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榫头(sǔn) 寒暄 吊梢眉 雕粱画栋
B.朱拓(tà ) 渣滓 白蓬船 沸反盈天
C.鲭鲨(qīng) 阜盛 美人觚(gū) 惫懒
D.内帷(wéi) 蹙缩 懵懂(méng) 不经之谈
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雕粱画栋——雕梁画栋(梁:房梁)。B项白蓬船——白篷船(篷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篱)。D项懵(méng)——懵(měng)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多音字记忆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如多音字“拓”,拓 (tuò),开辟,扩充;拓(tà)在刻铸有文字或图像的器物上,涂上墨,蒙上一层纸,捶打后使凹凸分明,显出文字图像来;拓(zhí)古同“摭”,拾取。多音字应该根据不同字音的意思区分。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的考核是重点。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的方法是①形辨法。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②音辨法。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雕梁画栋”的“梁”和“粱”(梁:房梁),“白篷船”的“篷”和“蓬”两字。(篷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篱)③义辨法。即结合具体语境,根据字的意思辨析正误。如“寒暄”: 嘘寒问暖(暄,温暖)④联想法。有些字形相近,意思也相近的一组成语,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记住其固定搭配。
2.下列各句中划线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在被误解的时候,自尊会像气球一样膨胀,里面充斥着怒气、火气、不平气。这个时候,如果不够理智,必然会气冲牛斗,欲逞一时之快。
②新一届中央领导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梦的美好蓝图,如果风调雨顺,文恬武嬉,百姓自然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自然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③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主任说,中关村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作为在中关村工作的一名党员干部,他深感建设好中关村责无旁贷。
④参加“为了孩子的明天”教育论坛的学者专家都阐释了自己对未来教育的新理念,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也袁达了自己的一得之愚。
⑤《饥饿游戏》整部电影从画面看并不像大片,却以剧情主线取胜,制造了一个大冷门,然而在故事立意上确实老套庸俗,乏善可陈。
⑥虽然周围许多人对他突然放弃自己熟悉的地产行业转向不熟悉的种植业充满担心,可他看起来却是好整以暇。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①气冲牛斗:指宝剑的剑气直冲星际,后形容豪气或怒气极盛。用在此处正确。②文恬武嬉:文官图安逸,武官贪玩乐。指文武官吏一味贪图享乐,不关心国事的腐败现象。用在此处望文生义。③责无旁贷:指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用在此处正确。④一得之愚:谦辞,称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见解。用在此处谦敬失当。⑤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可以称道。用在此处正确。⑥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繁忙之中,仍能严整有序,从容不迫。用在此处不合句意。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搭配恰当,此题中④一得之愚:谦辞,称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见解。用在此处谦敬失当。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
B.美国长时间不能就这一行动做出决定,原因是美国需要确保尽量减少同中国发生海上军事冲突所导致的。
C.两岸领导人会面得以实现,得益于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也得益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累积的丰硕成果。
D.我国目前已推行的涉农专业学生中职免费,意图让一些愿上中职的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学。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搭配不当。“青蒿素联合疗法”和后面的“最好的药物”搭配不当。B项,句式杂糅。可删掉“所导致的”。D项,成分残缺。应在“中职免费”后加“政策”。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如A项,搭配不当。“青蒿素联合疗法”和后面的“最好的药物”搭配不当。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如B项,句式杂糅。可删掉“所导致的”。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庄子 ① 把他的生活状况比为在泥里曳尾的龟, ② 把他的内心状态比为鹓雏,高飞于空、不染纤尘。庄子 ③ 因家境贫寒不得已要去借粮, ④ 在酣睡中却能梦到自己变为蝴蝶翩翩而飞, ⑤ “庄周梦蝶”的自由洒脱,使他在醒来后不知梦里梦外孰真孰假,不知是庄子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子。 ⑥ 这种奇妙的精神体验,正是因为他的心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出神入化之境。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
A | 因为 | 所以 | 因为 | 所以 | / | 之所以有 |
B | 尽管 | 但 | 尽管 | 可是 | 由于 | 所以 |
C | 只有 | 才 | 只有 | 才使 | / | 因此 |
D | 虽然 | 却 | 虽然 | 但 | 甚至 | / |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根据对文段的分析可知,庄子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和他的内心状态形成鲜明对比,①与②、③与④存在明显的转折关系,由此排除A.C。⑤和④之间存在递进关系,由此可知⑤处应选“甚至”,排除B。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如本题庄子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和他的内心状态形成鲜明对比,①与②、③与④存在明显的转折关系,由此排除A.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家风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
“家风”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往往依赖家庭教育。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一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
“家风”还是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无锡《锦树堂钱氏宗谱》所记载的钱氏《家训》,可以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在传统社会,家风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展开,因族群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不同,侧重会略有不同,但无外乎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在每一个具体的家族中,家风不仅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还是家族精神的体现,通过代代家族成员具体的行为而践行和传承。有的历史人物,可能和这个家族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因为姓氏相同往往也被说成是本族的祖先。用祖先的荣耀和事迹,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凝聚家族成员,使他们对于姓氏家族本身产生认同。家风实际是一种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从家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具体现实,一个宏观抽象,二者其实有着深刻的联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交得具体而鲜活,也就更容易实现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上的“浅出”。
现实中,家庭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家庭、国家的统一。而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家庭情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入每个人的血脉当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可谓是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它有时候就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尽管它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却能通过言传和身教让每个人刻骨铭心。正因为家风是每个人从小就不断触及的,因此,对一个人的影响就是整体和全方位的。
家风的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离析,家风的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仅传统大家族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也对家庭道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将家风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需要我们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维护一个个社会细胞的和谐与安定。
无论现实多么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如何变化,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的存在,仿佛就是一棵棵参天大树,屹立不动。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我们要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2月14日,有删改)
5.关于“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教育不发达的传统中国,家风是人所受的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成员受教育的起点,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它。
B.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位家族成员的言行,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C.传统社会的家风是家族成员共识性的道德观念,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展开,不外乎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D.受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代代传承,已融入到每个人的血脉。
6.下列对“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家风是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一宏观一微观,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
B.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载体,它使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鲜活;通过这个载体,核心价值观更易实现“深入浅出”。
C.中国人有浓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成员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从中受到家风无形力量的影响,这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性。
D.要想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我们既要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又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
7.下列对为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传统大家庭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日趋严重,家庭道德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家风的传承难以为继。
B.有的大家族,把和自己姓氏相同但并无直接血缘关系的杰出历史人物说成是自己家族的祖先,是为了提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赢得社会的认同。
C.要让家风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大作用,将它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就需要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
D.家风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对个体的教育是持久而全方位的;离开了家风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践行。
5.C
6.B
7.A
【解析】
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家风”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家风是家族成员共识性的道德观念”范围变化不对,是在传统社会的家风。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从文中找到与“家风”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家风是家族成员共识性的道德观念”范围变化不对,是在传统社会的家风。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对二者的关系理解不当,“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不正确。所以选B。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对二者的关系理解不当,“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不正确。
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A项,“家风难以继续传承”,程度严重了。所以选A。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A项,“家风难以继续传承”,程度严重了。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陈华彬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