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7河北高二下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102111
2017河北高二下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102111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7-08-18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康熙大帝与清代科学

王扬宗

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导致已经编译好的《崇祯历书》未能正式颁行。清兵入关,汤若望将该书改编为《西洋新法历书》,迎合了新朝的需要,得以颁行天下。但随之而来的中西历法冲突,终于酿成康熙初年的历狱大案。

康熙帝深信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康熙初年的这场历法大战证明西方天文学比钦天监使用的大统历和回回历法在计算方法上更准确,于是在平反历狱后,他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让南怀仁讲几何学和力学等知识。西方传教士希望以科学为传教铺路,康熙帝则需要科学为朝廷服务。

康熙在学习西方科学的同时,也认真研读中国典籍,他对宋明理学家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不喜欢耶稣会士传播的那一套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而推崇朱熹的格物致知论。

康熙帝以继承华夏正统自居,“崇儒重道”是他的基本国策,这导致了他在晚年评定中西历法之争时,采取了“西学中源”的立场。在崇尚儒学的社会氛围里,西学“名不正,言不顺”,而认定西学源于中国之后,中西实为一家,他就能名尊中学,实用西术,并能避“用夷变夏”之嫌。在确定“西学中源”说的钦定地位之后,康熙帝以“御制”的名义编纂了《律历渊源》并刊行,从而促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带动了清代科学的进步。

康熙帝晚年亲自组织进行了两项科学工程。首先是全国范围的地图测绘。这是康熙帝利用耶稣会士为其服务的成功典范,也可以说是耶稣会士利用康熙帝的支持开展科学工作的成功范例。第二项大工程是《律历渊源》一百卷的编纂,编纂工作始于1713年。康熙帝从全国调集了

汉、满、蒙族的一批专门人才,历时八年于康熙六十年(1721)终于完成这部著作。

从康熙帝亲自领导这两项大工程,尤其是《律历渊源》的编纂,我们可以一窥其名为“御制”实为御用科学的性质。

第一,是指导思想上追求为皇朝现实政治服务。康熙帝御用的历算专家将河图洛书附会为“数理本原”,以《周髀算经》为“西学中源”说张本。其用意虽说也有吸收西法的积极意义,但这不仅与科学的求真精神背道而驰,而且将清代科学引向了“会通中西”的羊肠小道。

第二,御用科学必须由皇家来掌握、控制和垄断。康熙帝对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加以严格的控制,一旦传教士的活动超出了他许可的范围,他就严加禁止。

第三,御用科学追求的是实用性、权威性,而不是创新性。康熙帝等自诩为“淑天下而范万世”的《历象考成》和《数理精蕴》等御制“一代大典”尽管在清代科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放在1718世纪的世界科学之林,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第四,与御用科学的权威性密切相关的是其保守性。在康熙帝的影响下,钦天监虽然聘用了耶稣会士,采取了西法,但其任务和工作则依循旧轨,毫无求新求变,清朝也没有建立任何新的科研机构,最终导致在中西交流频繁的康乾盛世,国人对近代科学毫无感知。

西方科学、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使得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在世界史上黯然失色。康熙苦心经营的御用科学,试图将完全不对等的中西科学进行融合和会通,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将中国科学引向了歧途,中西科学的差距由此不断扩大。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束缚代价何等沉重,中华民族为此虚掷了多少光阴!探讨康熙帝发展科学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反思我们的思想惰性和体制弊病也会有所裨益。

(选自《光明日报》20161214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越发深入,中西历法的冲突愈演愈烈,最后酿成了康熙初年的历狱大案。

B.康熙深信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中西历法之争的结果更加强了他对西方科学的信任,为了让科学服务于朝廷,他让传教士南怀仁入朝为官。

C.由于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崇祯历书》未能正式施行。清军入关后,为了迎合新朝的需要,汤若望以该书为蓝本编写《西洋新法历书》,最终颁行天下。

