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锦袋内掣出那管凤箫,李师师接来,口中轻轻吹动,端的是________之声。
②他的表情很细腻,可以说一丝不苟;嗓子也很响亮,唱几句真的是________。
③人民以胜利的欢呼,对我们历史上这一________的大事件,表示了他们的赞许。
A.石破天惊 穿云裂石 响遏行云
B.响遏行云 石破天惊 穿云裂石
C.穿云裂石 响遏行云 石破天惊
D.穿云裂石 石破天惊 响遏行云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先理解每个成语的意思。穿云裂石:(声音)穿过云层,震裂石头,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响遏行云:指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石破惊天:多用来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填写。第一句中,是形容凤箫的声音,应使用“穿云裂石”。第二句中,是形容歌声,应使用“响遏行云”。第三句中,是形容事件,应使用“石破天惊”。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该条例规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与批准。
B.一般而言,衡量一次国事访问成功与否,自然离不开取得的具体成果,但更关键的是相互之间由此增强的互信以及在此基础上关系的稳定。
C.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奠定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D.为提升公众对暗物质卫星的关注度,激发全国民众对空间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中国科学院主办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征名活动。
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应为“规范了……申报与批准程序”。B项,一面对两面。C项,“奠定……根据”搭配不当,改为“提供………根据和基础”。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语病,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是礼仪之邦,慷慨好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般来说,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应该是主人待客的基本态度。
②待客之道,首在分清宾主。
③当然,居客位的一方也需讲究“客道”。
④好客自然讲究待客之道。
⑤主即待客迎送的一方,宾即拜谒、暂居的一方。
⑥主人为客人尽量想得周到,客人也尽量不给主人添麻烦。
A.②⑤④⑥①③ B.④②⑤①③⑥
C.④①③②⑤⑥ D.②⑤④①③⑥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中心意思、话题、对象;然后分析备选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要特别抓关联词语、代词、指示代词、方位词等。④句中的“好客”和前面的“慷慨好客”照应,作为第一句。②句中的“待客之道”紧承第四句。⑤句紧承②句解释主宾。①③⑥解释待客之道。。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为眼前利益的申遗才应被“拆除”
近日有媒体爆出,埋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公众关注的兴教寺塔是“唐僧”师徒三人玄奘、窥基和圆测的三座墓塔)要被拆掉了,一时间引发热议。对此,西安长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辟谣”称,为配合丝路申遗,要拆除的是寺庙里私盖的建筑,兴教寺塔非但不会拆除,还会进行修整和保护。
由此看来,兴教寺被拆是一种误读了。在这种误读背后,恰恰反映了人们对申遗的担忧。不顾文物价值、只顾眼前利益的申遗,能否对保护文物发挥积极作用?在文保方面动辄要大拆大建的政府部门,应该先从理念上“拆除”逐利的“申遗”,才有可能做好文物保护。
近年来,不少与文物有关的景点,被地方政府改造成了“提款机”,在申遗的名义下,保护文物成了商机。此前,安徽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湖北武当山等许多景点,都在升级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大幅提高门票价格,地方财政受益匪浅。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逻辑,景点申遗成功意味着人气的暴涨,也意味着涨价的开始,最终结果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增。受到利益的驱动,不少地方对申遗都情有独钟。
