的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那个军人坐上了雪橇。车夫吧哒着嘴唇叫马往前走,然后象天鹅似的伸长了脖子,微微欠起身子,与其说是由于必要,不如说是出于习惯地挥动一下鞭子。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象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
“鬼把你支使到哪儿去啊?靠右走!”
“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赶轿式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一个行人恶狠狠地瞪他一眼,抖掉自己衣袖上的雪,行人刚刚穿过马路,肩膀撞在那匹瘦马的脸上。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象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就跟有鬼附了体一样,仿佛他不明白自己是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为什么在那儿似的。
姚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
“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 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你拐弯啊,魔鬼!”黑地里发出了喊叫声。“你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用眼睛瞧着!”
“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
“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那几个青年人就互相推搡着,嘴里骂声不绝,走到雪橇跟前,三个人一齐抢到座位上去。这就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该哪两个坐着,哪一 个站着呢?经过长久的吵骂、变卦、责难以后,他们总算做出了决定:应该让驼子站着,因为他最矮。
“好,走吧!”驼子站在那儿,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姚纳的后脑壳喷气。
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姚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嘻嘻,”他笑道。“这些快活的老爷,愿上帝保佑你们!”
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姚纳的胸膛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
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姚纳瞧见一个扫院子的仆人拿着一个小蒲包,就决定跟他攀谈一下。
“老哥,现在几点钟了?”他问。
“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把你的雪橇赶开!”
姚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是五分钟还没过完,他就挺直身子,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他受不住了。
“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
“连买燕麦①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姚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竟有这样的事!”
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搔他的身子。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应当描摹一下怎样下葬,后来他怎样到医院里去取死人的衣服。
“去看一看马吧,”姚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埃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契诃夫善于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做真实的描绘和刻画,不动声色的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从《苦恼》中就可以看出来。
B.这篇小说多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姚纳拉三个年轻人时,不但没有为他们辱骂和动手打他感到痛苦,反而觉得“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说明他宁愿被打骂也不愿孤独。
C.姚纳与其他人的对话,不仅生动地表现姚纳老实木讷、惶恐谦卑的性格特点,而且鲜明地表现了军人的蛮横霸道、三个年轻人的卑劣无赖、年轻车夫的冷酷无情。
D.开头写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与小马呆呆不动的姿态极为相似,说明人与马的处境是一样的,他们都孤立无援,命运悲苦,两者都是小说的主角。
E.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将人的冷漠与马的倾听形成强烈的反差,收到了感人泪下的艺术效果,也让我们为主人公命运感到悲伤的同时有所思考。
8.小说中车夫姚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开篇用大量笔墨进行景物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一样孤苦两种诉说》一文中说:“契诃夫与鲁迅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但是他们的作品又有很多相通之处”,从车夫姚纳和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形象对比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7.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
8.
①物质贫困,生活困苦
②地位低下,毫无尊严
③连遭不幸,无人理解。
9.
①小说开篇描绘了一篇黄昏车马图,渲染寒冷悲苦的氛围,为小说设置冷酷的背景,折射当时社会的黑暗冷漠。
②衬托主人公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凄凉。
③为下文姚纳的悲惨生活做铺垫,又与结尾处人马倾诉的情景相呼应。
10.
①二人都地位低下、身世孤苦、连遭不幸、命运悲惨
②二人都经历丧子后的悲痛,但无人理解他们在遭遇不幸时的渴望倾诉,周围都是无情的看客,他们不但没有得到安慰、同情,反而被嘲笑、奚落。
③面对的都是自私、冷漠的群体
④都借此表达对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解析】
试题分析:
7.B项“说明他宁愿被打骂也不愿意孤独”错,这一细节表现了姚纳内心的极度痛苦。D项虽然作品中人马互相映衬,但写马主要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B.D就是文本表述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8.其实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应该紧紧围绕“车夫姚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一中心问题,即他个人具有的内在、外在的特点特征。然后分条概括。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如本题物质贫困,生活困苦;地位低下,毫无尊严;连遭不幸,无人理解。
9.真实一道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此题的语段在文章的开头的环境描写,分析时注意和标题文章的开头,文章的主旨的联系。小说开篇描绘了一篇黄昏车马图,渲染寒冷悲苦的氛围,为小说设置冷酷的背景,折射当时社会的黑暗冷漠。衬托主人公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凄凉。为下文姚纳的悲惨生活做铺垫,又与结尾处人马倾诉的情景相呼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小说开篇描绘了一篇黄昏车马图,渲染寒冷悲苦的氛围,为小说设置冷酷的背景,折射当时社会的黑暗冷漠。衬托主人公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凄凉。结构上:为下文姚纳的悲惨生活做铺垫,又与结尾处人马倾诉的情景相呼应。
10.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找到“从车夫姚纳和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形象对比中”分析,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找出两者的共同点,然后谈对自己的启示。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二人都地位低下、身世孤苦、连遭不幸、命运悲惨;二人都经历丧子后的悲痛,但无人理解他们在遭遇不幸时的渴望倾诉,周围都是无情的看客,他们不但没有得到安慰、同情,反而被嘲笑、奚落。面对的都是自私、冷漠的群体;都借此表达对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耿慧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