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8云南高中语文月考试卷104643
2018云南高中语文月考试卷104643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8-01-31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一部中国文学史究竟应该从何时说起?这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是要说清楚并不容易。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把艺术的起源追溯到与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从后世的文献记载出发,我们也可以做出适当的想象性描述。如《礼记》所载的《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文献中留下的关于炎黄大战、大禹治水等等的神话传说。我们自然不能轻率地将这些历史的记载否定,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属于后世的记忆,暂时又难以得到实物的证实。然而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发现了铜器铭文,在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了《盘庚》和《商颂》,还有在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有关殷商时代的遗文遗诗与神话传说。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考虑它的文字载体意义。这有两点,一是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说明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二是这些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文学的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出土器物中有些相当精美,其中有些器物上也刻有文字。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因而,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

商代社会是否还曾经存在过其他的文字书写形式?是否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当然有。何以知此?这是由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考知的。我们知道,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那么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里呢?《尚书•多士》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多士》为周初时文献,是周公训诫殷商旧臣的记录。可见,“册”与“典”乃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

                  (摘编自赵敏俐《殷商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礼记》所载《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的历史文献等记载出发,我们可以推想,艺术的起源很久远。

B.诸如先秦两汉文献中的关于炎黄大战等的神话传说等,是后世的记忆,我们不能轻率否定,要作为历史则需要实物加以证实。

C.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有关殷商时代的遗文遗诗与神话传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

D.殷商时代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的发现,《盘庚》《商颂》等传世文献的发现,使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时代,步入有文字记载的新时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首先是文字载体意义。因为甲骨文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在已发现的殷商时代的甲骨上,甲骨卜辞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

B.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叙事条理清楚,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叙辞、命辞、占辞、验辞,是一篇典型甲骨卜辞的构成部分。

C.甲骨卜辞是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早期文学的范畴,它辞汇丰富,语言简洁,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

D.代表殷商文字书写另一种情况的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相较,书写文字较少,大多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这缘于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理论上讲,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至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但目前只能追溯到殷商时期,之前的伏羲、炎黄、尧舜等,只是传说。

B.铜器铭文是铸在青铜上的文字,它与青铜器制造业密切相关。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铜器铭文也随之步入了全盛时代。

C.文字的书写、文学的产生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可以考知,商代社会还曾经存在其他文字书写形式,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

D.全文用举例论证、因果例证、引用例证等方法,论述了殷商文学的书写形式及其意义。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5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指代错误。原文“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它们”指代的是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传世文献。

2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曲解文意,因果错误。原文“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考虑它的文字载体意义。这有两点,一是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说明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二是这些甲骨卜辞的…… ”。

3B【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铜器铭文也随之步入了全盛时代”推断错误。原文“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出土器物中有些相当精美,其中有些器物上也刻有文字。”可以推出铜器铭文与青铜器制造密切相关,但不能得出“铜器铭文也随之步入了全盛时代”。

2.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冯小刚的创意和命题下,郝云很快创作出了《群发的短信我不回》。据悉,这首歌曲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接地气,朗朗上口,易于口耳相传。

B.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认为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他震耳欲聋的见解,改变了张爱玲作品的命运,改变了文学史研究的方向。

C65万微博粉丝的“飞机的坏品位”,是杨家坪“80后”重庆崽儿。他的《香蕉哲学》一时洛阳纸贵,5个月加印了6次,卖出30多万岫册。

D.在发达地区,一台晚会可能会花费上亿元甚至几亿元,这与“八项规定”中厉行节俭、杜绝铺张的主张南辕北辙,也验证逃“公款追星”之类的诟病。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5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7.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运用。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指文化一代一代

传下去。不能用于易于传播。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修饰“见解”不当。南辕北辙:心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不合语境。

3.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专家指出,表面上看,中日发生对立是因为领土和历史问题,但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版图”(中美纠纷)和“地区版图”(中日霸权竞争)同时发生巨大变迁造成的。