D.事实证明,西方天文学在当时是先进的,在平反历狱后,康熙利用西方传教士想通过科学为宣传教义打基础的需求,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引入。

2.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在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康熙和传教士各取所需,康熙利用了传教士要传播教义的愿望,传教士则利用了皇帝想让科学为朝廷服务的目的。

B.认定西学源于中国,可以帮助康熙摆脱西学“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避免“以夷变夏”的嫌疑,从而让使用西术成为可能。

C.因为康熙对西方科学和中国典籍都有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他才会把“崇儒重道”作为基本的国策,从而确立“西学中源”在清朝科学史上的钦定地位。

D.面向全国的地图测绘是康熙帝“会通中西”的一个成功范例,康熙的支持和传教士的参与共同促成了这一伟业,这主要是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康熙帝的“西学中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带动了清代科学的进步,但狭隘的思想也将清代科学发展之路引向了逼仄的羊肠小路。

B.康熙竟然还夜郎自大,自认为《历象考成》等足可垂范万世,事实上,将《历象考成》和《数理精蕴》等御制“一代大典”放在当时世界科学的舞台,就显得微乎其微。

C.考虑到为皇朝服务的目的,康熙在引入西学的同时,也控制着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这一方面符合清朝政治专制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康熙引入西学的局限性。

D.康熙的御用科学最大的弊端在于它对人民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束缚,而这种禁锢和束缚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作者重新审视历史,就是为了暴露历史问题。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9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CC项目的与结果颠倒了。对应到第一段“迎合了新朝的需要”是编写《西洋新法历书》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目的。)

2.CC从文章中看,原因是多方面的,该选项以偏概全,过于绝对化。)

3.D(从文章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了对如今有所裨益,而不单是为了暴露问题。)

2.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4)

A. 长城抗战后,华北已成为多事之秋,野心日益膨胀的日本欲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华北的情势越来越危急。

B. 我国著名的书法中,雄浑大气的颜体字与颜真卿刚直忠义的性格相维系;张旭的草书龙飞凤舞、气势非凡,与他的性情旷达相对应。

C. 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第6集中,梁思成去见徐志摩,谈话中说道:“昨天在宗孟先生那儿缘悭一面,今日特来拜访。”

D. 昨天夜里,凡此种种场景,皆如电光火石一般,在难以入眠时掠过我的眼前,让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息。

E在初中时,唐爽做过一件让全班同学都不可理喻的事情:班里开家长会,他当着全班家长的面把自己的妈妈“轰了出去”,自己参加了家长会。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8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7. A E ( 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用来形容动荡不安的政局。龙飞凤舞:形容山势蜿蜒雄壮,也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缘悭一面:指缺少一面之缘,谓无缘相见。电光火石: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教用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3.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A. 这本书文风幽默风趣,个性十足,书中的插图简练明朗,蕴含着作者对不同人生阶段和社会环境变化的独到思考与发现。

B. 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但对于入住养老院的老人看来,春节往往是情绪波动的敏感期,一些老人会因无法与家人团聚而闹情绪。

C. 翁偶虹先生是一代戏曲名家,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了《桃花村》,是在京剧老戏《花田错》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艺术精品。

D. 我国成功发射的脉冲星实验卫星属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开展在轨技术试验,主要验证星载脉冲星探测器性能指标等。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7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8. D (A项搭配不当,“蕴含”与“发现”不搭配。 B项句式杂糅,“对于……看来”是“对于……来说”或“在……看来”两种结构的杂糅。C项中途易辙,首句主语是“翁偶虹”,末句的主语变成了《桃花村》。)

4.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每年4月中旬,旅游团疯了似地赶往全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参加东方狂欢节——西双版纳泼水狂欢,水桶大战,万人空巷,皆呼过瘾。   对于大多数人,“狂欢”的嗜求  大过了对傣族水文化的探究,  伴随泼水节的一系列庆典仪式,  被很多人选择性忽略。  泼水节之所以名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盖因其几乎涵盖了傣族文化最精华的部分,   也是傣族生态文明观“没有水就没有林,没有林就没有田,没有田就没有粮,没有粮就没有人”的写照。在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泼水节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心理只怕国内无出其右。

