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远处,天的尽头一片彩光。我怀疑自己看见海市蜃楼了,但又觉得那还是一片彩虹而已。我的双眼模糊,有如隔岸观火,什么也看不清楚。
B.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黄教授,当年攻读博士学位时,皓首穷经编著的《园艺学》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C. 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门。
D. 如何使全球经济复苏,欧美在会前的态度可谓南辕北辙:美国希望欧盟主要经济体扩大经济刺激规模,欧盟则认为制定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更为重要。
C
【解析】试题分析:C 项,匪夷所思: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A项:“隔岸观火”,比喻见人有危难不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望文生义。B项,“皓首穷经”形容钻研经典到老,勤奋苦读一生。不符语境。D项,“南辕北辙”,指自身的行为和目的相反,与欧美两方语境不符。故选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至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
B. 好莱坞电影最长于营造视觉刺激的升级:如果孤胆英雄最初手无寸铁,那么他的武器会由拳到刀,由刀而炮,最后到独自发动一场对抗群敌的“战争”。
C. 近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让世界不仅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
D. 从大量事实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B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搭配不当,删去“的寿命”; C 语序不当,改为不仅让世界、、、、、;D项主语缺失,应去掉“从”。所以选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 ④①⑥②⑤③ B. ①⑥④②③⑤ C. ①⑥②④⑤③ D. ④②①⑥⑤③
C
【解析】试题分析:作此题宜结合排除法,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④提出“人们的习见如何”总观点,①单独解释“艺术家”,乃“分说”的一部分,语段为“先总后分”的结构,所以,④应为最先,排除A、B;④先提及“艺术”后提及“科学”,所以,在分说“人们的习见”的部分,需要先阐明“艺术家”,后阐明“科学家”,因此①紧跟④;而这种观点是被反对的,因此,“这种观点”指的是④①⑥,接②顺理成章;接下来再按顺序分述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共同点,排除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杰作的窘境。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诗人把握的现实生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潜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解构生活现实”。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真的肯定,对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节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
4.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和“静默”的精神内涵。
B.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一不一相一一信!。”(《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十年浩劫,愤怒而又不失理性,强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C.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
D. “我是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自我生活趣味的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来越少,缺乏真正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杰作。
B. 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而造成这一标准缺失的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
C. 好的诗歌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D. 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意追问人类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如果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B. 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地反映当下生活的新时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C. 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D. 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言必经诗人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4.D
5.C
6.A
【解析】
4.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根据文本内容分析不属于文中所说的好诗的标准(在文本第三自然段),再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努力确定其正误。其中,D项错误在于,该项所说的“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自我生活趣味的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不属于“好诗歌”的标准。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其实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B说法不够准确,因为原文这样表述: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比较而言,该项答案错误。
5.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B项“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的说法错,文中有“‘要用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这一表述。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题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不应该”说法与原文不符,因为原文有相关表述如:要用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等可以做一判断。
6.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C项错误在于把必要条件误解为充分条件。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回答此题,注意认真审读原文中“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民族的烙印。这一表述,不难推断文中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混淆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把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计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嚼着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的人。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 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 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 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 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描写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8.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9.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10.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7.ABCDE
8.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
9.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和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
