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8宁夏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月考试卷103782
2018宁夏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月考试卷103782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7-10-24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日本宇航机构负责人对中国的航天技术不以为然,事实上长征运载火箭已发射了100多次,而日本的主力火箭“H-2A”执行发射任务才不过13次。

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的著名主持人鲁豫,身材娇小,着装优雅,谈吐伶俐,如此玲珑剔透又如此咄咄逼人,与她面对面,你简直不可能有任何躲闪的余地。

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西方的教育体系也登堂入室,私塾成了布满历史尘蠹的老朽,科学成了新宠。

平时如有什么思考,应该及时地把它写出来,不能只是在口头上与人交谈,如果述而不作,时间一长,先前一些有价值的想法就会忘掉了。

那时他虽已被撤职罢官,但是身在江湖,心悬魏阙,仍心系国家大事,关注政局的变化。

二战爆发后,一直实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政府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1940年春天,多数下院议员都明确表示政府无能,首相应当辞职。在对政府的信任投票中,张伯伦惨遭失败。随后,丘吉尔临危受命,在困难时期挑起了国家的大梁。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4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这里应改不以为意玲珑剔透,正确。其形容的对象有两个,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形容人聪明伶俐。登堂入室误解为进入望文生义,是创作的意思。述而不作是指只阐述前人的理论、演说,而自己并不提出新的见解。身在江湖,心悬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属多义成语,正确。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注意区别临危授命

2.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洪崖洞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掐丝壶瓶、根雕作品、蜜蜡手串、内画鼻烟壶等多种工艺品,使人应接不暇,惊喜不已。

B. 昨天下午,王大爷突然晕倒在世贸天阶AJ旗舰店的大厅里,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旗舰店保安、在场顾客的救护下,王大爷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C. 挑战者号机毁人亡的惨剧令人无比痛惜,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美国民众对航天飞机的热情,七成以上美国人认为应该继续航天飞机计划。

D. 我真后悔,怎么为一时的意见不合,就和自己共过患难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4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A

【解析】试题分析:B.固定搭配失当,应为在……下(或经……的救护)。C.谓语残缺,缺少与宾语呼应的谓语中心词。应为继续实施……计划D.介词残缺。在后面加只是第四级句子结构中的介词,不可当第一级句子结构的介词用。

3.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已有之的偶像崇拜现象,自近些年引进了“fans”的英文趣译,并用“粉丝”代之以后,便成为一个越演越烈的社会现象。                                   都应有尽有。粉丝现象,已以其迅猛而强势发展,成为当下文化领域里最引人注目的新动向。

①从影视界到娱乐界,从体育界到文艺界,从时尚界到读书界

②一经正式应用,就遍地生根开花

③好像粉丝这个词本身具有一种超强的魔力一般

④从演艺明星到秀场新人,从著名作家到青春写手,从文化名嘴到网络红人

⑤而粉丝们追捧的偶像,也是五花八门

⑥几乎都有层出不穷的粉丝群体

A.③⑥②④⑤①

B.③②①⑥⑤④

C.⑤①④⑥②③

D.⑤⑥②④③①

难度:
知识点:句子衔接
使用次数:11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依据后文“都应有尽有”可知与之相连的应该是④句“从演艺明星到秀场新人,从著名作家到青春写手,从文化名嘴到网络红人”。由此就可以选出B项。再通过③句“好像粉丝这个词本身具有一种超强的魔力一般”和②“一经正式应用,就遍地生根开花”句相连的引证,可以明确答案。

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他者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认知,包括对一个国家民众自我文化意象的认知;一国民众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各种各样他者眼中的文化观察作为反观自我的镜子。两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整体联动。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

一是根基。国家文化形象的客观依据是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离开根基的建设,把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仅仅理解为一种设计、传播,便如同在花瓶中插进无根的花枝。文化建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着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根基。

 二是灵魂。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在。只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

三是持守。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中国人曾经陷入迷茫。这里面既有一味埋头于历史的封闭自恋,也有对历史文化的轻视和不屑。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给以越来越多的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注于当下中华民族肌体中的精神血液,也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