更让群众担忧的是,申遗所带来的好处很可能被权力和资本独占,普通民众的利益反而受到损害。如今,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提高,愿意看到政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也希望这些祖传的宝贝能够更好地为全民共享。地方政府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文物的旅游价值,让当地老百姓分享到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也是件好事,然而,事实并非尽如所愿,一些贴上了申遗标签的文物,成了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前不久,就在申遗冲刺的大背景下,凤凰古城结束了免费时代,游客进入古城需要购买148元的门票,而其中四成的收入要收归政府财政。不少想品味湘西风情的游客,在这道门槛面前望而却步,当地商户利益受损,也纷纷提出抗议。
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名录的本意是保护濒危遗产,把申遗凌驾于文物保护之上,显然是本末倒置。申遗并不是保护文物所必需的,为了申遗大拆大建,不仅浪费社会资源,有时还会对文物造成破坏。与兴教寺同属丝路申遗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在捆绑申遗过程中投入了120亿元,但却被专家批评为“让这个具有重大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变成了迪斯尼式的游乐园”。兴教寺在当地不是“死文物”,它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延续千年而不绝。现在为了申遗,就想把那些已经融为一体的附属建筑拆掉,就有可能把兴教寺搞成充满商业味道的“标本”。
面对令人担忧的申遗前景,兴教寺方面已经做出“如果拆迁,就退出申遗”的公开表示,对商业开发式的文保做了拒绝。对当地政府而言,与其花大力气申遗,不如把财力物力投入到保护文物上,让兴教寺的兴旺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福祉。
4.关于“兴教寺被拆”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众关注的兴教寺塔是“唐僧”师徒三人玄奘、窥基和圆测的三座墓塔,近日有媒体爆出,它们存在将被“拆除”的问题。
B.西安长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强调称,为配合丝路申遗,要拆除的是寺庙里私盖的建筑,兴教寺塔非但不会拆除,还会进行修整和保护。
C.兴教寺被拆其实是公众的一种误读,寺院是依托于塔而兴,拆除的只是一些影响墓塔环 境风貌的私盖建筑,根本不存在什么“拆庙”。
D.兴教寺拆除部分影响寺院的生活与宗教活动、影响寺与塔的一体性和传统格局的建筑,正体现了作者在本文提出的文物部门要加强保护管理和科学维护的主旨。
5.下列对于“不少地方对申遗都情有独钟”原因的理解,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
A.景点申遗成功意味着人气的暴涨,同时也意味着涨价的开始,最终结果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增。
B.申遗所带来的好处被权力和资本独占,普通民众的利益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C.不少与文物有关的景点,被地方政府改造成了“提款机”,在申遗的名义下,保护文物成了商机。
D.一些文物单位都在升级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大幅提高门票价格,地方财政受益匪浅;被贴上申遗标签的文物,也成了地方政府的“摇钱树”。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关兴教寺被拆一事,要想不被公众误读,在文保方面动辄就要大拆大建的政府部门,必须先从理念上“拆除”逐利的“申遗”。
B.凤凰古城结束了免费时代,地方政府充分合理地利用文物的旅游价值,让当地老百姓分享到了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
C.专家批评同属丝路申遗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变成了“迪斯尼式的游乐园”,就是因为它在捆绑申遗过程中投入了120亿元,搞大拆大建,浪费社会资源,还对文物造成了破坏。
D.为了申遗成功,想把那些已经与兴教寺融为一体的附属建筑拆掉,必然就把兴教寺搞成了充满商业味道的“标本”。
4.D
5.B
6.A
【解析】
4.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题干问的是“关于‘兴教寺被拆’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表述不符合,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在于反对地方政府以申遗为名受利益驱动大搞拆迁的做法。故选D。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于‘不少地方对申遗都情有独钟’原因的理解,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B项,“申遗所带来的好处被权力和资本独占”有误;原文是“申遗所带来的好处很可能被权力和资本独占”,此题为把推测变为事实。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辨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B项,作者举凤凰古城的例子旨在说明“一些贴上了申遗标签的文物,成了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充分合理”、“分享到……好处”二处表述均与文意相违背。C项,“浪费社会资源,还对文物造成了破坏”不是变成“游乐园”的原因,不能接在前面内容后,这与作者文中的表述不符,属于强加因果。D项,“就必然”与原文中的“可能”相违背。变或然为必然理解错误。故选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西伯利亚的温暖
