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8青海高一上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月考试卷104633
2018青海高一上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月考试卷104633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8-01-31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

“以人为本”四个字家喻户晓。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儒家论述这种思想的文章比较多,而法家的相关论述似乎很少。其实,法家思想中也有以人为本的内容。

《管子•霸言》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表明,“王”“霸”“霸王”等概念,在春秋时期就提出来了。战国时期,“霸王”作为褒义词使用得很普遍。孔、墨对“霸”基本是肯定的。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在孔子眼里,“王”与“霸”没有明显的对立,但“霸”指诸侯扮演了“王”的角色,比“王”稍逊一等。其后,“王”与“霸”分化为不同的政治路线。商鞅游说秦孝公,就明确分出帝道、王道与霸道,王道行礼,霸道行法。孟子把“王”与“霸”视为对立的政治路线,认为“霸”是对“王”的破坏与否定。在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对立成为儒家的主流观念。

法家则在很大程度上认为“王”与“霸”相通,霸王之道的目的是“争人”。《管子•正世》中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这里虽区分了“王”与“霸”。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等次关系。“争人”需要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反之,不考虑民利,一味盘剥,只会引起百姓的逆反。说到利,最重要的是赋役问题。对此,《正世》篇和韩非子都有“齐”的说法,即不能“急”,也不能“缓”,要适中。这与孔子所说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意思基本相同。

爱民、利民、惠民、富民,是儒家和法家都认可的主张。法家主张凡事要依法行事,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并从不同方面说明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的规定,因此又将法称为事之“常”。同时,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管子•君臣上》说:“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所以从根本上说,法家所谓法治其实是人治;法家所认定的是等级法,没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

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用民”。《管子•法法》中说:“计上之所以爱民者,为用之爱之也。”《商君书•算地》说得更直白:“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也就是说,治国者讲爱民、利民等不过是手段,目的在于用民。

法家是“力”的讴歌者,而力量藏于民间,君主用“法”赏罚的目的就在于利用民间之力。其实孔子倡言道德,也是为了使民,正如他所说的:“惠则足以使人。”在使人这点上,儒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可以批判吸收法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中包含的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

(摘编自刘泽华《法家眼中的以人为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A.法家思想中有“以人为本”的内容,而在一般人看来,儒家对这种思想的论述较多,而法家相关论述较少。

B.春秋时,“王”“霸”“霸王”等概念已经提出;战国时,“霸王”作为褒义词普遍使用,孔、墨对 “霸”基本持肯定态度。

C.法家认为霸王之道的目的在于“争人”,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而利的核心是赋役,所以法家主张要适度徭赋,以收民心。

D.孔子以后,“王”与“霸”的所指分化,在孟子眼里,两者是对立的;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共同成为儒家主流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A.法家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认为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规定,称其为事之“常”。

B.法家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较多,因此,法家所谓的法治实为人治;法家主张要有等级,并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法家所说的“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在于“用民”,君主用“法”赏罚的目的在于利用民间之力。这一点是和儒家思想相通的。

D.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对法家思想不能全盘接纳,可以吸收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法家、儒家都有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相关论述,都认可爱民、利民、惠民、富民的主张,都有让百姓获得利益的相关说法。

B.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其所谓法治与现代意义的法治有根本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其观点要批判性地继承。

C.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用民”;孔子倡言道德,是为“使民”,儒家、法家在根本上是相通的。

D.儒家、法家对“王”“霸”含义的认识虽不同,但对“王”“霸”目的的认识相通,均以利为纽带争得民众支持。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3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D 2D 3.C

1D【解析】 根据原文是“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对立成为儒家主流观念”,不是“共同成为”。

2D【解析】 原文是“批判吸收法家爱民、利民的思想”,选项漏掉了限定成分表达不严密。

3C【解析】 原文是“在使人这点上,儒法是相通的”,并不是“在根本上是相通的”。

2.

15.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

①诚实守信,一言九鼎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

②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篇目。

③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

④随着孙杨、宁泽涛等人的强势崛起,中国男子游泳项目的实力和过去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⑤唐太宗李世民尽心国事,宵衣旰食,励精图治,重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于是有了被史家称道的“贞观之治”。

⑥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些逸闻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难度:
知识点:词语
使用次数:10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5C【解析】 ①不合语境。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这里应改为“一诺千金”。②正确,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也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这里用原意,符合语境。③对象错误。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不能用来形容“舞者形体”。④正确。同日而语:指两人或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讨论,意即相提并论;同等看待。符合语境。⑤正确。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符合语境。⑥感情色彩不当,笔走龙蛇: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褒义词,这里误用作贬义词。

3.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

A.如果一味的升级南海问题并诉诸于武力,“两会”提出的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一系列富民强国的大政方针就无法落实。

B.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C.现今很多青少年学生发生脊椎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坐姿不端正等诱发的。

D.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瑜伽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一项重要运动,在人们保持身体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3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6D【解析】 A项成分赘余,诉诸于语义重复,可删除B项搭配不当,解决的风险不能搭配,应改为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难题和克服的风险C项句式杂糅,发生脊椎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坐姿不端正等诱发的这一句将发生脊椎病的主要原因是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坐姿不端正等发生脊椎病主要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坐姿不端正等诱发的两个句子杂糅,可二者取其一。

4.

17.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3)

①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而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

②又采用了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句子,称它作陶然亭。

③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它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在这庙里盖了三间西厅房。

④后来此处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时的宴会之所。

⑤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经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

⑥登这廊子一望,隐隐约约望见一抹西山,近处就只有芦苇遍地了。

⑦不过西北南三面,都盖了一列房子,靠西面还有廊子,有点像水榭。

A.①⑦⑥⑤③②④                B.①②④⑦⑥⑤③

C.⑥⑤⑦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⑦⑥⑤

难度:
知识点:句子衔接
使用次数:10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7B 本题的主干已被设题者规定了主语和谓语,所以要考虑设定一个宾语。在确定“传统节日”为宾语后,接着整合其他句子的要点(删除无用信息)将其化为它的定语,并注意其排列顺序。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 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幽默的笔调来写学者们的考察有意义。

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6分)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8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答案】B C

【解析】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C项讽刺的笔调写出了学者们的考察的肤浅。

5 ①有形的各种窗子;

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

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 

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

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答出三条即给满分,满分6分)

6.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

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灵深处的交流;

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每点2分,共6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5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0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9
90.0%
基础
1
1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40.0%
现代文阅读
1
10.0%
文言文阅读
1
10.0%
填空题
1
10.0%
语言表达
2
20.0%
作文
1
10.0%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10.0%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10.0%
散文类
1
10.0%
其他
1
10.0%
词语
1
10.0%
病句辨析
1
10.0%
句子衔接
1
10.0%
图文转换
1
10.0%
压缩语段
1
10.0%
材料作文
1
10.0%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李明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