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股指期货市场呼之欲出。
②正是张老师这样的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满城风雨,润物无声,才有今天人才辈出的盛世。
③莫言用一场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平实、淡定、从容、自信,让人见微知著,于“中国故事”中品味“中国精神”。
④新一届中央领导三令五申地强调,官员要率先垂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尤其要刹住一些机关年底突击消费的歪风。
⑤在那荒唐的十年中,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谎言变成了真理,说真话倒犯了大罪。
⑥经济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成功的,所以不能因噎废食,给改革一定的时间才是对待改革的正确态度。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③⑤⑥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句中用最后的含义,正确。满城风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坏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错误。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意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正确。三令五申,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与强调重复,错误。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也比喻做坏事猖狂恶劣到极点。正确。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不合语境,错误。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搭配恰当,此题中三令五申,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与强调重复,错误。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平凡的世界》中,着墨于夫妻情、父子情、兄弟姐妹情,也有家庭之外的乡里情,这些情感平淡到近乎自然,却在不经意间感人至深。
B.近来,男神女神领军高校招生宣传,即使有人质疑这种方式,但在有些人看来,这种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及传播效果的宣传方式灵活、自然,值得肯定。
C.一段时间以来,利用虚假身份信息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行为时有发生,老百姓反映强烈,制约了整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D.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福利制度。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动物饲养、产品加工、出口企业自然应关注世界动物福利的动向。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滥用介词,在《平凡的世界》中改为《平凡的世界》。B项关联词不搭配,即使有人质疑这种方式中的“即使”改为尽管。C项中途易辙,老百姓反映强烈改为引起老百姓强烈反响,因为制约了整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不是老百姓反映强烈。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如C项中途易辙,老百姓反映强烈改为引起老百姓强烈反响,因为制约了整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不是老百姓反映强烈。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拜祭先祖,其来有自。从甲骨文时代就有文字的证明,延绵至清末,始终未断。纵观古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炎黄文化成型于农耕时代。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从财产到技能、知识,都需要承接先人和前辈的成果。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继承宗祖给自己的知识,还要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 正是由于重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所以中国被称为一个文化“早熟”的民族。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而且出于历史线性发展观。前工业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结合,经过文艺复兴,形成了西方的观念体系,包括西方哲学所说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而中国早在农耕还比较原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体系,这一体系的定型者就是孔子。我们的文化至少五千年来延绵未绝。定型早,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到民众心里,渗透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习惯里。因此,尽管有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无法使它中断和消灭。
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举行拜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考。我们对于先祖先烈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和对今天的影响,有着富于理性的认识。这就是,社会要通过劳动,构成和谐的气氛,加强继承和传播,并且不断地创造。今天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还是拜祭孔子,没有人想回到那个时代的状况中去生活,先祖的精神是在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我是从哪里来的?将要归于何处?至今这还是人类思考的头等问题。中华民族长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来自大自然与先祖;自己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终有一死,尸骨灭而精神存;时间、空间转变了,此理则依然。例如清明节的家祭,实质和拜祭民族共同祖先相同。用宋朝哲学家的话说,这叫“理一分殊”。理一,就是寻根溯源,想象未来,想到自己如何继承先祖的精神,如何继续创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如何完善人生的价值;“分殊”,就是拜祭黄帝、伏羲、家祖和父母等等,对象、形式各有特色。
但是,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今天的基础。既然如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要想到,应该如何做人,一百年后的后代将如何议论现在的我们。一想到此,我们越发感到一种敬畏,应该感谢列祖列宗,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5.下列关于“拜祭先祖”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历史极其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B.拜祭先祖,虽说拜祭对象和形式可以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是一致的。
C.尽管拜祭先祖的形式会因时代和世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拜祭先祖的理念一直未变。
D.拜祭先祖,缅怀先祖,是为了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用先祖的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而且定型早,所以才能历经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延绵不断。
B.中华文化是农耕文化。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所以注重继承是中华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区别。
C.中华民族拜祭先祖,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孔子,还是拜祭自己的祖先,都是为了对先祖的贡献有理性的认识,并将先祖的精神继承和传播下去。
D.拜祭先祖既是寻根溯源,继承先祖的精神,又是想象未来如何继续创造,最终指向是完善人生的价值。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传统绵延不绝,反映出炎黄子孙对先祖开创的中华文明的热爱,缅怀先祖的精神,渴望从先祖的精神中得到激励。
B.中国文化被认为“早熟”的文化,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得出的观点。如果以中华文化为标杆,也可以说西方的文明是“晚熟”的。
C.拜祭先祖,要求我们想想过去,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要求我们想想现在,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D.一个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的社会是一个人心离散的社会,因此,只有恢复全社会对民族共同祖先的祭拜仪式,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5.C
6.B
7.D
【解析】
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拜祭先祖”的说法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结合原文内容“纵观古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可知,原文是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C结合原文内容“纵观古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可知,原文是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B结合文本内容“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从财产到技能 、知识,都需要承接先人和前辈的成果。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可知,原文是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不是所有的其他民族,文中也没说是根本区别。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结合文本内容“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从财产到技能 、知识,都需要承接先人和前辈的成果。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可知,原文是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不是所有的其他民族,文中也没说是根本区别。
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D项结合文本内容“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可知,恢复仪式只是形式,不一定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结合文本内容“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可知,恢复仪式只是形式,不一定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礼是修身的主要门径。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中国文化以人为中心。 。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人生是漫长的,但关键之处只有几步,因此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国家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的“人生礼仪”进行指导,从而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A.中国文化勉励人们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要求人们努力修为,甚至成圣成贤。
B.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励人们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
C.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是中国文化的追求,故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行。
D.成圣成贤,甚至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是中国文化的追求,故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行。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保持叙述主体的一致,所以中国文化放开头,再根据递进关系确定答案。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如本题保持叙述主体的一致,所以中国文化放开头,再根据递进关系确定答案。
4.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会更完整、表达效果会更好。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位置。插入后,将紧跟虚词后的词语或短语填在横线上。
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不限于是针对某个阶层的劳动和劳动者,“所有劳作的人”,它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劳动与劳动者的“外延”进一步延伸,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以更多不同的形式来体现和影响社会的进程。
而是 ②既 ③更是 ④ 特别是 ⑤也
①而是“所有劳作的人” ② 既包括体力劳动者 ③ 更是进一步 ④ 特别是在提倡 ⑤ 也以更多不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用法。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3.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而是”、“既”。关系类型: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等。考生要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考虑,不能一叶障目。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通读全文,感受语段的义脉和文气,体会文段的内在逻辑关系。弄清所给的每个虚词所表达的逻辑关系,再读文段,仔细揣摩逻辑关系,试着将所给虚词还原到文段最恰当之处。完成答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多读几遍,试着将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可能位置上,比较揣摩,检验答案。如本题“不限于是”结合后面内容,其实就是考查关联词“不是、而是”;“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是“既、也”的关系等。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吕小布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