B.尼日利亚陆军一位发言人证实说,爆炸发生在当地时间下午2时左右,共造成数十人伤亡,十辆汽车和五辆三轮车被炸毁。他还说,此次袭击很可能是尼伊斯兰极端组织所为。

C10823分,G1248次动车从铁路青岛北站始发,开往沈阳北站。这条高铁结束了山东没有开往东北地区高铁的历史,连接山东、河北、天津、辽宁地区最便捷的运输通道。

D.今日,中东部地区以最“热情”的方式迎接2014年,预计未来三天,暖意还将在大部地区继续弥漫,仅有内蒙古、东北部分地区受弱冷空气影响,会出现小幅降温和降雪。

难度:
知识点:病句辨析
使用次数:12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A项句式杂糅,“根本原因是”“造成的”杂糅。C项成分残缺,缺谓语,应该在“连接”前面加上“成为”。D项歧义,“内蒙古、东北部分地区”表意不明。

4.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新近出炉的丽江古城整改方案可谓无所不包,此前被提及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在其中给出了回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破此局,丽江政府唯有以破釜沉舟的勇毅猛药去疴。

①长久以来,在丽江,败坏了的规则和道德;

②俨然构成了一个难解的整体性恶性循环;

③治理这种整体性的病变,自然绝非朝夕之功;

④事实上,这份景区整改方案,已然超越了“旅游业”的范畴;

⑤与丑闻频现的旅游业互为表里、互为因果;

⑥涉及地方治安、营商生态、市场秩序等更为基础的层面;

A.①⑤②④⑥③    B.④⑥②①⑤③     C.①⑤④⑥②③     D.④⑥①⑤②③

难度:
知识点:句子衔接
使用次数:15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9.D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一棵树的故事

王建平

原本,那棵树的故事已有了句号,哪想,今春一个议题,让树的话题得以延续。

春节刚过完,西村村长陪县减灾办的科技人员上山来,对有隐患的山体进行一番考察后,拟定一个议题:全村唯有村民刘有福的房反紧贴着松酥山体,此处属泥石流重大隐患区,入夏前必须搬下山。

此事一嘈开,都说刘有福命好,要住政府出钱修建的新房了,真是有福。哪料,风声吹进刘有福的耳朵里,他心烦意乱,嘴与老屋的门一下紧闭起来。心想,住山上五六十个年头,那坡、那梁、那路、那草、那花、那田、那地的样儿全烙在心中,我跟它们知根知底、知深知浅、知冷知暖的日子数不清、哪舍得离开呀?

这天朝阳照亮山梁,刘有福开门晒太阳,门一开就跟门外的人照上面。见村长第九次上门来,刘有福一下蹲地上,勾下头。

村长说,五叔,这山上真的那么好吗,山高路难行,这些年夏天的暴雨季节夜里,你和五娘做过一个完整的梦没?

刘有福没出声,他咋会不知山洪的冲击声跟雷声搅在一起,夜里可吓死人了,他和老伴常常缩在墙角听天由命……老伴去年病故……想到这儿,他抬头吭了一声。

今的老房子搬下山?

肯定的。村长应。

我的鸡鸭猪狗牛全下山?刘有福又问。

那是必须的。村长应。

那……我的这棵树?刘有福迟疑一下,吸入一口气,吐完后半句,我的树也要下山!

当……当然……村长仿佛没想好就从嘴里遛出了几个字。瞬时,他才明白老人家的愿望。老人家的那棵树太大太粗了,要搬下山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刘有福老屋前有一颗黄桷树。

七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刘有福二十多岁的爹,趁一个风雪夜看守将不严,从壮丁集中营逃出来,路遇一位砍柴人便讨得一根树枝,好几天粒米未进,靠喝冬天田里的水和手上的树枝拄回家。到家后他爹在门前用锄头挖下一个坑,栽下了树枝。没想到呀,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过去,树——悬跟露爪,树干粗壮得两人合围。树体歪针,长相怪异,主枝横伸树冠宽阔,枝繁叶茂。刘有福常想、树是爹,爹是树,这么些年有爹陪伴心里总是满满的。

