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7山东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97359
2017山东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97359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7-03-01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昨夜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一(甲)青衣,漫步在长安街头。走过十里长街,用指尖轻抚斑驳的城墙,眼前的烟雨都幻化成了朦胧的诗篇,             。醒来,已是月挂中天,窗外的高楼向我陈述美梦一场的无奈。我忽然份外思念故事里的长安,想去看看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梦里长安,若为女子,定是容色倾城,恰似牡丹,娇媚华贵;若为男儿,定是温文如玉,犹如翠竹,风流倜傥。长安之于我,是一处江湖。容许我打马走过十里长街,容许我煮茶一盏坐至天明,亦容许我(乙)半卷诗书但看江湖恩怨。我时常幻想,千年后的长安街头,                ,提一壶酒,满腹惆怅寄寓其中,然后(丙)明月对饮,来一场不醉不归。

1.文中划线词语的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漫步     斑驳          B.朦胧    份外

C.幻化     倜傥          D.惆怅    寄寓

2.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袭             B.身       

C.袭             D.身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千年来的等待与缠绵向我诉说      是否也会有一个失意之人

B.向我诉说着千年来的等待与缠绵    是否有人会失意

C.千年来的等待与缠绵向我诉说      是否有人会失意

D.向我诉说着千年来的等待与缠绵    是否也会有一个失意之人

难度:
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1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B

2C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B.“份外”应为“分外”。分外①超过平常;特别:高兴|月到中秋~明。②本分以外:他从来不把帮助别人看做~的事。“份外”只与“分外”的义项②相同。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选用词语可从准确、生动性方面考虑。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试题分析:注意陈述的对象和前后语句的搭配关系。第一横线前面的主语是“烟雨”,而AC两项立即换了主语,前后主语不一致。所以排除AC两项。第二个横线处后面“提一壶酒”,缺主语,只能用“是否也会有一个失意之人”。所以答案选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现在一些大学生制作简历时,多彩色打印,铜版纸印刷,贴艺术照,不惜工本,然而那些华而不实的简历即使投到用人单位也不过是泥牛入海,起不到实际的求职作用。

B.我呸!你是招聘教师,又不是选美,凭什么女的要长得人面桃花,男的要身高一米七五?

C.一个人要勇敢改过,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面对自己的过失,不但不加以改正,甚至闻过则喜,就失去了改过的机会,不能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D.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然而许多人已经在城里住惯了,返回乡村生活,显得积重难返了。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0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A.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没有希望。B.人面桃花:表示所爱慕而不能再相见的女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C.闻过则喜:听到有人批评自己的过失就心里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批评意见。D.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含贬义。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中国近五十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表明,大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

B.宋代之后,文人写意画的流行对一笔一画的深浅浓淡、参透润化都极为讲究,生宣的独特润墨性深受时人青睐。

C.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D.齐鲁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斑斓多彩的地域文化中的一支,是以先秦时期齐鲁两国文化为内核,以齐鲁两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延续作为主要描述对象。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9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句式杂糅,去掉“据”或“表明”。B搭配不当,去掉“的流行”。D成分残缺,在“主要描述对象”后加“的文化类型”。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堵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用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着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热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调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6.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的社会关怀,其舆论价值不会受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的影响。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的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7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6B

7A

8C

【解析】

6

试题分析:偷换概念。第二段“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的说法表明,“理由”不能简单等同于“流行的理由”。A项和C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二段,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参照第三段“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的说法,A项“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的说法曲解原意,变或然为实然。B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C项和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六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条件缺失。从全文来看,热词出现和流行的原因包括“网络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等方面,“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不受信任”只是热词出现和流行的原因之一。A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三段,B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五段,D项的答题区域在末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张书记卖瓜

梁海潮

①书记吃过晚饭,到D城的街道上散步。天太热,空调下觉不出什么,走出来却像进了火炉。

②张书记来到较偏僻的一个街道,发现路边停着一辆装满西瓜的农用三轮车,地上铺了张旧凉席,一个两三岁、满脸脏兮兮的孩子坐在上边,正啃着一块发硬的馒头。车旁站着一个衣着普通的妇女,脸上热汗涔涔,眼睛不住地盯着过往的行人。她旁边是位穿灰色上衣的男子,后背湿了大半截儿,肩膀上有几道地图形状的汗渍。

③他们见张书记过来,脸上堆满笑容。甜甜地喊:“大哥,过来尝尝西瓜,正宗中牟瓜,红沙瓤,鲜甜解渴。”说着,那男子从车上抓个西瓜切开,果真瓤红籽黑、沙甜诱人。

④张书记说:“这么好的瓜,生意一定不错吧?”女的接上来说:“这里人流量太小,一车瓜三四天也卖不完。”张书记说:“你们怎么不到城中心去卖?那儿买的人多。”男子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瓜农车不让进城。”

⑤女的说:“大哥,你家住哪儿?让他给你送去,住几楼都不要紧。”地上的小孩也仰着脸反复地说:“伯伯买瓜,伯伯买瓜吧!”

