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宵柝(tuò) 洿池(wū) 蘧蘧然(qú) 马嵬驿(wěi)
B.曳兵(yè) 数罟(cù) 衣帛食肉(yì) 孝悌(tì)
C.饿莩(piǎo) 庠序(xiáng) 跂而望(qǐ) 木直中绳(zhòng)
D.槁暴(gǎo) 蓼蓝(liǎo) 爪牙之利(zhǎo) 所守或匪亲(fēi)
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项中马嵬驿(wéi)。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如本题“数”“ 中”“ 爪”属于多音字,多音字记忆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例如“数” 数(shù) 按字义组词:1.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数目;数量;数词;数论;数控.2.几,几个:数人;数日.3.技艺,学术:“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4.命运,天命:天数;气数。常用词组:数表 数词 数额 数据 数量 数量词 数码 数目 数内 数术 数学 数以万计 数值 数制 数珠 数字 数罪并罚。数(shǔ) 按字义组词:1.一个一个地计算:不可胜数;数九、2.比较起来突出:数得着.3.责备,列举过错:数落.4.谈论,述说:数说;数典忘祖。常用词组:数不清 数不上,数不着 数不胜数 数点 数典忘祖 数伏 数黑论黄 数九 数九寒天 数来宝 数落 数念 数贫嘴 数说 数算 数往知来 数一数 数一数二。数(shuò) 按字义组词:屡次:数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2.下列选项加横线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席卷天下
A.下饮黄泉 内立法度 其一犬坐于前
B.包举宇内 赢粮而景从 北筑长城
C.云集响应 吾得兄事之 斗折蛇行
D.蚕食鲸吞 日参省乎己 侧身西望常咨嗟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例句中“席”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A.C.D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赢”作动词,背着粮食。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在文言文中,名词做状语有以下情况:一、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翻译为“向+方位名词,例如:(1)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 “南指”“向南指”。题目中的“下饮黄泉 ”“北筑长城”“侧身西望常咨嗟”属于这一类。二、称谓名词作状语,译为“当作+称谓名词,例如:(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 “隶使”“当作奴隶使唤”。 题目中的“吾得兄事之”属于这一类。三、一般名词作状语,译为“用+一般名词,例如:“包举宇内”“席卷天下”是这一类。(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火令药熔”,“用火让药熔化”。(4)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促织》)“力叮不释”,“用力叮着不放”。(5)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入”“用打洞的办法进入”。 (6)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 “笼归”“用笼子装着拿回家”。 四、人或动物名词作状语,表比喻,译为“像+名词+一样”(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蚕食鲸吞”属于这一类。考生平时要注意总结积累。
3.下列各组加横线字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养生丧死无憾(遗憾) 不违农时(违背,违反)
B.斯天下之民至焉(那么) 王无罪岁(归咎)
声非加疾也(强,声音大) 闻者彰(清楚)
C.风雨兴焉(助词,无实意) 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追亡逐北(逃走的士兵) 木直中绳(合乎)
D.奋六世之余烈(功业) 因利乘便(趁着)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不爱珍器重宝(吝惜)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题干要求“不完全正确的一项”答案为C项,“风雨兴焉”中的“焉”是兼词“从这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焉”是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用法如下所述。一、兼词1.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或“是”的作用,相当于“于是”“于之”,可译成“在那里”“从这里”,多用于缺补语或宾语的陈述句末。例如:①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在这里)(《柳毅传》)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例如:③且焉(在哪里)置土石(《愚公移山》)④不入虎穴,焉(从哪里)得虎子。(《班超传》)二、代词1.用在动词后面直接作宾语,表他称,相当于“他”“他们”,“它”“它们”。例如: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他)(《五人墓碑记》)②君何辱讨焉(他们)(《殽之战》)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它,代苛政猛于虎这种情况)(《捕蛇者说》)2.表远指,相当于“那”“那里”。例如:④然力足于至焉(那里)(《游褒禅山记》)3.疑问代词,一般在疑问句中动词之前,可译为“哪里”。⑤焉(哪里)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滕文公上》)三、疑问副词多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反问。可译为“怎”“怎么”。例如:①未能事人,焉(怎)能事鬼(《论语·先进》)②未知生,焉(怎么)知死(《论语·先进》)四、词尾1.用于叠音形容词后面,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的”。例如:①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的)(《石钟山记》)2.前边有“如”“若”相应,中间插入词或词组,组成“如……焉”“若……焉”的格式,相当于“一样”“那样”。例如:③如乐作焉(那样)(《石钟山记》)五、语气词1.用于句末表示叙述情况或行为的目的,有时可译为“了”“呢”等,有时可不译。例如:①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了)(《捕蛇者说》)②则牛羊何择焉(呢)(《齐桓晋文之事》)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译)(《六国论》)2.用在句中,表示语气上的停顿或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义,可不译。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不译),小学而大遗(《师说》)⑤少焉(不译),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4.下列选项句式与所给例句的句式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未之有也
A.胡为乎来哉 则何如 时人莫之许也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何苦而不平 何陋之有
C.大王来何操 何厌之有 吾谁与归
D.我无尔诈 沛公安在 唯利是图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例句“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再看选项, A.C.D,都是宾语前置;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调整语序后为“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题中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例如题中的“未之有也”“ 时人莫之许也”“ 我无尔诈”。(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例如题中的“胡为乎来哉”“ 则何如”“ 何厌之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例如题中的“唯利是图”。(五)特殊情况: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题中所考的句子,都属于第二类。
5.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B.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茹毛饮血,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C.前有山坳的狼群挡道,后有凶恶的日本鬼子,她走投无路,扔下发簪,向山涧深处望了望。
D.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A项望文生义,“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B项用错对象“茹毛饮血”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形容事物或人处于野蛮状态C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D贬词褒用“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故选C。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例如题中A项望文生义,“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比如题中D贬词褒用“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例如题中B项用错对象“茹毛饮血”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本卷还有13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小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