10.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B项并没有形容身体长得快的意思。C项“语言平实”“情节跌宕起伏”“叙事手法新颖”的分析都不够恰当。D项“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的分析是错误的。爷爷专注看染布,起初是对染布有兴趣,后来大灾后才成为爷爷谋生的职业。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应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划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的词、句。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划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这些划了的词句,寻找答题的区位。第三遍主要是核对选项是否准确。答题的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比对选项所说,辨别正误。
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心理的能力。题目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小说具体情节,把握人物的形象(心态),爷爷一向爱吃黄豆,这次却把黄豆撒在地上,很显然是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内心极为痛苦。联系前文的情节分析即可。“父亲”赌钱输掉染坊“爷爷”搬家时的动作——没嚼黄豆而是撒了一路反映出“爷爷”异常气愤和痛苦的心理辛辛苦苦赚来的家业让儿子挥霍殆尽“爷爷”内心自然是不好受的其行为也暗示了儿子的败业对儿子的行为感到生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刻画人物心理的主要方法:A.心理概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叙述;B.内心独白,就是人物自己站出来把内心活动和盘托出;C.梦境和幻觉,通过人物的梦境和幻觉来展示心理;D.借助环境衬托心理,既有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正衬,也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的反衬;E.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综合手法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心理,有时还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景来分析。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心理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如本题通过分析小说具体情节,把握人物的形象(心态)。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具体考查小说中典型细节在全文中的作用。考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主要应答出描写的内容和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及内心活动;结构上从线索、照应、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等角度来回答即可。小说的题目是“最后的黄豆”“爷爷”在生活中总喜欢嚼黄豆这是小说发展的行文线索从开始创业到死去都没有离开嚼黄豆始终如一的动作也反映了“爷爷”专注和执著的性格特征这一连串的嚼黄豆动作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拓展延伸】小说中细节描写总用:1.主要作用是人物性格的塑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处处可见令人叫绝的细节描写,它们对于刻画人物起到传神的作用。服丧中的范进在燕窝碗中拣一个大虾元子送进嘴里,活画出范进的虚伪;临终的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不肯瞑目,刻画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吝啬鬼形象;扎西达娃写过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决斗中的男人,匕首断了,他抓住刀刃继续搏斗,刀刃深深地嵌进了他的骨头……一个西部汉子的形象就是靠这样的一个细节深刻在了人们心中。2.细节写作深化文本含义。好的小说家对每一个细节运用,都是有他深刻的用意的,或表现性格,或表达感情,最后归结到深化主题。《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穿长衫站着喝酒、教人“茴”字的四种写法等细节,就体现了鲁迅先生在深化主题上的匠心。如果你读过《铁皮鼓》,一定不会忘记那个男孩在纳粹集会上的尖叫;读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不会忘记那顶黑礼帽……这些细节其实就是“文眼”,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3.细节写作在小说结构上的作用。有些细节描写,可以穿针引线,使结构紧凑,前后照应。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就起到了前后照应的作用。我在长篇小说《天职》里多次写到了欧阳家和红庙里的楹联,实际上就是为了结构的需要。在这方面,侦探小说、推理小说表现的更突出明显。事实上,我们在阅读名著时就会发现,现实主义大师在运用细节上并不是那么单一的,他们的好细节,通常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在对比,映衬,或是前呼后中显示其巨大的表现力的。4.细节是情节运动的发力点。情节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向前运动发展有起承转合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往往就是细节。一个物件、一句话、一个举动,这些细节只要处在关节点上,就会导致情节的巨大变化。林冲火烧草料场,是因为听到了一句话。还有莫泊桑的《项链》、契柯夫的《小公务员之死》等均是这方面的典型。5.细节给小说提供需要的吁求空间和思情意味。当代的一些重视表现人物心态的小说,在“淡化”情节以后,随之而来的便是“隐蔽性”细节描写。刘恪的《蓝色雨季》,没有故事,没有人物,但在细节上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它的细节就在象征主人公的“隐蔽”的内心活动。此外,莫言、马原等人的小说,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范例和证明。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的能力。爷爷爱吃黄豆是小说中爷爷的性格的外在反映,透过这一细节可以看到爷爷默默奋斗的过程。而“最后的黄豆”既是小说的标题,也是小说的典型情节,爷爷临终时嚼黄豆和对“我”的嘱托暗示了爷爷为“我”留下的两份“遗产”,一是物质的黄豆,二是精神的“黄豆”。“我”更看重的是精神的“黄豆”。由此考生就很容易地回答出“最后的黄豆”的寓意,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也就不言而喻。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名师点睛】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解读,其实并不允许考生脱离文本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我们可以把这种题型看成是文本研讨类探究的变体,不过相对于文本研讨来说,考生有一定的自由进行拓展,但是必须如前所述要有一个“度”,与文本不即不离。命题人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结合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探究。解答探究题的“四明确”“一注意”。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准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进行探究”,等等。2.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3.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4.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允许考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驰骋想象,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考生仍然应该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进一步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5.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探究性的题目,往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句子,因此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应题,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我觉得……”等句式来表述。其次再按序号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如本题“最后的黄豆”是一个隐喻性的标题“爷爷”“最后的黄豆”就是一袋金豆子是留给“我”的这是一种物质财富那是“爷爷”奋斗一生的财富“爷爷”的执著精神是“我”精神上的力量。这个主题给我们的人生启示颇多:人生要有追求创造财富的精神正确看待财富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富重要教育孩子问题等。
本卷还有6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沈昱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