冯有才
卡尔是一名政治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的时候,正值十二月,天寒地冻。
而后,卡尔被分配到了林场,成为一名伐木工人。监工托可可夫斯基很严厉,工人们都非常恨他。
第二年二月的一天,一名伐木工人生病了,整个班组没有完成定额任务,托可可夫斯基把整个班组的人饿了一整天,而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被托可可夫斯基喊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猜测:那名可怜的正在生病的工人,一定是被可恶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遗弃了或者处决了。
然而,不幸的事仍不断发生。还有一次,卡尔把木材抬上火车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下来,木材从车厢里滚落,砸到了一名沙皇士兵。托可可夫斯基顿时火了,他拿起了皮鞭,使劲地抽打着卡尔,还随手拿了一根木棒,朝卡尔的腿上砸去。卡尔能清楚地听到骨头碎裂的声音。随后,几名工友把受伤昏迷的卡尔抬回了小木屋。
没有医生,又加上天气恶劣,卡尔的腿恢复得很慢,三个月后才能下地走路。他每走一步,都会对托可可夫斯基的仇恨加深一分。
战争即将结束的消息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大家都在心底高兴着,希望早点结束这样的日子。托可可夫斯基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对大家的态度也开始收敛起来。但是,大家对他的仇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一天早上,卡尔被一阵哭声惊醒,那是从托可可夫斯基暖和的小屋传来的。卡尔赶忙跑过去,只见满头是血的托可可夫斯基躺在床上,看样子是受了很重的伤。托可可夫斯基努力睁开眼,看见卡尔后,从枕头底下摸出了一个日记本放到卡尔的手上,对卡尔说,你会懂得的。
卡尔接过日记本,托可可夫斯基便闭上了眼睛。卡尔迅速把日记本放进了衣服里,闻声而来的工友也走进了木屋。托可可夫斯基的妻子哭诉:凌晨,托可可夫斯基出门小便。天快亮的时候,她发现丈夫还没有回来,于是马上去找,结果刚出门,就看见了躺在门口的血迹斑斑的丈夫。她知道,丈夫是因为仇恨被人打伤的,凶手一定是这一千多名工人中的某一个。
卡尔和工友们埋葬了托可可夫斯基,小心地翻开日记本,卡尔的心一阵阵刺痛。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一定会死了,因为是托可可夫斯基知道他患了肺炎后,让装运木材的火车把他送到了城里医治。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卡尔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托可可夫斯基在那一刻,看见了好几名子弹已经推上枪膛准备枪杀卡尔的士兵。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这一千多名伐木工人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冬宫在几天前就下了命令要处决他们。
如果托可可夫斯基不死,这里就不会混乱,工人们也就没有办法趁乱逃走。
除了卡尔,没有人知道托可可夫斯基是自杀的。卡尔把战争结束的消息告诉了大家,工人们一阵沸腾,欢呼雀跃,瞬间便冲破了伐木场看守士兵的警戒,跑进了丛林深处。
卡尔并没有跑,而是走进了托可可夫斯基的小屋。他知道,从他得到日记本的那一刻起,他就应该为这对可怜的母子承担起责任。
后来,陆陆续续地又回来了几十个工人,卡尔把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给他们传阅。他们都选择了留下,在林场新建了许多小屋,建筑小屋所用的木材,都是托可可夫斯基提前囤积的。这一切,似乎都在托可可夫斯基的预料之中。
冬天的西伯利亚,仍有一个温暖的小村落,村子的名字叫做托可可夫斯基村。村民们是那些伐木工人的后代,村子中还有一本族谱——那是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
日记本的扉页,是卡尔临终前一年写的一句话:只要有爱,再冷的地方,也有温暖的时刻!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叙述了西伯利亚林场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为了挽救一千多名工人的生命,不怕别人误解,不惜牺牲生命的传奇故事,讴歌了可可夫斯基人性的光辉。
B.主人公托可可夫斯基在得知战争结束后,害怕不明真相的工人报复自己,所以对待工人们的态度也有所收敛。
