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7山东高三下学期高中语文单元测试100141
2017山东高三下学期高中语文单元测试100141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7-05-28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l~3题。

    太平湖控制的流域面积达两千八百平方公里,全部有森林覆盖,没有泥沙淤积之虞,到处是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太平湖两岸青山紧挨着湖水,山,是绿的;树,是绿的;______________。盛开的杜鹃花深红大紫,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点缀在这无边无际的绿色世界之中,使太平湖越发显得春光明媚,生机盎然。在黄山观看云海,气象万千,变换莫测,虚无飘渺,有如仙境。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当代一位著名作家也说:“不上黄山就不懂得我们祖国的伟大,山河的壮丽。”这些话都很中肯。但是爬黄山颇费力气,要出很多的汗,年老体弱的人只好望洋兴叹。太平湖则另有风光,而且老少咸宜。它没有黄山那样宏伟的气魄,那么神奇的变化,但它曲折幽深,好山好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游人在此又可(领略/领会)另一种自然之美,秀丽中显出恬静、温柔,这种诗情画意同样能使人(流连/留恋)忘返。

1.文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山青水秀  (fù)                  B.变换莫测    (yū)

C.生机盎然  旖旎(yǐnǐ)             D.望洋兴叹    (zhōng)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得益彰       领会    留恋    B.相得益彰    领略    流连

C.交相辉映    领会    流连    D.交相辉映    领略    留恋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澄澈如镜的湖水,也是绿的  从竹林中穿出来一直延伸到湖边的石板小路

B.湖水澄澈如镜,也是绿的    从竹林中穿出来一直延伸到湖边的石板小路

C.澄澈如镜的湖水,也是绿的  从竹林中穿出来的石板小路一直延伸到湖边

D.湖水澄澈如镜,也是绿的    从竹林中穿出来的石板小路一直延伸到湖边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1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2.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京剧被视为“角的艺术”,有好角儿才有好戏,有好戏才能吸引观众,因此,京剧艺术能否薪尽火传,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②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我不相信会有这样的神奇,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能耐。

 ③为打好经济下行阻击战,我市创新方式,多措并举,积极帮助企业化解融资难题,挖空心思促进企业稳生产、增效益。 

④随着蔡家沟矿难33条人命的戛然而止,交口县安监局局长武小莉两年敛财数百万的贪婪面目暴露在公众面前。 

⑤为官很难,因为要想干好事业就要殚精竭虑,倾注心血,甚至“5+2”“白+黑”地加班加点,日夜操劳。

 ⑥教育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要讲究方式方法,教育管理者对待一线教师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官僚作风。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难度:
知识点:词语
使用次数:12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 A 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计(多含贬义)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不能形容“生命”。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

3.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山东高度重视旅游业,正逐渐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试图吸引更多游客到各地体验民俗生活,这些努力也许很快就会收到成效。

B.由宋仲基、宋慧乔主演的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受到了全国各高校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高考教育专家坚持认为,在高三最后的冲刺阶段如果不适当地增大习题量,学生的能力就会下降,最终会影响考试成绩。

D.王毅表示高度重视中澳关系,感谢澳方为我舰队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任务,愿同澳方建立各领域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4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5.A(B项主客颠倒,将“给予”改为“得到”。C项“不适当”表意不明   D项成分残缺,在“护航任务”后加“提供支持”。

二、未分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二、(每小题3分,共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①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将其作为核心范畴。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情世事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往深处探索,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学范畴”。

    ②现场感的“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如宋诗评家范晞文,在分析诗歌时,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下联情”“上联情,下联景”之类。个中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不免将之推向极端。至于把“真”和“实”机械地等同起来,就更加僵化了。在这一点上,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他把景钉死在“实”,也就是现场感上。他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

    ③对这个理论上的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而“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无景之景”提供了理论支撑。“景有神遇,有目接。神遇者,虚拟以成辞……”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由情而感的自由。

    ④“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不是真的。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情”。

    ⑤在汉语中,虚和假是联系在一起的,怎样才避免由虚而假,达到由虚而真呢?元好问曾经提出,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了突破,这个突破首先在理论范畴上。一般诗评词评,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却从创作论出发,从创作过程、从难度的克服来展开论述:景观万象已经给前人写光了,经典的、权威的诗语,已经充满了心理空间。怎样才能再虚而不假,虚而入诚呢?乔亿提出“同题而异趣”,也就是同景而异趣。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诗文也会有无穷的不同。

    (节选自孙绍振《情景之真实、变异和相生》,有删改)

6.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诗歌情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时,景物和人情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不能把它们绝对割裂开。

B.诗歌情景的真和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赏诗歌时不能把“真”和“实”机械地联系在一起。

C.诗歌的景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诗人的功夫就是“权衡”虚实。

D.只要诗人能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所写的景物与其他诗歌相同,表现的情趣也会不同。

