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
B.翠翠是沈从文精心描绘而且被刻画得诗意洋溢的一个艺术形象,她生活在湘西的边城,是个标准的下里巴人,青山绿水与古朴的环境造就了她清澈透明的性格。
C.人到了一定年龄记忆力就开始下降,拿东忘西,得鱼忘筌的现象也就常出现了。
D.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社评选2015年十大流行语,“获得感”“任性”“网红”“主要看气质”等流行语脱颖而出。
A
【解析】
试题分析:备考要积累常见成语,在阅读中体会使用的语境,注意常见的成语易错的含义、成语的多义以及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褒贬失当、自相矛盾、用错对象、程度失当、重复多余、敬谦不当)。一般同一个题中,成语错误的类型不同,所以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排除已判断出的错误,缩小错误类型判断范围,提高正确率。A项“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B项“下里巴人”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C项“得鱼忘筌” 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D项“脱颖而出”本指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形容本领全部显露出来,只能用于人。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且是最为著名的饮品。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
B.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C.陈光标在摆拍、秀“钱墙”之前,就已经是中国首善。那个时候,在“中国首善”牌匾后,充斥着的是众多芸芸众生对一个高尚的名字的敬仰。
D.只要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句偷换主语,应该在前面加上“茶”。C项成分赘余,把“众多”去掉。D项D 关联词搭配不当:只有……才……。做题时首先根据自己训练中积累的经验、语感判断,这样可以判断一般难度的语病。然后语法分析,划分句子成分,先看句子主干是否存在结构问题,然后看句子枝叶是否存在结构问题,句子在结构上的语病主要有以下几个:搭配不当、多余、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混乱杂糅、中途易辙。最后分析语意,看看是否存在语意上的语病,语意语病有以下几个:歧义、自相矛盾、指代不明、不合逻辑(否定失当、主客观颠倒)。同一个题中,三个选项中的语病类型一般不会相同,可以用排除法分析下一种语病类型,从而判断正确选项。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出来的。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体现,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关怀方面。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城市管理中所体现的公共关怀丰富细致,是一座城市精神与文化品质的提升与彰显。
城市精神与文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人与城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说到底,重视城市精神的建设,其实关系着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宿。
4.下列关于“城市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精神,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
B.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对于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C.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
D.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不能代表城市精神。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思成先生感慨的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是说城市建筑没有城市精神。
B.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划不合理。
C.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城市建筑流畅有精神美感。
D.城市公园和博物馆向公众尤其是向孩子们开放,是良好城市精神的体现。
6.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的本质从来不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因为人的喜好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
B.梁先生所说的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是指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性。
C.作者建议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多一些公共关怀,尤其是要给下一代多一些心灵的滋润。
D.越重视城市精神建设,城市就越有风格品位和艺术性。
4.D
5.B
6.A
【解析】
4.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由第二段最后“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可知D项表述错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不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则不合理”,而是说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气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分析错误,在第二段中,作者说“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李敖对朱光潜译文的评价:“达意有余,诗意不足。”李敖对自己的译文的评价:“比朱稍胜”。我们对朱先生在古典诗词和英文水平应该有了一个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译著的数量、内容的广泛和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而言,李敖也不能与朱先生同日而语。
①我不知道李敖懂几门外语
②这是作为一个翻译家最大的资源
③但我知道他不会超过二门
④朱先生通晓七门外语
⑤从而使自己的译文更臻完美
⑥因为可以同时在多种译本中进行比较研究
A.①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④②⑥⑤③① D.④②⑥⑤①③
D
【解析】
试题分析: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确保话题一致性,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两句有重复的词语。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比如本题,首先要把握整个语段的大意,然后辨明句间关系,还要注意关键词。承前谈朱光潜的“英语水平”,注意指示代词“这”指代的内容,“从而”“因为”关联词语表示的句间关系。启后谈李敖的“外语”水平,注意“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刚搬入新居不久的一天,我坐在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前,阳光像瀑布一样泼洒进来,一切看上去是那么温暖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一阵杂乱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和惬意。我嘀咕着:不是有门铃吗?从猫眼往外看去,只见一个陌生人,头发蓬乱,眼睛里露出一片焦灼和茫然。他是谁?想干什么?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问道:“你找谁?”那人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抖抖颤颤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抽出一支递过来,脸上堆满了笑意,嗫嚅道:“我是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③“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问道。见我没有拒绝,他激动得脸涨得更红了。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暑假了,他想亲眼看看我在城里盖的房子。我能带孩子到您家看看吗?他看到我能盖这么好的房子,一定会非常自豪幸福的。不知您能不能同意?”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
④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想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看看自己在城里的“杰作”!我也是一个父亲,自己在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不是也喜欢在儿子面前炫耀一番吗?想到这,我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
