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善刀而藏之
B.鼎铛玉石
C.砉然向然
D.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也是考查实词。A项,“善”通“缮”,修治,文中指拭擦。C项,“向”通“响”。D项,“伏”通“服”,心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知识拓展】如何识别通假字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例证。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通“毋”:“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这些例子,说明“无”通“毋”非属偶然。
2.通古音。辨析古文中的通假字,可以利用通假字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辨析,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声求义”的方法。具体作法,就是在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如果发现某个字,其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就可以用某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以达到辨析通顺、找出本字的目的。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句中,“颁白”二字不成语,不可解,必须知道“颁”是“斑”的借字,意思才通。古音通假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通假字和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必须以两者古音相通为依据,然后根据字音寻找它所替代的本字。如“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的“郤”通“隙”,通假字“郤”和本字“隙”古音相通(古音同属溪母铎部)。又如“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战国策•唐雎不辱出使命》)的“直”通“特”,二字古音同属定母职部。所以,要做到准确识别通假字,必须懂得一些基本的古音知识。这一点对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就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一般也不通音韵之学。
另外,通假字的读音跟本字的读音不同的,一般读本字的音。例如“父”通“甫”,旧时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一句中的“父”读fǔ。又如“识”通“志”,记住的意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句中的“识”读zhì。
3.多识记。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涉及的面较广,但中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并不很多。如“畔”通“叛”、“亡”通“无”、“距”通“拒”、“惠”通“慧”等。“读书识字始”,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对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要注意的是,有些字古音虽相同或相近,但我们不能轻易当作通假字。要确立通假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两字同时存在。第二,两字音同音近。第三,要有足够的证据。(此为赵振铎先生所提出,转引自《训诂学与语文教学》)此三者,缺一不可,而第三条尤为重要。前人讲“无征不信”,没有足够的例证(例证要求不少于五条),不可轻下结论。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期山东为三处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也是变相考查实词。B项,从事:古:属官,下属;今:做某种事。C项,故事:古:先例,旧事; 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D项,山东:今义:山东省。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典型拓展】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 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女子的配偶。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10.太后明谓左右: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 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字后面表示概数。11.年几何矣: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12.至于赵之为赵: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14.是社稷之臣也:古:此,这,代词;今,判断动词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17.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跑;今:步行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19.金就砺则利:古:金属,此处代指金属制的刀剑; 今:一种贵重金属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验,检查;今:探究并领会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安置,安身;今:把希望放在某人某事物上。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义:指结婚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表……的原因;今:因果关系连词,表结果。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 表程度的副词。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古:两次;今:又一次30.列坐其次 :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32.问征夫以前路: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33.敢以烦执事:古义,掌管某项事情的人,不敢直接称呼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可用作动词或名词34.邻国之人不加少:古义,更加;今义,增加35.九国之师:古义,军队;今义,指军队编制36.流血漂橹:古义,盾牌;今义,指划船的工具37.以为桂林象郡: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38.秦时与臣游:古义,交往,今义,游览,游玩39.披帷西向立:古义,揭开,分开;今义,覆盖或搭在肩背上40.凡百元首: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41.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4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古:树木的根部; 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4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古:放纵自己的情思;今:尽情。44.千里逢迎 : 古:迎接;今: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45.俨骖騑于上路: 古:高高的道路;今:走上路程,上轨道。4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古:困厄,处境艰难;今:没有钱,穷困。47.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48.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49.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今:没有。50.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5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52.小学而大遗: 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53.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5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5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 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56.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57.齐楚之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58.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同情。59.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60.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终究,到??结局;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61.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今:指理解事物的能力。62.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63.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先例,旧事; 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64.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十分之一;今:数词。6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不平常,不一般;今:很,十分。6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到;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67.于是余有叹焉: 古:“于”,介词,译为“由”;“是”,代词,代这种 情况。今:合用为连词。68.岂非人事哉: 古:人力所及之事;今:指有关人员录用管理等事宜。69.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属官,下属;今:做某种事。70.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71.自以为得其实 : 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72.与向之噌咳者相应 : 古:先前;今:方向,相对。73.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古:一丈见方;今:寺院主持。74.墙往往而是:古义:处处;今:时常,经常。7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行,品行;为,成为。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76.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党羽;今:个人,非公家的。77.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恨;今:极端伤心。78.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头颅,脑袋;今:指领导者。79.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古:脸色;今:颜料或染料等。80.石苍黑色,多平方: 古义:平滑方正;今:称一个数自乘。81.媒人下床去:古义:从座位上起来。今义:离开床82.多谢后世人:古义:多多劝告。今义:谢谢。83.叶叶相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84.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让人同情。85.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86.至于成立:古义:到。今义:程度副词87.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创立88.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89.后刺史荣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90.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今义:让别人知道91.臣之辛苦: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92.将成家而致汝:古义:安家。今义:男子结婚。93.志气日益微:古义:精神。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9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95.少而强者不可保:古义:强壮的人(生理上)。今义:坚强的人(心理上)。9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成长立业。今义:创立,有根据。97.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98.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 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99.凌万顷之茫然:古义:越过。今义:欺侮。10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3.文言句式与例句“多于南亩之农夫”相同的一项是( )
A.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B.此项王也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式。例句“多于南亩之农夫”是状语后置句,A项“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为状语后置句。B项“此项王也”判断句。C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D项“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概念:所谓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分类: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北京时间2015年12月5日,火箭客场挑战小牛。最精彩的一次进攻出现在第二节最后15秒,哈登一对一单挑哈里斯,最终哈登一个转身动作将哈里斯晃倒坐在了地上, 虽最终没有投进,但哈登精彩的表现让全场球迷 。
②中央巡视组新一轮巡视督查工作开始全面启动,在巡查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及中国出口 信用保险公司时,面对暴露出来的账目不清、人员随意任免、监督制度缺乏的现象,巡视人员 ,责令相关部门立刻整改,绝不能再出现这些现象。
③面对一场真实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碰瓷”事件,木讷的赵师傅对碰瓷者的辩解和争执是多么的无力,幸有交警的行驶记录仪,当场揭露了碰瓷者的真面目,惹得围观者 。
A.拍手称快 拍案叫绝 拍案而起
B.拍手称快 拍案而起 拍案叫绝
C.拍案而起 拍案叫绝 拍手称快
D.拍手叫绝 拍案而起 拍手称快
D
【解析】
试题分析: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拍案而起:形容极度愤怒,有时也形容对反动势力的不屈服。注意第①句的“精彩的表现”可知用“拍案叫绝”。②中的“绝不能再出现这些现象”,可知用“拍案而起”。③中的“揭露了碰瓷者的真面目”可知用“拍手称快”。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此题注意第①句的“精彩的表现”可知用“拍案叫绝”。②中的“绝不能再出现这些现象”,可知用“拍案而起”。③中的“揭露了碰瓷者的真面目”可知用“拍手称快”。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政府在优惠贷款和援助支持下,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承揽了多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批经济合作项目已成功启动并在积极落实之中。
B.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C.目前,多家保险公司已经接到天津爆炸事件中车辆进口商报案,并组织专业人员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前往现场评估损失、统计排查。
D.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提高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中途易辙,偷换主语,把“中国政府在”改成“在中国政府”。C项,语序不当,应该是“统计排查,评估损失”。D项,“提高……影响力”搭配不当。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D项,经过压缩即可发现,“提高……影响力”搭配不当。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C项,语序不当,应该是“统计排查,评估损失”。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A项,中途易辙,偷换主语,把“中国政府在”改成“在中国政府”。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刘新伟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