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7福建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95615
2017福建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95615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7-01-12
题号
评分
一、作文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在远行途中遇到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这样,我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知识点:材料作文
使用次数:11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弯路乃捷径之母

也许我们不必太过苛求有着“捷径情结”的人们,因为这或许是人类的本性吧。比如数学课上,常见老师启发学生:“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生活中人们喜欢“抄近路”,就连伟大的列宁同志为了赶到山顶看日出,也选了一条很危险的“捷径”上山——当然主要是为了锻炼意志。很少有人单纯地“为走弯路”而走弯路,不抄近路的人或是想锻炼身体或是想欣赏风景,或是怕生命财产出问题。

我也不想嘲笑那些绕了弯路的游客,关于“捷径情结”让人绕弯路的笑话,听得已经太多了。如果我是这群游客中的一员,我会很阿Q地说:“绕了弯路又怎样?至少我已经知道有一条山路是不能走的!”用当年爱迪生的口气。捷径从何而来?经验。经验从何而来?弯路。套用某名人的话来说:弯路乃成功之母。

当大多数猿猴还在藤条上荡秋千的时候,有那么几只试着用后肢站立起来行走。它们摔倒过无数次,满身伤痕换来一阵嘲笑,可谓走了无数“弯路”,多少年之后,我才有可能坐在这里用手写下这篇作文。

当大多数欧洲商人都千里迢迢从好望角绕到亚洲去做生意时,坚信“地球是圆的”的哥伦布也来了“捷径情结”,想横渡大西洋去亚洲。在嘲笑与白眼中起航的他,在大海上历经艰险,也算是不少“弯路”。虽说“捷径”没找到,倒也有“意外收获”——发现新大陆。

前不久看“环宇探索”,一位科学家介绍人类如何去遥远的星球旅行。单靠常规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只能通过“捷径”——弯曲的时空。无数科学家正为找寻并实现这条“捷径”而努力。这其中也会有许多的“弯路”等待着他们吧。但我坚信他们,不,是人类的梦想——终将实现。

“捷径”与“弯路”并不对立。“捷径情结”是一把双刃剑。在一段时间内,它会让你走弯路,走死胡同,撞得头破血流,还要受嘲弄和白眼,但在这无数“弯路”中,你可以慢慢积累经验,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捷径。

在人类的历史上,“捷径情结”也导致了无数次“走弯路”,有时甚至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但每找到一条“捷径”,人的文明便前进一步。不怕“捷径情结”。也不怕为了寻找捷径而走“弯路”。只怕一辈子老老实实,安分守己,跟在别人后面走的人,永远也找不到捷径,永远也难有大作为。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种思路,人生路上遇见障碍究竟是战胜还是避开,当然是见仁见智。如果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那就是要写“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可以选择避开它”。这是从人生的目的角度而写的。无论战胜还是避开,都是一种对策,而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取决于你的目的。可以有两个立意:“走弯路也会是捷径”,或“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

如果从路人的角度立意,则写“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就是要战胜它”。这是从人的精神角度来写的,可以有两个立意:“有勇气的人不做选择题,只做证明题”,或“宁可被打死,不能被吓死”。

第二种思路。这则材料还提供了一个关键词语:选择。因为“选择”也承载着原材料的核心内容。从“选择”的角度去写,可能容易写出新意。“选择决定远方的风景”,或“人生就是选择,选择决定人生”。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这个材料共有四段,内容虽多,但含意比较明显,可多角度立意。从年轻人避开拦道的恶狗这个日常生活现象,引发出人生路上会遇见许多如挡道恶狗一样的障碍。其关键词语是:障碍(恶狗)、战胜(扫平)、绕道(避开)。也就是“人生路上遇见障碍是要战胜它还是要避开它”。这是材料的核心内容。我们从小就被教育遇到障碍就要勇敢去战胜,所谓困难像弹簧,你硬它就软;不能遇见障碍就绕着走。这是我们习惯性的认识。但材料还提供了另一种认识,就是遇见障碍也可以绕着走,不一定非要扫平障碍。这就使得这则材料充满了思辩的味道。

二、语言表达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7.“效应”是指在有限环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结果之间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多用于对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有人用下面两组图来解释“破窗效应”。请你描述图画内容,并写出“破窗效应”给我们的启示。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难度:
知识点:图文转换
使用次数:12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画幅描述:①房子窗户破了无人修补;②很快其它窗户也会被人打碎;③墙上出现涂鸦没有及时清洗掉;④很快就会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

启示:①“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②我们努力使自己不要成为“第一扇破窗”的人。③我们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⑤要防微杜渐,有了问题及时补救。

6分,画面描述每点1分,共4分;启示答对一点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材料为两组画面,每一组两幅画,画面的主体是房子。第一组中第一幅画面的房子有四扇窗户,其中只有一扇窗子是破的,而第二幅画面中房子的四扇窗子都是破的,两幅画面之间用箭头连接,暗示第二幅画面的景象是由第一幅画面发展而来的。第二组图画与第一组类似,只不过破窗改为乱涂乱画。解答时需要需要认真思考每一组图画中两幅画面之间的关系,由一个破窗子发展成四个破窗子,由一点涂鸦发展成满墙涂鸦的原因是什么?结合题干中的“破窗效应”,可以知道,是出现小的问题或问题刚刚出现时没有及时解决,而任由其发展造成的。据此就可以总结出答案了。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漫画题。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画,常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或歌颂可批评的主题。漫画类试题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漫画内容,拟漫画的标题,品漫画的寓意。本题考查的是对漫画寓意的揭示,方法主要有:①细看画面构成,明确画面指向,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题目、图画、解释的文字,不能偏颇或漏掉,包括人物的神情,也是重点;②找讽刺、颂扬的对象(有标题的一般是标题);③联系现实,运用联想、想象,揭示本质。

