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7福建高二下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100883
2017福建高二下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100883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7-06-29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8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章太炎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化了。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学研究是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

(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各家对国学的表述不同,但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

B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C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胸襟与气质,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

D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照用,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认为它落后于时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正确理解“求是”方可正确理解“致用”。

B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国学研究前沿性的成果,推进了国学自身的完善,这有利于国学的普及。

C不少人认为研究国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实利,这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初衷,是对“致用”意义的一种错误理解。

D国学普及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国人可以以更为简易的方式亲近经典,通过熏陶,确立自己的道德与精神取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文化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更新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

B国学虽博大精深,但并非完全适用于当代,我们弘扬复兴国学应着眼当下,站在发展的态度立场上看待国学。

C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它需要在普及的过程中修复,创造出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D国学的使命在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出的判断。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0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 .B(关于B项,原文说“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这些都是 “国学”的具体内容,但这些具体内容都诞生在古代,因此,对其影响的陈述,原文有明确的限制词“古代”。B项少了“古代”一词,扩大了“国学”的影响范围,显然是不符合原文。)

2.AA项信息范围在第三段的头四句中。所谓“求是”,即探寻“是什么”,所谓“致用”即思考“怎样做”。原文认为“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这里的关键在“更好地”。也就是说理解“致用”未必一定要理解“求是”,理解“求是”是理解 “致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而A项的表述将其绝对化了,认为正确理解“求是”才能正确理解“致用”,故有误。)

3.D(该选项信息范围在第四段,“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对国学普及的意义的思考,而非“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出的判断”,故对原文理解不正确)。

2.

1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玉石,金块珠砾   后人哀之而不

B而刀刃者无         望之如浮水面,亦一

C六王毕,四海       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D,乃陷大泽中       掠江东南

难度:
知识点:词语
使用次数:19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4. D

3.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骊山北构西折       善刀藏之

B杳不知其所       徙倚久而归

C吾见其难          天之亡我,我何渡

D不愧于心乎       夫之心,日益骄固

难度:
知识点:词语
使用次数:19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5. A

4.

1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A秦人不暇自哀         B不忍杀之,以赐公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难度:
知识点:语法
使用次数:12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6. B

5.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从贪官的人生轨迹中可以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种类似的堕落“模式”:最初的私欲膨胀,中途利令智昏而贪赃枉法,最后“回归”难求。

真正的成功者懂得本分踏实地做事,那些习惯于投机取巧,为了让领导垂青而看风使舵的人,往往不能走得更远。

③一些美国高中追求博雅教育,固然是为了提升学生进入常春藤高校的竞争力,更是为了让学生触类旁通到其他领域。

央视主持人李思思在她的微博中写道:“任何至极至美总是伴随坚苦卓绝,没有荆棘就没有天籁之音,没有荆棘就没有旷世之曲。”

⑤《人民的名义》告诉我们,执政者要深入了解民意,懂得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

⑥尽管时有难民丧命大海的不幸消息传出,但今年前5个月,仍有大批难民前仆后继,试图通过地中海进入欧洲。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②⑥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9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8.A   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一般直接做谓语,不接宾语或补语)。“坚苦卓绝”指坚韧刻苦的精神,这里应该用“艰苦卓绝”。⑥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用作褒义。此处感情色彩失当。

本卷还有10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5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2
80.0%
基础
3
2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8
53.33%
现代文阅读
1
6.66%
文言文阅读
1
6.66%
语言表达
2
13.33%
名句默写
1
6.66%
填空题
1
6.66%
作文
1
6.66%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6.66%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6.66%
人物传记类
1
6.66%
1
6.66%
其他
1
6.66%
词语
3
20.0%
语法
1
6.66%
单元测试
1
6.66%
成语(熟语)
1
6.66%
病句辨析
1
6.66%
作家作品
1
6.66%
句子衔接
1
6.66%
材料作文
1
6.66%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陈宗明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