住西村山脚下的二宝,四十岁不到,闯荡过好几个省,是村里村外的大能人。二宝每次来见刘有福,嘴皮子热乎极了。二宝第三次上山,五叔前五叔后贴住刘有福的屁股转。

五叔,二宝向刘有福敬上带把儿的烟。我想好了,愿出3000元买你的这棵树。

叭——刘有福将一口痰射击出两米多远。

3500元呢?二宝脸上堆积着笑。

刘有福的目光移向树、眼晴不动了。那树、古态盎然、叶片儿油绿光亮,有数不清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正左树上嬉戏,它们不离开树,爱恋着老屋散发出的古老气息,更没嫌弃过刘有福和他鸡鸭猪狗牛们身上传递给它们怪怪的酸味……刘有福眼晴湿了。

五叔,5000元怎么样?二宝加价。

刘有福手中烟锅嘴儿在地上敲了敲,起身扛起一头白发迈向老屋。二宝没想到,他五叔在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说,侄儿——你能,我出钱,请你把树移下山吧!

三个月过去,刘有福在山下的新屋建好了。树在昨天也由二宝移下山,在新屋门前栽好。刘有福牵着牛在草地吃草,他远远地望着新栽下的树干,入神了,连二宝的侄儿小强来到自己面前也没察觉。

五爷,二叔是真心想得你的树,活树没到手,等树死了,他还要来买。小强对看刘有福的耳朵说。

?刘有福回头盯住小强。

二叔说树的根部可以打造成根雕茶几,树干和粗枝可雕刻成上百件工艺品,他已访好了买家,那人报价58000元。

树会死?刘有福眼晴闪烁一下。

会的,树下坑的头天晚上,二叔在后半夜往坑底的泥土里理了生石灰。小强接着说,化学课学过,生石灰被水泡散了就成了石灰水,石灰水具有强碱性,会烧死树根的……

夏去秋来,刘有福的树发出的新芽变成了嫩绿的小叶儿。

幸好那晚刘有福请人与小强从树干侧面挖出一个深坑,从树根下勾出好几块生石灰,换上了新土。树呀,你命大,二宝埋下去的生石灰还没化开,要不……

刘有福独自来到镇上的学校,他为并不沾亲带故的孙子小强交了5000元的生活费。面对老师的询问,刘有福说,谢老师啦,那娃儿的书没白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长九次上门劝说刘有福人夏前搬下山,主要是因为刘有福的房屋紧贴酥松山体,在夏天的暴雨季节一旦发生泥石流,就会危及生命安全。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听到二宝提出买树时将一口痰射出老远,二宝加价后在地上敲烟锅嘴等处,表明刘有福是一个怪癖、不知变通的人。

C.小说画线处关于黄桷树的描写形象而富有诗意,描绘出刘有福一家与树相伴相融的和谐画面,这样的描写强化了刘有福对故宅的不舍之情。

D.小说以补叙的方法,介绍了刘有福请人与小强挖坑救树的相关内容,不仅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而且丰富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

5.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写“树”的两次遭劫经历,每次表现都不同,躲过劫难的原因也不一样。请结合全

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1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B

5.第一问:明线是因为政府让刘有福下山的事情而引起的冲突,暗线是二宝算计老树的道

理。

第二问: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6.第一问:第一次,当政府要求刘有福下山。“树”面临被遗弃在山上与主人分离的劫难

时,因为村长答应刘有福,可以连老树一块搬迁而躲过一劫。原因是刘有福的用心争取,

也体现了社会管理的人性化。

第二次,“树”面临被慢慢烧死的劫难时,因为小强的告密而躲过一劫。也体现了为学校教育的引导,小强有了充分的环保意识。

第二问:两次描写,体现小说“人与自然万物依赖”的主旨。

本卷还有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2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1
91.66%
基础
1
8.3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3.33%
现代文阅读
2
16.66%
文言文阅读
1
8.33%
语言表达
3
25.0%
名句默写
1
8.33%
作文
1
8.33%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8.33%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8.33%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8.33%
人物传记类
1
8.33%
1
8.33%
其他
1
8.33%
成语(熟语)
1
8.33%
病句辨析
1
8.33%
句子衔接
2
16.66%
压缩语段
1
8.33%
材料作文
1
8.33%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方龙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