7.依据第③段内容,下列诗句及分析不符合“无景之景”特点的一项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想象酒醒时只能独自面对岸边杨柳、凄冷晓风和如钩残月,表现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借景抒情,用白云随风飘浮比喻友人行踪不定,用夕阳不忍离开大地,表现对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写日后一定登上泰山顶峰,那时俯瞰群山,群山会显得更渺小,表现泰山的雄姿和气势。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想象与亲人团圆时,共剪西窗烛,再谈及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可能是导致一些诗评家常把所感对象和所感主体绝对割裂开的原因。

B.元好问认为,只要虚得诚就能避免由虚而假,可实际上,尽管诗人无不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

C.一般的诗评词评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则从创作论出发展开论述,这在诗论的理论范畴上是个突破。

D.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评家的评论,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评或肯定,表达了作者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独特见解。

难度:
知识点:未分类
使用次数:18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6.C(“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表述错,原句是“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偷换概念

7.B(“落日”“浮云”都是眼前之景,属“有景之景”

8.B(“尽管诗人无不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表述错,原句为“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三、(每小题3分,共12)

赠医师葛某序

明·宋濂

    古之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故记《礼》者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也。传经者既明载其说,复斥其非,而以父子相承三世为言,何其惑欤!

    夫医为道,必志虑渊微,机颖明发,然后可与于斯,虽其父不能必传其子也。

吾乡有严生者,三世业医矣。其为医,专大观之方,他皆愦愦,绝弗之。又有朱聘君,家世习儒,至聘君始以医鸣,医家诸书无不精览。

    一少年病肺气上,喀喀鸣喉中,急则唾,唾血成缕。严曰:“此瘵也,后三月死。”聘君曰:“非也,气升而腴,中失其枢;火官司令,烁金于炉。是之谓肺痿,治之生。”已而果然成生。一六十翁患寒热,初,毛洒浙,齿击下上,热继之,盛如蒸甑。严曰:“此痰也,不治将瘥。”聘君曰:“非也。脉淫以芤,数复乱息;外强中干,祸作福极,是之谓解侪之则瘳,不药则剧。”已而果剧,治乃愈。一妇女有哕疾,每吐涎数升,腥触人;人近亦哕。严曰:“此寒哕也,法宜温。”聘君曰:“非也。阳阴未平,气苞血聚;其势方格,靡有攸处,是之谓恶阻。在法不当治,久则自宁,且生男。”言后辄验。

    夫严生之医三世矣,聘君则始习为之,而优劣若是者,医可以世论否耶?嗟夫!昔之名医众矣未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嗣伯若许智藏其治证皆入神初不闻其父子相传也。自传经者惑是非,使《礼》经之意晦而不白,三千年矣。世之索医者,不问其通书与否,见久于其业者,则瞀瞀从之。人问其故,则曰是记《礼》者云尔也,其可乎哉!

    葛生某,淮之钜族也,明于医,三世之书皆尝习而通之。出而治疾,决死生,验瘥剧,若烛照而龟卜,无爽也者。士君子或不能药,辄注之,不索其偿,士君子翕然称誉之。名上丞相府,赐七品服,俾提举诸医官。有疾者遂倚之以为命。呜呼!若葛生者,其无愧古之医师者欤!

    注:①大观之方:即大观年间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火官司令,烁金于炉:意为心火过大有伤于肺。③解侨(xie yi):中医指困倦无力、懒得说话、抑郁不欢的症状。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大观之方                   事:从事,这里指学习

B.他皆愦愦,绝弗之         省:明白,领悟

C.药之则瘳,不则剧         药:用药治疗

D.士君子或不能            具:全都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医为道,必志虑渊微   师道不传也久矣

B.医可以世论否耶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

C.自传经者惑是非            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D.则瞀瞀从之                   于是,余有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之名医众/矣未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嗣/伯若许智/藏其治证皆人/神初不闻其父子相传也

B.昔之名医众矣/未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嗣/伯若许智/藏其治证皆入神初/不闻其父子相传也

C.昔之名医众矣/未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嗣伯/若许智藏/其治证皆人神/初不闻其父子相传也

D.昔之名医众/矣未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嗣/伯若许智藏/其治证皆入神/初不闻其父子相传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做医师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不能“志虑渊微”“机颖明发”,即使父辈是医师,也一定不能把技艺传给儿子。

B.在对三个病人的不同诊断中,朱聘君没有一次失准,显示了他饱读医书后精湛的技艺,    有力地佐证了作者的观点。

C.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严生和朱聘君为例,阐释了自己对“医不三世”的理解,驳斥了传经人和世俗百姓的错误看法。

D.文章以士君子和朝廷的褒扬,侧面表现了葛生医术的高超和医德的高尚,并认为他无愧于古人所说的大德名医。

第Ⅱ卷(114)

四、(24)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传经者既明载其说,复斥其非,而以父子相承三世为言,何其惑欤!(5)

(2)出而治疾,决死生,验瘥剧,若烛照而龟卜,无爽也者。(5)

难度:
知识点:散文类
使用次数:17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9.D(具,准备)

