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 12 年前冯其庸先生写下怀念启功的诗作《哭启功先生》,如今,冯先生也遽归道山,他的晚生后辈也不免生出当年冯先生的感慨。
② 泰山的景象在雨季最为壮观,云深雾重,雾时翻云覆雨,须臾波涛汹涌,如浓墨泼洒,似淡墨轻抹,山隐水现,变化万千。
③ 稗官野史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不但可补正史之缺,更可以让人直观了解某个历史阶段的政治、法律、文化和风土人情。
④ 奥斯卡金像奖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奖项,第89 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于2017 年2月27日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明星粉墨登场,倾情演出。
⑤ 无论军界还是政界,老虎要打,苍蝇要拍。对于贪腐现象,必须露头就打,不能养虎贻患,更不能挂一漏万,让贪腐者存有侥幸之心。
⑥ 这些武警战士将自身安全置之度外,毅然冲进被大火和浓烟吞没的居民楼,火中取栗,成功救出了十多名受困居民。
A. ①②④ B. ③④⑥ C. ①③⑤ D. ②⑤⑥
D
【解析】试题分析:① 遽归道山:婉称长者去世。使用正确。②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权术和手段。望文生义,对象用错。③ 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各种小官,专指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稗官野史”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使用正确。④ 粉墨登场:化妆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这里用本义,正确。⑤ 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一般用于自谦。不合语境。⑥ 火中取栗:比喻被人利用,替人冒险出力,自己却一无所得。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将导致数千万男性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男性面临娶妻难,从而形成庞大的失婚群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B. 我们从来不希望用战争之火去凸显和平环境下军人的价值,也更不会为了验证自己的血性,去挑起任何一次非理性的军事冲突。
C. 这部昆曲是80 后才女罗周根据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为灵感来源进行创作的,导演李小平对这部昆曲给予了高度评价。
D. 中国的货币是宽松一点有利于股市,还是紧缩有利于股市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一定要看到利率和汇率之间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
】B
【解析】试题分析:A 项,成分残缺,在“娶妻难”后面加上“的问题”。 C 项,句式杂糅,应将“根据… … 为灵感来源”改为“以…为灵感来源” 。D 项,指代不明,句中“答案是肯定的”不知是肯定哪一个问题。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C“根据… … 为灵感来源”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你寄来的大作我己拜读,对文中个别的字句我冒昧地作了雅正,谨供参考。
B. 刘老师快要退休了,却仍在为培养学生而略尽绵薄,其高尚师德让人敬仰。
C. 我们诚挚地邀请著名民俗专家莅临会议,指导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
D. 今天下午三点左右,本人在学校操场不慎丢失一枚惠存多年的猴年邮票。
C
【解析】试题分析:A 项,“雅正”不得体,B 项,“略尽绵薄”不得体,D 项,“惠存”不得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众以怎样的自觉去对外展示、塑造自己国家的文化形象。两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整体联动。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
一是根基。文化建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着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根基。
二是灵魂。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在。只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
三是持守。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中国人曾经陷入迷茫。这里面既有一味埋头于历史的封闭自恋,也有对历史文化的轻视和不屑。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给以越来越多的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注于当下中华民族肌体中的精神血液,也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是我们认识当代中国及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
四是创新。不容否认,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保守性的材料,但同时需要看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创新的传统。“日新为道”的“日新”追求,“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 “去故取新”的更化勇气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正是这种传统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突破保守性,不断超越,一路向前。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不能不聚焦创新这个时代性的主题;传播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也应当学会讲好当代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五是气度。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正是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动中,中华文化不断地丰富着自我,也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断申明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主张,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这些主张,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心声,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5日《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他者”与“自我”对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虽不相同,但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
B.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建成并完善了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也能将文化信息传到村一级。
C. 在对待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的态度上,国人的态度曾经是非常复杂的,沉浸其中陶醉不已者有之,对其表现出轻视与不屑者亦有之。
D. 中华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保持创新的传统,不断地丰富自我,为人类文明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因而和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进行着良好的交流互动。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逐层分析了认知当代中国文化形象所需的五个维度——根基、灵魂、持守、创新、气度,引人关注与思考。
B. 文章在论述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时,采用了并列结构,对每个维度又以总分的方式进行了论证分析,条理清楚,便于读者理解。
C. 文章以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给以尊重的事实,来证明持守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彰显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性。
D. “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代格言的引用,为阐释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历来都追求创新精神提供了实证。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文化形象的形成要建立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关注国家文化建设,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
B. 在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灵魂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当前人们追求的文化精神的根本。
C. 塑造中国良好的文化形象需要创新精神,这既要表现为对自身的超越,也应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融合与创新。
D. 在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学会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
4.C
5.A
6.B
【解析】
4.试题分析:A 项错,根据原文可知,“两类认知主体”具有“同等重要性”; B 项“已经建成并完善了”错,原文是“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D项错,强加因果。
5.试题分析:“总分总的结构”错,文章最后没有总结。
点睛: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所以考核结构难度不会太大,这样为命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考核时把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核,有时是思路出现错误,有时是文章的内容出现错误,但以文章的思路出现错误为主,主要是各段之间的关系和一段内各句之间的关系。答题时首先明确文章的基本结构。一般情况论述类文章的结构都是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主要是并列式或层进式,这样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基本都要明确观点。段内各句的关系一般为递进、转折、因果、释说、并列等,注意找到文章的关键的关联词语进行辨析。
6.试题分析:根据原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而非“文化精神的根本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的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
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大海破碎了。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
(摘编自迟子建《云烟过客》)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多次运用环境描写,但作用各不相同。开头描写苏村乡村生活图景的安恬,是为了表现作者心中的疑惑,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B. 作者善用肖像描写凸显人物形象,文章第八自然段对康有为的画像的描写,折射出他一生曲折的经历以及晚年回味人生时的复杂心境。
C. 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集中,从广东南海苏村到青岛墓地,从近代到当下,笔触所及,无不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
D. 文章结尾处,衰败的墓地与附近兴建的海景高层住宅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康有为正逐渐淡出人视野的现实,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
9.康有为活到了七十岁,文化为什么认为他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7.C
8.“不忍”本指康有为创办的杂志《 不忍》 以及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此处是“不甘心”之意。 “句号”比喻康有为坟墓的形状,代表他生命的终结。整句话现了康有为对自己至死也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不甘,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有为的理解和祟敬。
9.“活到七十岁”是指他的自然生命终结,而四十一岁终结的是他的进步思想。康有为在四十一岁以前,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促成了“百日维新”,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个性解放的先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不再开阔和深刻。他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站在了历史倒退的洪流中。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在四十一岁时,他的生命己经终结”。
【解析】
7.试题分析:“笔触所及,无不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错,从全文看,作者的情感除了有对康有为的祟敬之外,也含有对其保守思想的惋叹,以及对经济浪潮冲击下人们淡忘历史的遗憾。
8.试题分析:注意抓住句中“不忍”是“不甘心”之意。“句号”比喻康有为坟墓的形状,代表他生命的终结。然后分析句子的含义,重点分析情感。
9.试题分析:明确含义“活到七十岁”是指他的自然生命终结,而四十一岁终结的是他的进步思想。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原因。
点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夏镇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