2.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对于我们居住的城市来说,树必不可少,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街道的颜值。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在城市里艰难打拼着生存的人一样,          :越发狭窄的生存空间、贫瘠的土地,以及各种腐蚀性的化学制剂。但你要记住的是,          。研究人员发现,在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树木十分有效地吸收烟尘颗粒,帮助人们远离哮喘;树木的阻挡也有效减少了致癌紫外线的辐射量。稠密的城市正在不断放大每一棵树的价值:一棵麻栗树或一棵成熟的枫树,             ,享受一片阴凉。

难度:
知识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使用次数:15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示例】①树也要克服诸多困难才能立足(或:树也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

②树是城市居民必备的健康之友(或:树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

③就能让周围的人呼吸上清洁的空气

5分,第①、②句各得2分,第③句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与在城市里艰难打拼着生存的人一样”和下文的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提示,①处的主语一定是“树”,关键词是“克服诸多困难”。“研究人员发现”句引领的是说明树对人们健康带来的好处,所以②处主语也只能是“树”,关键词是与人们健康的关系。第三处呼应的是前文“树木十分有效地吸收烟尘颗粒,帮助人们远离哮喘”,句式要写成使动句,“使人们……”关键词是“清洁的空气”。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而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才能感染读者。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①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②,割鸡③令得近乡关。

注:①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②湔祓:即荐拔。③割鸡:语出《沦语·阳货》,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孔子到了子由作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3.诗中故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4.诗歌结尾运用了割鸡的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

难度:
知识点:诗
使用次数:13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3①怀才不遇。从首联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故人”才华横溢却沉沦于下等官吏,写出了人才的遭受埋没。

②贫贱自守,不慕荣利,诗的颔联,写友人的为官,实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可以见出他贫贱自守,不慕荣利的品格。

③放旷不羁。诗的颈联,豪兴犹在,盛年不再,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

④抑郁不平。以“心犹不死”一句而论,貌似放达,内里却有种种牢骚抑郁。

(答对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可)

14 运用“割鸡”的典故,与首联描写故人才高位卑呼应,表达了对被埋没的才识之士的理解与同情,对 “故人”怀才不遇的怨恨不平,抒发了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故人昔有凌云赋一句,借司马相如的故事来写老友的才华横溢。汉武帝读司马相如所作的《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见《史记·司马相如传》。但接下来笔锋一转:如此才士,为何沉沦下僚呢?这一句以疑问形式出之,更能表现愤懑之情,它是慨叹,但更是责问,是对执政者的谴责。陆沉一词出于《庄子·则阳》: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意思是说:虽在陆地,却如沉于水一般,比喻生活在人世间而实际过着避世的生活。故后人常用来称所谓市隐吏隐之类的处世态度,如《史记·东方朔传》: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也兼含沉晦埋没之意。黄绶是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这一句既写出了人才的遭受埋没,也是暗写友人的亦官亦隐。此联将高才与不遇相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有转折跌宕之势,故方东树评为:起叙事往复顿挫。(《昭昧詹言》)中间二联对陆沉黄绶加以生发。头白眼花本应是儿孙绕膝、安度余年的时候,此时却还要奔走仕途。待到儿婚女嫁之后,才可望挂冠归去,终老家山。儿婚女嫁用《后汉书·逸民列传》中向子平的典故,写友人的为官,实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见出他不慕荣利的品格。心犹未死杯中物,饮酒的豪兴尚不减当年,但春不能朱镜里颜,春天能使万物复苏,但不能恢复他青春的红颜(朱,这里作动词用)。豪兴犹在,盛年不再,颈联又是一个转跌,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即以心犹未死一句而论,貌似放达,内里却有种种牢骚抑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等。解答时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抓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分析;②抓住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③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④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等。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明确形象;(性格特征+身份);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14

试题分析:尾联则为友人向执政诸公吁请,希望他们从中斡旋,让他能在近乡之处做一个地方官。湔祓一词为黄庭坚所常用,源出《战国策·楚策》:今仆之不肖,……沈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祓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亦作剪拂,见刘孝标《广绝交论》:剪拂使其长鸣。原意是拂除旧恶,后多用作荐拔之意。割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语出《论语·阳货》。孔子到了子游作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肯,即肯不肯,出语宛转,但仍包含怨愤不平之意。割鸡则呼应首联的才高位卑,表现出诗人组织的绵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用典手法。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指出用了什么典故,典故本身有什么寓意,然后思考作者使用这个典故的作用。典故的作用一般有:(1)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2)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3)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4)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三、名句默写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表现扁舟如苇叶般自由飘荡在无边江面上的惬意。

2)李白《蜀道难》中“              ”用“五丁开山”的故事,极言蜀道开通之艰难。

3)陆游《游山西村》中“              ”是诗人感受到山村淳朴的民风并由此发生的与村民无间相处的渴望。

难度:
知识点:其他
使用次数:14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注意字字落实,尤其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苇、凌、顷、茫、崩、摧、梯、栈、钩、乘、拄、杖、叩。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1
91.66%
基础
1
8.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作文
1
8.33%
语言表达
3
25.0%
名句默写
1
8.33%
文言文阅读
1
8.33%
现代文阅读
2
16.66%
选择题
4
33.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材料作文
1
8.33%
图文转换
1
8.33%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8.33%
其他
1
8.33%
1
8.33%
人物传记类
1
8.3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8.33%
句子衔接
1
8.33%
病句辨析
1
8.33%
成语(熟语)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陈华西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