10.A(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副词,加强反诘语气,可以翻译成难道”/副词,表婉商语气,可以翻译成还是C.介词,表被动/介词,引出动作对象,D.形容词尾,相当于”/句末语气词)

11.C

12.A(“一定不能理解文意有误,应该是不一定能。)

四、(24分)

13.1)解释经书的人既已明确记载这种说法,又指斥它的错误,却又拿着父子相继为业三代来说话(解释),(这是)多么糊涂啊!(传经者既明载其说”“复斥其非”“而以父子相承三世为言1分,何其惑欤”2分。)(2)(葛生)外出给人治病,决定病人生死,预见病情好坏,就像用蜡烛照明一样明显,像灵龟占卜一样灵验,没有出过差错。(出而治疾”“决死生”“验瘥剧”“若烛照而龟卜”“无爽也者,各1分。)文言文翻译:

古代的医师,一定精通三世的医书、药书。所谓三世的医书、药书,一是《针灸》、二是《神农本草》、三是《素女脉诀》。《素女脉诀》是用来诊察证侯的,《神农本草》是用来辨识药物药性的,《针灸》是用来祛除疾病的。不懂这三世之书,不可以谈论医道。所以编著《礼记》的人说:“医师如果不通晓三世的医书、药书,不要服用他开的药方。”注释《礼记》的人既然明确地记载了这种说法,却又指责这种说法不对,竟然以父子相传三代行医作为解释,多么糊涂啊!

    医学是大学问,必须有志向、考虑问题深邃细致,聪敏超人、明察秋毫,然后才能行医,即使做父亲的也不能做到一定能传给自己的儿子啊。

    我的乡里有个姓严的,三代人行医。他行医专事大观年间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其他医书都懵懵懂懂,根本不能领悟。又有个朱聘君,他家世代研习儒学,到朱聘君时才靠医术闻名,医家的各种书没有不精读的。

    有一个少年患肺气上逆的病,喉咙里喀喀地响,响急了就吐涎,吐的血成丝。姓严的说:“这是肺结核。三个月以后会死。”朱聘君说:“不对。肺气上逆,以致胸中胀满,是中焦脾胃失去它的升降功能;心气亢盛,伤克肺金,就象在熔炉中熔化金属一样。这种病叫做肺痿。治他的病,他就能活命。”后来果真活了下来。

    一个六十岁的老人患寒热病。起初怕冷发抖,牙齿上下相碰,随后发热,厉害得就象在甑中蒸。姓严的说:“这是痰症,不治也马上会痊愈。”朱聘君说:“不对。脉太过形成了芤脉,搏动快又节律紊乱;外表强盛,内里空虚,病患已兴,正气衰竭。这种病叫做解佾。治疗可愈,不治会加重。”后来病情果然加重,经治疗才痊愈。

    有一个妇女有哕病,每次吐涎好几升,腥气扑鼻。别人走近她也会作呕。姓严的说:“这是寒哕,原则上应用温法。”朱聘君说:“不对。阴阳失调,气血聚集;阴阳之势正在对抗,没有留止的地方。这种病叫做恶阻。原则上不必治疗,时间一久自会安宁,还会生个男孩。”他的话后来就应验了。

    严生的医技传了三代了,而朱聘君却刚学习行医,但医技的高低差别就这么大,医师的优劣难道能用“世代相传与否”这个标准来判断吗?唉!古代的名医太多了,我没有时间多加评论。象华佗、象徐嗣伯、象许智藏,他们治疗病证都进入了神奇的境界,从来没听说他们是父子相传的。自从注释经书的人颠倒了是非,使《礼记》经文的意思隐晦不明,到现在已经三千年了。社会上求医的人,不了解医师通晓医书与否,只看到他们长久从事这个职业,就糊里糊涂地依从他们。别人问他原因,他就说这是编写《礼记》的人这样说的。这能行吗?

    读书人葛某,他家是淮地的名门大族,对医道很明瞭,三世的医书都曾学习而且通晓。出师后给人治病,判定生死,检查病情是好转还是加重,就象用烛光照和龟甲卜一样,没有差错。有的人无力购买药物,葛生就送给他们,不要药钱。大家异口同声地称赞他,美名上传到丞相府,丞相赐给他七品官服,让他担任提举,主管各种医官之事。有病的人于是依靠他来活命。啊!象葛生这样的人,大概无愧于古代的医师了吧!

四、语言表达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0
83.33%
未分类
1
8.33%
基础
1
8.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3
25.0%
未分类
1
8.33%
文言文阅读
1
8.33%
语言表达
4
33.33%
名句默写
1
8.33%
现代文阅读
1
8.33%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1
8.33%
词语
1
8.33%
病句辨析
1
8.33%
未分类
1
8.33%
散文类
1
8.33%
1
8.33%
其他
1
8.33%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8.33%
选用 仿用 变换句式
1
8.33%
压缩语段
1
8.3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胡你妹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