⑤这位民工见我答应了,激动得连连称谢,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进了民工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一片喜悦,洋溢着一种明媚。
⑥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见到我,小男孩一副怯怯的样子,他父亲在一旁不停地说:“乡下孩子,不懂事,请多包涵。”也许是第一次踩上木地板,父子俩套上我递过去的鞋套,步子迈得格外轻缓,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和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地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他弯下腰,对儿子讲道:“叔叔家的房子就是爸爸的公司盖的。当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当时这面墙上还留有一个洞,和隔壁是相通的,为的是运送砖块、水泥等施工材料,房屋建好后,这个洞口便被堵上了。现在,我要是不说,你可一点也看不出啊!哦,对了,我的中级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⑦孩子的父亲在竭力向孩子描绘自己在城里打拼的一些细节,儿子听了,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情,只见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似乎又直了许多。面对此情此景,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⑧看了我的新居,两人向我告别。突然,这位民工父亲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睛里一片晶莹。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我突然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的距离拉近了许多。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⑨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生活。”
⑩听了孩子的这番话,这位民工父亲情不自禁地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将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第一段说明媚的阳光透过新居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照进屋里,温暖宁静,让“我”感受到一片暖融融的气氛。这样的生活与文中所描写的民工的艰苦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民工不按门铃而敲门这一细节表现了他不熟悉城市生活习惯的身份特点。“眼睛里露出一片焦灼和茫然”是因为他在多次被拒绝后,既失望无助,但又不想放弃努力,急切地想遇到一个答应他要求的人。
C.在小男孩“怯怯的样子”面前,父亲不停地表达歉意,小心翼翼地套鞋套,格外轻缓地迈着步子,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这一切,显示出久在城市生活的父亲的老练和成熟。
D.父亲告诉儿子砌墙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砌墙时,墙上要留一个和隔壁相通的洞口,用来运送砖块、水泥等施工材料,这一情节既表现了父亲技艺的熟练,也表现了他对儿子将来能进城打工的期望。
E.小说通过民工父亲带儿子参观自己劳动成果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他对孩子的爱,他朴实善良、勤劳上进、热爱本职工作的品质。民工父亲是小说的主人公,“我”在小说情节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和烘托作用。
(2)从全文看,“民工父亲的幸福”体现在哪些方面?
(3)小说第⑤段画线部分人物的语言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4)这篇小说的主题可以引起我们多方面的思考。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触。
(1)B项3分,A项2分,E项1分。C项和D项不给分。
(2)①在“我”答应了他的请求之后,他的“脸上一片喜悦,洋溢着一种明媚”,内心是喜悦而幸福的。(2分)②向儿子讲述自己的工作并说:“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内心是自豪而幸福的。(2分)③孩子说:“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生活。”听了孩子的话,让这位民工父亲看到了孩子成长的希望,内心是欣慰而又幸福的。(2分)
(3) 塑造憨厚朴实而又执著的民工父亲形象;(2分)侧面反映民工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社会处境;(2分)衬托“我”对这位民工的理解,为下文作铺垫。(2分)
(4)【思路提示】①人人平等。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他们却并未享受到城市生活的舒适和便利,甚至还承受着城市人们的歧视。但是他们也有自己朴实的生活向往和精神需求。(2分)
②互相关爱。我的一个简单的行为却带给了一位父亲最幸福的一天,可见给他人带来快乐往往是举手之劳,幸福别人的同时也幸福着自己。(2分)
③互相尊重。我们不该忽视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存在,更不该歧视他们,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尽可能帮助他们,这样才可能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2分)
(当然还可以从别的角度探究,但必须立足原文,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尖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文中所描写的民工艰苦生活”不准确,小说对民工艰苦生活有侧面反映,但是没有“描写”,所以得2分;B项正确,得3分;C项“这一切,显示出久在城市生活的父亲的老练和成熟”错误,不得分;D项“表现了他对儿子将来能进城打工的期望”不符合小说内容,不得分;E项“‘我’在小说情节中只起到了线索作用和烘托作用”不准确,“我”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小说主旨表现的是民工父亲对孩子的爱,同时也表现了他朴实善良、勤劳上进、热爱本职的品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该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做该种题型,一定要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内容,明确文章的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相互之间什么关系。再结合题目的指向到文中归纳概括。本题问“民工父亲的幸福”体现在哪些方面?则要到文中搜索能具体表现民工幸福的内容,然后加以概括,该幸福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讲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该题考查理解句子的作用。做该种题型,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从近几年命题的情况看,试题一般是半开放的,可以多角度思考回答,但不是漫无边际。
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包括:①该文本与同类其他文本的不同之处,或者文本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往往成为阅读理解中需要探究的问题;②首先要结合同类文本的一般表现,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③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论证。也可以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优劣;④对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⑤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价。具体答题技巧为:(1)选定目标,确定特色,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评价的对象,被选定对象包括材料选择、主题提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2)分析提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捕捉主要材料,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对其中蕴涵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一是指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对文本反映出来的人生态度与时代精神要进行思考,要有自己的看法。(3)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看法,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深思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