⑥听着小孩的叫喊,张书记心头一热,说:“好好,伯伯买伯伯买。”张书记从衣袋里掏出五十块钱,对男子说:“我只买三十块钱的瓜,那余下的二十块钱,让你女人领着孩子到饭店洗洗,再吃碗烩面。这么热的天,孩子只啃干馍怎么成?我帮你看会儿摊卖会儿瓜。”那女人扑哧一笑,说:“大哥你会卖瓜?”张书记呵呵笑道:“我家原来也是瓜农啊!”女人害怕不按张书记意图会飞了这宗买卖,就千恩万谢地对张书记说:“那就辛苦大哥了。”

⑦这时候,对面过来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胖子敞着怀,露着白肚皮。二人来到瓜摊前,瞅了半天,胖子忽然说:“张书记,你——”张书记看对方认出了自己,就说:“这是我家乡的亲戚,我没事,来帮他卖会儿瓜。”胖子张张嘴,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与瘦子嗫嚅着,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张书记说:“你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胖子、瘦子像得了大赦一般,说好好好,我们一会儿再来。

⑧果然,没多久胖子、瘦子就返了回来,说家里有客人,每人买了一百斤瓜。男子要送,他们摆摆手,拦辆出租车将瓜拉走了。大约过了几分钟,又接二连三来了好几辆车,有局长,有科长,有主任,还有乡长、镇长的。大家都围在小小的瓜车旁,这个说正想买瓜呢,不知道哪儿的瓜甜;那个说单位下午才开了会,要给同志们发福利、降温;还有的说给扶贫点送清凉呢。男子与张书记一时给他们称不过来,他们就自己动手,拿了编织袋往里装,有的一百斤,有的三百斤……一车瓜不到十分钟就被抢购一空。起初那个卖瓜男子还担心有人不给钱或少给钱,岂料情况大相径庭,本来一编织袋瓜只值二三十元,他们硬是给五十元;只买五十元钱瓜的,买者也扔给他一百元,找钱都不要。来买瓜的领导越来越多,后来的没买到,还直抱怨男子怎么就拉了这点瓜来!张书记对没买到瓜的干部们说:“谢谢大家了!今年来城区卖瓜的,都是我的乡亲和亲戚,如果大家需要,请帮忙到其他瓜摊购买吧。”结果,那晚D城所有的西瓜全部脱销。

⑨张书记好不容易把那些前来买瓜的干部打发走,女人领着小孩吃罢烩面回来了。女人一看瓜车空荡荡的,脸就哭丧下来,急切地问男子:“瓜呢,咱的瓜呢?又让没收了吗?”男子说:“你瞎嚷嚷个啥,张书记已帮咱把瓜卖完了。”女人诧异地张大了嘴巴,半天,“呜”地哭出声来,把她的儿子按在地上,“咚咚咚”给张书记磕了好几个头!

⑩几天后,这个县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允许瓜农到城区闹市卖瓜。

⑾夏季过后,有一天是星期一,县委大院按例举行升国旗仪式,却见门口围了上百名瓜农。门卫以为是上访人员,慌得不行。谁知,八点整,他们整整齐齐排着队,异常郑重地向着大院,向着鲜红的、正在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9.小说第二段对瓜农一家三口的细节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0.小说中张书记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做简要概括。

11.小说描写女人“诧异地张大了嘴巴”,她诧异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现实?

12.请联系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2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9.真实地反映了瓜农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张书记帮忙卖瓜做铺垫。

10.体察民情,亲民爱民;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政策;不忘根本,能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灵活处理问题,善于利用下属的亲附心理为百姓办实事。(每点1分)

11.诧异的原因是:一、今天的西瓜没有被没收,而是顺利卖完了;二、帮自己卖瓜的竟然是张书记。(2分)反映了城管制度脱离现实,导致瓜农赖以生存的西瓜常遭没收的现实。(2分)

12.①老百姓是最纯朴的,他们最懂得知恩图报,你为他们办一点实事,他们就会铭记在心;②为官一任,只有以民为本,体察民情,为百姓办事,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才能无愧于国家赋予的权力;③身为父母官,不能只往“上”看,而要多往“下”看,那些只懂得阿谀奉承的小官,终将为人唾弃;④现在,很多政府官员不自觉地把自己和老百姓对立起来,一有风吹草动,就以为老百姓要造反,这其实是这些人心中有鬼,内心有愧,应该多反省;⑤农民仍处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的生活很不容易。全社会都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每点2分,答出3点即是满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本段对一家三口肖像、动作的描写:孩子脸脏兮兮、坐在凉席上啃硬馒头,妇女汗涔涔,男子后背湿了大半截儿,肩膀上有几道地图形状的汗渍。写出了瓜农的艰辛,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书记卖瓜做铺垫。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归纳: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小说的人物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文中的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张书记夜晚散步来到较偏僻的一个街道,询问瓜农卖瓜情况,写出了他体察民情,亲民爱民;允许瓜农到城区闹市卖瓜,写他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政策;今年来城区卖瓜的,都是我的乡亲和亲戚,利用下属的亲附心理为百姓办实事。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需要根据语句前后的语境。女人一看瓜车空荡荡的,脸就哭丧下来,急切地问男子:“瓜呢,咱的瓜呢?又让没收了吗?”男子说:“你瞎嚷嚷个啥,张书记已帮咱把瓜卖完了。”瓜竟然没有被没收,而是在很短的时间就全部卖光了,有点难以相信,更让他难以相信的是帮他们卖瓜的竟然是一位书记。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城管经常没收他们的瓜这个现实。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第二段对瓜农一家三口的细节描写,说明农民仍处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的生活很不容易。张书记替瓜农卖瓜,瓜农集体向县委大院的五星红旗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这说明为官一任,只有以民为本,体察民情,为百姓办事,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老百姓是最纯朴的,他们最懂得知恩图报。当瓜农参加升旗仪式,门卫以为是上访人员,慌得不行。很多政府官员不自觉地把自己和老百姓对立起来,一有风吹草动,就以为老百姓要造反,这其实是这些人心中有鬼,内心有愧,应该多反省。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1
91.66%
基础
1
8.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3.33%
现代文阅读
1
8.33%
文言文阅读
1
8.33%
语言表达
4
33.33%
名句默写
1
8.33%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单元测试
1
8.33%
成语(熟语)
1
8.33%
病句辨析
1
8.33%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人物传记类
1
8.33%
1
8.33%
其他
1
8.33%
选用 仿用 变换句式
2
16.66%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李红围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