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共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大学的发展
今天,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副刊》刊登文章,评论中国大学和高等教育如何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成高速铁路。尽管国人对中国大学有许多尖刻的批评,尽管外国许多学者看不惯中国大学缺乏西方倡导的"学术自由",中国大学最近10年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却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高等教育,百废待兴。当时,只有不到30万名幸运儿,进入不到一千所规模非常小的大学。例如,我就读的海南岛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那年只招收180多名学生。这个学院后来改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几年前改为海南大学,现在每年招收 5000多名学生,成为海南岛唯一的211大学。
过去30年,中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同时, 原有的大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2012年,全国每年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入学人数超过900万人。2013年, 毕业生人数717万人,是30年前的近30倍,是英国大学毕业生的16倍。
许多人说读大学很贵,但是我所了解的是学生的学费多年不变。公立大学的学费每年大约是5000到 6000元人民币,是英国9000英镑的7%还不到。在中国,培养一位大学土的成本,包括备交学费、生活费和国家补贴,是英国的八分之一。而中国的人均GDP, 是英国的六分之一。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读书的学生成本,是英国本土的二分之一,是国内重点大学成本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中国大学质量可能比英国大学差不少, 但是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中国大学是非常高效率的, 这主要是得利于中国大学老师的低薪和苦干。
当然,读大学以后就业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特色,外国大学生就业也很不容易,包括英国。
如何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能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经济增长环境,也包括家长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当然,政府还可以通过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包括削弱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差别,削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就业的待遇差别,平衡区域和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等等,都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
中国大学的崛起,用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原校长, 现上海中英学院院长高原教授的话来说:"那些假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可能是错误的。 而当他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原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宋永华教授说:"中国的九所精英大学,有点儿像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它们的目的都是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宋永华还说:"不仅是九所,中国其他大学也是雄心勃知岛。"
中国大学的成长,得利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每年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的科研投入。如果把科研经费用好,中国科技的进步,就可以快速冲刺世界的先进水平。
从中国搞高铁建设以来,已经建成近1万公里的高速铁路,总长度超过了欧洲大陆所有高速铁路的总里程。
上海最新的铁路站,犹如大型的飞机场,是目前全亚洲最大的铁路站。外国人初见,被惊得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外面的建筑,让人感觉就像西方从没有见过的巨大教堂,从这里发往北京、南京等城市的列车,奔跑的速度高达每小时320公里。
中国大学的第一团队是清华、北大,加上哈工大、 中科大、复旦、南大、浙大、上交和西交。这九所大学叫做2+7,或者是C9。第二团队就是除了 C9以外的其他985大学,包括南开、中山、重大、川大、武大等大学。 第三梯队,就是除了 985以外的其他211大学。
中国大学即将去行政化,希望今后的管理向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中国不是没有好的人才,而是没有好的体制。有现在强大的科研投入,有用之不尽的广阔人才库,加上日益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那是迟早的事情,而不是能不能的事情。中国人需要自信,因为自信,加上苦干和巧干,才是成功的必要前提。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国大学质量可能比英国大学差不少,但是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中国大学是非常高效率的。
B.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特色,英国大学生就业同样不容易。
C.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副刊》刊登文章,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成高速铁路,这是对中国大学发展过快的批评。
D.30多年前海南大学是一所规模非常小的大学,现在每年招收5000多名学生,成为海南岛唯一的 211大学。
2.下面不属于"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副刊》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成高速铁路"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大学最近10年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过去30年,中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同时, 原有的大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C.中国的九所精英大学有点儿像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它们的目的都是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不仅是九所,中国其他大学也是雄心勃勃的。
D.中国大学的成长,得利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 以及每年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的科研投人。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培养大学生成本低,在中国,培养一位大学生的成本,是英国的八分之一。而中国的人均 GDP,是英国的六分之一。
B.中国大学正在朝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
C.政府削弱企业间的差别,削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就业的待遇差别,平衡区域和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等等,都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
D.高原教授认为那些假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是错误的。而当他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1.C; 2.D; 3.A
解析: 1.这是一种看法,从文章结尾对中国大学的发展的描述来看,没有批评的意思。
2.这是中国大学快速成长的原因。
3.B项,文中是说,“希望今后的管理向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C项,文中是说,“削弱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差别”;D项,文中是说,“那些假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可能是错误的”。
1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驯服(xùn) 嗥叫(háo) 蔑视(miè) 蠕动(rú)
B.嘶鸣(sī) 艾蒿(ài) 迸发(bènɡ) 毛骨悚然(sǒnɡ)
C.湍急(tuān) 峭壁(qiào) 蜿蜒(wān) 允诺(yǔn)
D.扳机(bān) 饿殍(fú) 闪烁(shuò) 嬉戏(xī)
11.D
解析: “殍”读piǎo。
12、下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B.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C.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D.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12.C
解析: C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纨袴”“膏粱”代指富家子弟。
1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潇洒表现在文学上,是冲淡和性灵两种风格相结合。 。 。陶渊明和袁中郎,都是当时文艺上的叛徒。在陶渊明时代,宫廷文人把文学领到一条死路上去,徒有华丽的躯壳而没有灵魂。在袁中郎时代,摹古之风特盛,文人作文,也忘掉了还有个自我存在。因此陶渊明和袁中郎都尽力追求自然。自然有二: , 。偏于风物上的自然,便多表现山水田园的爱好。偏于人性上的自然,便反对摹古与无谓的规律 。
①一是风物上的自然
②一是人性上的自然
③在历史上,这二者都有着反抗的意义
④本来二者原是互相关联,很难单独分开的
⑤二者结合起来,便是现实桎梏的解脱,便是潇洒之极致
A.④⑤①②③
B.④③①②⑤
C.⑤④①②③
D.⑤③②①④
13.B
解析: 解答此类题,既要认真体会横线前后的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又要认真分析题中六句话在内容上的逻辑关联,注意它们之中的关联词语和指代性词语。题中,整个文段讲的是潇洒在文学上的表现。横线上文讲潇洒是“冲淡和性灵两种风格相结合”,④中的“二者”就指代这两种,因此应紧接其后排在首位,于是可排除CD两项。比较剩下的A和B,③同④的意思一致,适宜接在④后;而⑤同④的意思相反,若接在④之后显得突然。于是得出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之一的地铁从空间格局上改变了城市的内涵,以其快速、准时、舒适、时尚受到市民的关注与热捧,让市民远离迟到、堵车的烦恼。
B.—部被称为《穆斯林的无知》的短片,虽然只有短短的14分钟,但因为在网络上的传播而在中东地区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反美示威浪潮,相关冲突甚至导致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在班加西领事馆丧生。
C.东盟的宗旨是以平等和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目标,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国际和地区组织进行紧密、互利的合作。
D.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在因贪腐被双规之后,原计划在深圳音乐厅演出的由王益本人谱写的大型古典交响乐《神州颂》被主办方撤换, 从此成为绝唱。
14.B
解析: 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缺宾语的中心词,在“时尚”后加“的特点”。 C项,“宗旨是……为目标”,句式杂糅。去掉“为目标”。D项,结构混乱,出现“王益”和“《神州颂》”两个主语,应将“在”字提至句首;另外,“绝唱”一词用在这里不合事理。“绝唱”或指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或指生前最后的歌唱。这里应取后一义项,但必须是最后一次演出,以后再不演出了,句中《神州颂》已被主办方撤换,并没有演出,不能叫“绝唱”。所以选B。
本卷还有6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肖毅俊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