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7北京高二下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期末考试102972
2017北京高二下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期末考试102972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7-09-22
题号
评分
一、语言表达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一、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就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节选自梁衡《说经典》)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得住一遍遍、一代代的重复,而不会被可怕的重复之斧劈碎。

B. 要让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就要设法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还要有个性,有新的创造。

C. 后人品味、研究经典,都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D. 经典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对经典的每一次重复,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一次新的挖掘和印证。

2在文中第三段画线的句子中,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其具体含义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8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B

2不同。前一个重复是指对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欣赏;后一个重复是指创作时一味模仿前人。

【解析】

1试题分析:原文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选项少了经典,混淆范围。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B混淆范围。

2试题分析:注意结合上下文分析重复的含义,前一个重复是指对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欣赏;后一个重复是指创作时一味模仿前人。

2.

材料二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但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换句话说,经典不是被说成是经典的,而是自己生成为经典的。因此,经典的秘密和律则,只能到作品里面去找。

纵观横察,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遵从以下的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单纯质朴总是被看作真理的标志,而且也是天才的象征。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读之如饮佳酿,快何如哉!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描绘出一幅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像月光一样流转无已的乡愁冲动。其中没有一个难认的字,没有一个晦涩的意象,谁读了都明白,谁看了都觉得好。

第二,普遍性。经典作品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恰恰相反,在那些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容,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

歌德说: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百读不厌的,很难甚至不可能抵抗它的魅力,它留给你牢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一般地说,凡是古往今来人人爱读的诗文,你可以认为它是真正美的、真正崇高的。经典就是这样一种让人不断回味和回忆的伟大作品,它总是吸引、召唤许许多多的人去阅读、去品味。

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

第三,永恒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追求不朽,正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人类的生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生活,就在于从空间上说,人总是向往着别处的生活;从时间上说,人总是充满一种未来感,总是渴望在肉体生命结束以后,自己的精神可以延伸下去,从而获得不朽。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

第四,正极性。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一部作品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境界上表现出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性质。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忍,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只有深刻地表现正极性内容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伟大而不朽的经典。的确,一部真正的表现正极情感和正极思想的经典,必然具有升华性,必然会在精神上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换句话说,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第五,给予性。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构成了像大地一样稳定的精神基础,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总之,给予性是作家创造经典必须服从的律则,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文学也是这样: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律则。

(节选自李建军《经典的律则》,有删改)

3材料二在谈经典的易感性时说,文学创造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下列古诗中不.符.合.这一美学原则的一项是

A.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B. 自古逢秋被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C.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李贺《金铜仙人醉汉歌》)

D.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4下列对经典作品内容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中有许多精辟言论,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体现了经典的易感性。

B. 鲁迅在《呐喊》中描述了诸多人物头上的辫子,如阿Q 辫子、小D 辫子洋鬼子辫子N 先生的辫子、七斤的辫子、赵七爷的辫子等,这显性的辫子意向体现出经典的永恒性。

C. 《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这段话彰显出经典的正极性。

D. 《边城》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变成百姓健康、优美、淳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了一种醇厚的象征着的人性与人生,体现了经典的给予性。

难度: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4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3C

4B

【解析】

3试题分析: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形式不简约,诗句运用典故,晦涩难懂。

4试题分析:只有阿Q的辫子具有永恒性。

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3.

材料三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_________________?就社会的一般情形而言,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行业的人,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特别是那些文明体国家,堪称经典的文本格外丰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我这里讲的经典阅读,着重点在中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经典,而且侧重人文学方面。

按照传统的说法,所谓中国的经典,主要是指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是孔子教授的六门课程,孔子之前已成书,但经过孔子删定的六艺,后来称做六经。由于《乐经》不传,便只剩下五经,就是《诗经》《尚书》《周礼》《周易》和《春秋》。五经是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的源头。《论语》就是六经意涵的化育之书。朱熹选注的四书即为六经的经典选本。所以人们常说的五经四书,就成了中国传统社会识字的人必读的基本经典。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文本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有时称赞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会惊叹地说这是古人的文章,这是极高的奖赏。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 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节选自刘梦溪《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经典》,有删改)

5材料三第四段中提到的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材料三上下文内容,请在第二段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文意完整、连贯

7根据以上三个材料,概括阅读经典的意义。

难度: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1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5《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6那么我们应该读写什么的书呢?(意思对即可)

7材料一:对人们的各方面都有启示和指导价值。

 材料二: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材料三: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可以改变个人气质、提高个人修养。可以转移社会风气。可以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解析】

5试题分析:注意准确记忆文学常识或文化常识。

6试题分析:注意根据下文的内容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作答

7试题分析:注意根据各则材料概括对人们的各方面都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传承民族文化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

4.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宇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处听雾雨愁,白浪翻空东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浮玉:喻指金山。杪(miǎo):树梢。

20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采桑子》开篇以多景楼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字引出”“”“而不赘述,令人印象深刻。

B. 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 《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 这两首诗词皆出自于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21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南朝梁.萧纲《弹筝》)

B.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唐.李端《听筝》)