A

/

往往

并且

可是

况且

B

/

往往

/

并且

C

并且

/

原来

并且

D

似乎

其实

/

难度:
知识点:词语
使用次数:13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9.D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高考考点

龙 虎 斗

陈玉兰

    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

    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昏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

    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支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支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

    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着自己的权力、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着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阄,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阄,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竟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惭愧。

    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理他,任他叫骂。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放出话来:缩进乌龟壳不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

    全城人闻此消息,把二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据说,保定军校傅作义将军也在人群中。

    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裹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索;头顶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磅礴,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

    年轻人嘴角泛起一抹笑,轻轻拉动手中二胡,如诉如泣,竟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一只脚夹起胡弦,一只脚夹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合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弛。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脚离地,头朝下拿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来,连打几个冷战。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

    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江湖神仙脚!

    寂静中一声惊呼,雷鸣般的掌声刺破青天,铜板如冰雹飞向年轻人。秦班主猛见年轻人脚心一朵紫梅花,分外刺眼,忽地想起,袁班主脚心与此一模一样,那句“后会有期”,霎时如雷贯耳,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

    年轻人走到秦班主跟前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年我爹是有名的“猴爬杆”,而且,曹锟已私下应允我爹唱堂会,所抓两阄都为青天白日旗,曹锟意在激起各戏班互斗,为他大寿烘托气氛。我爹不愿,解散戏班,后奔延安参加抗日剧团,在战斗中牺牲。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说着把整整一口袋铜子递给了秦班主。

    秦班主羞愧泪流: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

    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个戏班合二为一,就是古城剧团前身。 (节选自《小说界》)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龙虎斗”既指当年为大寿堂会,秦、袁两家班主展开的生死对决,也指后来秦班主与年轻人的精彩比试。

    B.文中“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一句,既写出了旗杆之高,也为下文秦、袁二人攀顶扯旗的比试作铺垫。

   C.在曹锟的命令面前,袁班主讥笑秦班主的迟迟不动,是因为袁班主已决意不为曹锟捧场而主动退让,从而用激将法刺激秦班主下决心奋力一搏,尽快赢得比赛,尽早结束这场闹剧。

   D.年轻人寻到秦班主,跟他叫板比艺,不是为钱而来,如将比试赢得的铜子递给秦班主,而是为炫艺而来,如亮出的江湖神仙脚。

5.文中的画线部分,作者对秦班主的功夫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样安排有何用意?(5)

小说中的秦班主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3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D(年轻人此来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技艺,主要是为父明志。)

5.①突出人物形象(正衬、烘托人物)。以秦班主的了得功夫衬托出年轻人的绝伦技艺。 ②为下文年轻人出场比试作铺垫。 ③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蓄势。(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

6.①技艺超群。在庆祝曹锟六十大寿的堂会上,秦班主拔得头筹;与年轻人比试,秦班主展示了一身了得的功夫。②宽容大度,怜才惜才。面对年轻人的叫板,秦班主看他“好一副人才”,又觉得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还任他叫骂。③有羞愧心,知错能改。每每想起袁班主,秦班主便觉羞愧;在得知年轻人来意后,秦班主羞愧流泪并向年轻人请教。④识大体,明大义。在袁班主事迹的感召下,秦班主与年轻人的两个戏班合二为一,成为古城剧团的前身。(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满分)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0
83.33%
基础
1
8.33%
偏难
1
8.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3.33%
现代文阅读
3
25.0%
文言文阅读
1
8.33%
语言表达
2
16.66%
填空题
1
8.33%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8.33%
人物传记类
1
8.33%
1
8.33%
其他
1
8.33%
成语(熟语)
1
8.33%
病句辨析
1
8.33%
词语
1
8.33%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8.33%
小作文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sandraphh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