四是创新。不容否认,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保守性的材料,但同时需要看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创新的传统。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刚健笃实的实干品质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正是这种传统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突破保守性,不断超越,一路向前。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不能不聚焦创新这个时代性的主题;传播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也应当学会讲好当代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五是气度。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正是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动中,中华文化不断地丰富着自我,也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断申明尊重文明多 样性的主张,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这些主张,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心声,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

(节选自《人民日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文化形象的形成要建立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建立国家文化形象的根基。

B. 在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灵魂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当前人们追求的文化精神。

C. 对于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国人要做的就是理论上的创新,要善于向世界讲述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D. 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尊重其他文明的特点,学会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认知主体,他者自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且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性。

B.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建成了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也能传到村一级。

C. 对于有着丰厚积淀的传统文化,国人的态度曾经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人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也有些人对其非常地轻视与不屑。

D. 中华文化不仅要发展还要创新,创新既表现在对中华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上,也还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融合与创新上。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必须要从根基、灵魂、持守、创新、气度五个维度来进行思考与关注。

B. 第四段举当代中国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给以尊重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传统文化是我们认识当代中国及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

C. 最后一段在总结前文五个维度的中国文化形象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主张,即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中丰富自我。

D. 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代格言的引用,为阐释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历来具有创新精神提供了实证。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2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C

5B

6C

【解析】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对于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国人要做的就是理论上的创新有误;原文中,通变智慧”“自强意识”“实干品质等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由此可见创新不仅停留在理论上,也要表现在行动上。

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已建成了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有误;范围失当,原文第二段原句是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可见文中是我们初步建成了,选项表述已经建成了

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最后一段在总结前文……”有误;全文为总分关系,最后一段不是对前文的总结。文章第一段最后说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下面五段分别从其中一个维度进行说明,最后一段从气度角度来论述,可见全文应为总分关系。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然后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比如本文中,文章标题是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这给出了论题——五个维度,第一节提出论题,下面五节的开头都提出其中一个维度,故文章应为总分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

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 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 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8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7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7C

8描写太阳落山的情状,烘托老人垂暮的苍凉;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其内心的淡定从容;描写少女对落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茫,为文尾女孩的长大形成呼应,突出老人对她的影响和震撼。(任意答对三点即可)

9历史政治意蕴: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伦理道德意蕴: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生命意蕴:老人的一生总的看来是平凡的,但其中蕴含着人生中莫大的痛苦和挫折。这位从容安详地看落日,乐观平和待生活的老人能以平常心面对不平常的的遭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常。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坚强和乐观。

【解析】

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有误,没有画完这一说法,依据不足;夸张手法说法欠妥,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这应是运用心理描写。解题时,应先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或选项对照原文的相关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和判断。

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物象的作用,且题干中明确指向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哪些,说明作用不止一点。文中直接对太阳的描写有四处,如描写太阳落山,很容易联想到老人垂暮的苍凉;老人欣赏赞美太阳,当然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等等。

点睛:自然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有: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作铺垫。烘托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或表现某种心理。展开、推动情节发展。深化小说主旨。象征和暗示社会环境。解答本题,可以先依据题干明确答题的方向,对刻画人物形象,说明要求思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然后通读全文找到有关太阳的文段,并思考这些文段与涉及的人物的关系。

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答本题,先明确探究的方向,是小说的主题;再通读小说明确主题赞美像老人一样的平凡人物的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表达亲情淡泊的现实的不满,特别要注意老人与少女对话中关于老人儿子死于战争的暗示表达对给人民造成精神创伤的战争的控诉等等。探究小说的主题也可切分出不同的小角度,除了人物形象(不同人物、同一人物的命运变化)、情节等常规角度外,还有:文本背景角度,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现实角度,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1
91.66%
基础
1
8.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3.33%
现代文阅读
2
16.66%
文言文阅读
1
8.33%
语言表达
3
25.0%
名句默写
1
8.33%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成语(熟语)
1
8.33%
病句辨析
1
8.33%
句子衔接
1
8.33%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8.33%
人物传记类
1
8.33%
1
8.33%
其他
1
8.33%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8.33%
图文转换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侯伟延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