C.卡尔开始对托可可夫斯基充满仇恨,当了解真相后,不但留下来照顾其遗孀和孩子,而且找回逃走的工人,建立以“托可可夫斯基”为名的村庄来纪念他。
D.本文语言妙趣横生,情节跌宕,前半部分写托可可夫斯基虐待工人遭仇恨,后半部分用日记本揭开真相,构思巧妙,欲扬先抑。
E.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俄国,它告诉我们:爱是人世间温暖的源泉,她能够抵御所有的寒冷与伤害。
(2)小说中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托可可夫斯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设计了托可可夫斯基自杀的情节,对这一情节有人赞同,也有人不赞同,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选A项3分,选E项2分,选D项1分。
(2)①从情节上看,日记本揭开了以往事件的真相,使卡尔和工人们消除了对托可可夫斯基的误解和仇恨,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②从塑造人物形象上看,日记本塑造了托可可夫斯基忍辱负重,充满人性光辉的形象;③从表现主题上看,日记本成为了村子的族谱,卡尔在日记本扉页上写的话,都揭示了人间有爱就有温暖的主题。(每点2分,共6分)
(3)托可可夫斯基是一个有头脑,有爱心,敢于牺牲的监工形象。 ①外在冷漠残忍,内心善良。保护素不相识的工人们不受到更严重的伤害。他表面上好像遗弃了生病的伐木工人,其实已寻找机会把他送到城里医治。②充满智慧。当卡尔砸到沙皇士兵时 ,他用皮鞭、木棒抽打他直至伤残,实际上是救卡尔于沙皇士兵的枪口之下。③忍辱负重。在伐木工人的仇恨与误解里,他依然坚守心中的信念,默默地保护着工人们。④他舍己为人,有牺牲精神。他为了让工人能够逃出虎口,不惜自杀以创造机会。(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分析正确得6分)
(4)观点一:赞同,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情节,能更好地表现小说的内涵和主题。(2分)①托可可夫斯基自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他自杀的动机是创造机会让工人们逃走,这与他一贯把自己的无私大爱献给工人们的性格完全吻合,是使人物性格发展完善的必要情节。②托可可夫斯基自杀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合乎情理。托可可夫斯基想用自己的死制造混乱,让工人们想办法趁乱逃走,这一设计使情节更完整,更连贯,也使后文情节合理展开。
③艺术效果上更能震撼人心。为挽救他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情节是读者的内心收到更强烈的震撼,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答满3点6分)(表明观点后,从情节、主题、结构设计、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技巧。首先应仔细阅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以及一些典型的技巧。D项“语言妙趣横生”的说法不准确,应为“平实”;B项说可可夫斯基态度收敛是因为“害怕工人报复自己”有误;C项说“卡尔”找回逃走的工人于文无据。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物象的作用。一般从情节、形象、主题等角度作答。从情节上来看,日记交代了托可可夫斯基“残忍”对待工人的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形象上来看,因为日记的出现,让人物的形象高大起来,表现出托可可夫斯基的忍辱负重和充满爱心的特点;从主题上看,日记上的内容,充分表现了人间有爱的主题。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托可可夫斯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人物的形象。要概括“托可可夫斯基”的形象,就要认真梳理文本的内容,找出描写“托可可夫斯基”的内容,比如他对工人的“残忍”,其实是送工人去治病;对卡尔的残忍,是救其于沙皇的枪口之下;遭受工人的误解之时,他没有解释;为了救工人,他选择了自杀等等。依据这些内容即可概括出托可可夫斯基的形象。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篇小说设计了托可可夫斯基自杀的情节,对这一情节有人赞同,也有人不赞同,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这是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首先应明确态度,一般顺从作者的观点,即“赞同”;然后从情节发展、形象表现、主题揭示、读者感受等几个角度分析作答。比如本文中托可可夫斯基自杀这一情节,他的自杀是为了创造机会让工人逃走,这与他一贯的形象是吻合的,这一情节也给以读者以震撼力,让整个故事情节更完整。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本卷还有6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孟明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