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8河南高二上学期高中语文月考试卷104140
2018河南高二上学期高中语文月考试卷104140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17-11-23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而往往以某些史前事件为事实依据。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应是远古时期一次影响深远的灾害。最近,中南民族大学罗漫提出,著名的神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

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在远古时期,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及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冀州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近年来在河北平原做历史地貌的研究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沿着向西偏北的方向,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它们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专家推测,在史前(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全新世中后期)的某一时刻,一颗小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华北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在高空爆炸后落入地面。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最后演化成该地区的主要居民点。大部分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及其群体。依据近代对陨石撞击的研究,这次远古陨石雨的撞击范围相当广,应当从山西北部到河北平原中部,甚至更向东,延伸到渤海湾南部一带。由于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是山区,大量的撞击遗迹未能被发现,向东则由于黄河北流的冲淤被掩埋。

地貌和地质学的上述成果为研究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史前巨大的撞击事件造成了空前的天文、地质灾难,波及影响到华北平原甚至整个北半球地区,可能造成了古代环境、文化的巨大破坏。史前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应在地貌、地质和全新地层的沉积物等方面留下可供研究的信息。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造成了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灾害过去之后,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而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

1.下列对女娲补天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女娲补天是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它承载了某种文化信息。

B.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是古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天文灾害。

C.据现代科学研究和推测,神话女娲补天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

D.远古时期的一次严重灾难,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外迁,造成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古代文化,女娲补天反映的正是新文化创生的过程。

2.下列不属于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淮南子·览冥训》中对女娲补天神话的记载。

B.河北平原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

C.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

D.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女娲补天反映了中原地区远古时期先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景象。

B.碟形洼地及其群体在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都发现有广泛的分布。

C.河北平原的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是在陨石雨撞击、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D女娲补天源于一次以陨石为主的灾害事件,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4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C A“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来源不正确,原文信息是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B“古代不如原文远古时期准确,且以偏概全,原文说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D“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与原文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不吻合。

2DD“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与题干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不吻合;且文人加工料中无此信息。

3DA“先民战胜自然灾害表示已然,而神话表现的是将然,是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见原文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B不是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而是河北平原C扩大范围,不是河北平原,而是白洋淀

2.

1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3分)

A.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B.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难度:
知识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使用次数:10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本题考查用词得体。A项,“惠存”,敬辞,表示请(对方)保存。B项,“斧正”,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C项,“垂询”,敬辞,表示别人(一般是长辈或上级)询问自己。这三项都不当。D项,“赐教”,敬辞,表示给予指教。)

3.

18.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 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每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似乎都与技术变革息息相关。如今,正是新的技 术革命爆发的前夜。

② 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③ 在义工联盟中,他不仅是发起人、带头者,更是义工精神的实践者、坚守者,时时处处都处心积虑,亲力亲为。

  82 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⑤ 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⑥ 自 2015 6 月起,经过三个月的改造,仁和花园焕然一新。如今,小区活动广场内篮球场、健身器材、桌椅等一应俱全。

①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7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8.A 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句中形容时代与技术的关系恰当。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此处用错对象。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此处用错褒贬。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此处使用正确。穿云裂石:意为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此处用错对象。焕然一新:是指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含褒义。

4.

1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中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3分)

雨,郁悒而又固执地下着。________,使人想起辽阔的江村,小楼一角,雨声正酣,从窗外望去,朦朦胧胧,仿佛张着纱幕,________,终于跟雨云融合作一处。我又记起故乡的乌篷船,________

A.①那淙淙的雨声正惹人思绪纷飞 ②远山巅宛如一副绝妙的水墨画 ③缓缓地移动在江南水乡

B.①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 ②远山巅宛如一副绝妙的水墨画 ③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

C.①那淙淙的雨声正惹人思绪纷飞 ②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 ③缓缓地移动在江南水乡

D.①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 ②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 ③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

难度:
知识点:句子衔接
使用次数:20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9.答案D分析:第①句用“细语”呼应后面的“正酣”,用语更形象,“幻境”引出后文;第②句用“逐渐”跟后面的“终于”呼应,用词更准确;第③句用“夜雨”开头,符合整个语段的语境。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教授胡适

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手9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在哲学系讲授“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中国古代哲学讲义》,一反前例。当时读大一哲学系的顾颉刚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读大二文学系的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 将了他一军。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虽然读的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 。第二学期,北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胡适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1917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曾就读于北大的朱海涛回忆说:“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中国文学史是一门极叫座的课。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

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胡适说自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

胡适的日记、笔记中也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1931828日阅完“中古思想史”试卷后,对75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皆有希望成才”“尚有几分希望”“中人之资”“绝无希望”的,甚至还依次“卜其人的终身”。

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杨亮功说:“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说的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这样“不苟且”,难得可贵。

(摘编自周川《教育家胡适:行动与思想》)

【相关链接】

①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即风行海内,3不年到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

(高丹《北大开会研讨胡适:他20 岁一出场便是主角》)

②在1916年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适以为今日造国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在教育。胡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

(肖东发、李云、沈弘《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胡适研究学问,特别强调要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的方法,这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

B. 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哲学系老教授对他的藐视就是其中之一。

C. 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D. 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大任职,而且还兼职多所大学,并大量演讲、讲学。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年轻时的胡适曾立下从事教育事业以救国的志向,这是他后来听从陈独秀的劝告,匆匆回国到北大就任教授的原因之一。

B. 胡适授课“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古人带给大家的震惊,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

C. 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课后,对胡适治学的方法表示肯定。

D. 《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正式出版和蔡元培亲自为 书写序,使胡适在哲学研究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

E. 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课堂中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展开研究,足见胡适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

胡适的课被学生公认“讲得好”。请结合材料,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进行分析。(4分)

难度: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1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可知,就是从头学起错误。

5.B D(答对一个给2分,全对给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及手法。B大家对他的敬佩不当。D项结合文本内容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可知,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错误。

6.胡适的语言表达能力好:讲课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胡适注意研究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讲课能够心中有学生;胡适重视备课,注重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他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答对任一点给2分,答对任两点给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的分析概括。结合题干要求,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立足文本,主要围绕胡适讲课的语言表达能力、备课方面、对学情的研究分析等方面阐述即可。

本卷还有4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9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9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44.44%
现代文阅读
2
22.22%
文言文阅读
1
11.11%
语言表达
1
11.11%
作文
1
11.11%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11.11%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11.11%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11.11%
人物传记类
1
11.11%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11.11%
成语(熟语)
1
11.11%
句子衔接
1
11.11%
选用 仿用 变换句式
1
11.11%
材料作文
1
11.11%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521woainima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