C. 花脸云煲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唐.白居易《听筝》)

D.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元.萨都刺《赠弹筝者》)

2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

2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常用来表达情感。李煜在《虞美人》中用它来喻亡国之愁: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它来感慨人生失意;③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难度:
知识点:词
使用次数:14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20D

21B

22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诀入神。

【答案示例】

都是借景抒情。《琵琶行》中庸江中映出的一轮白月写出环境的清冷寂静,表达出听完一曲后内心惆怅之感,也写出环境的静,写出听者心中的震撼,表达出琴技的高潮合琴声的感染力。《采桑子》中庸斜阳映照江天一片红色的暖意景象衬托出作者酒后闻琵琶的闲适惬意,但乐也只是一时,正如落日西下,虽美,但也很快消逝,余下的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使美好温暖的红霞也染上了惆怅的色彩。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中,描写的时听完琵琶女的弹奏后,众人被其悠扬婉转而愁怨凄苦之情流露于曲中的弹奏所震撼,一时无言,而此时一副夜色弥漫,江水清澈,白月明朗的景色更显其静,使情感更加丰富,意韵无穷。而本首诗中醉脸春融已然写出了诗人宴饮之乐、陶醉之意,加之天色渐晚,晚霞落日一片绯红的景色,更能烘托那安逸祥和、辽阔宁静的氛围。

2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解析】

20试题分析:D项,一喜一忧错误,都是

21试题分析:B项,没有愁苦的情绪。

22试题分析:注意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景物额特征和情感的特征,重点分析描写音乐的效果。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艺术手法的相同点,注意分析以景结情的方式。

23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喻亡国之愁”“感慨人生失意,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字的写法。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

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②2500 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 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 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④“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 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伏尔泰、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 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

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

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

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亲睐,孔子也只是因为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11两千多年来,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12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

○13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

○14 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15 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文过饰非与吹毛求疵,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

○16 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

○17 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

注释: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在第段中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舟 旗 灯 媒

B. 煤 旗 舟 灯

C. 灯 媒 旗 舟

D. 旗 媒 舟 灯

9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B. 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

C. ○13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

D. ○16段以《圣经》、《古兰经》类比,表明儒家经典在当今应当得到国人的尊重与诊视。

10选出下列内容不是表现君子品格的一项( )

A.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学而》)

B.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

C.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论语·子路》)

D.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11赏析文中第九段画直线的语句

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1212段中画曲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3文章提到作为经典的《论语》是不老的。《论语·述而》中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请联系实际或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感悟。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3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8B

9D

10C

11将孔子比喻成新月和烛光,既表现出孔子的思想价值有如新月烛火之光,又形象地点出,在先秦时期,孔子的影响如同烛光只能照亮周围一样,影响甚微。

【答案示例】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先秦时孔子比作一钩新月、一炳烛光,只能照到近处,形象地写出了当时孔子思想不是当时的主流思想。但光芒毕竟有力量,此句也暗示了孔子思想的价值。

这句话将孔子比作一钩新月、一炳烛光,表现出控制但是并没有很强大的力量,其主张也不是统治思想。

12形式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光比喻孔子思想中的精华,影比喻孔子思想中的糟粕。及被后人肆意放大的不足之处,形象地指出了孔子思想的矛盾之处以及发展流变中的不足。

13 一个人的生活是否真正快乐和幸福,不在于物质上是否富有,而在于精神上是否安宁。颜渊箪食瓢饮,在陋巷,也不改其乐;苏轼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辙写(士)使其中自得,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得财不义,哪怕富可敌国,终如浮云;内心泰达,纵使身处九夷,也可怡然。

 这句话表现了君子吃住条件不好却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君子先义后利,对不义的富贵视作浮云、草芥。在现实中面临抗日战争的战火,中国知识分子也做出了两种选择。梅贻琦等远赴重庆,组建西南联大。那里的教授虽有时面临断粮,疏食都吃不上,却能气宇轩昂立于天地之间,安贫乐道。反观周作人等知识分子,投靠日本而气节不保,享受不义之富贵,最终被人民唾弃。因此这句话启示我宁可安贫乐道,绝不见利忘义。

【解析】

8试题分析:注意意象和上下文的衔接。要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和前后的逻辑关系。

9试题分析:A项,原文是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不一定是人类文明的源头B项,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原文没有肯定。C项,原文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说明不单单要消污去垢

10试题分析:答案C说的是读书的方法,和君子品格没有关系。

11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比喻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这句话将孔子比作一钩新月、一炳烛光,表现出控制但是并没有很强大的力量,其主张也不是统治思想。

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此题注意分析比喻的手法。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题目,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此题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

13试题分析:探究题往往就文中的某个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注意观点明确,论证理由充分。此题先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然后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4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9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7
77.77%
偏难
1
11.11%
基础
1
11.11%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语言表达
4
44.44%
现代文阅读
1
11.11%
文言文阅读
1
11.11%
名句默写
1
11.11%
作文
2
22.22%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11.11%
实用类文本阅读
2
22.22%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11.11%
散文类
1
11.11%
其他
1
11.11%
1
11.11%
小作文
1
11.11%
材料作文
1
11.11%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小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