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105946
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105946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20-09-28
题号
评分
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这可以称之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7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 A 

解析:B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D项,曲解概念,似是而非。根据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

2.B 

解析:无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中无据。

3.C 

解析:“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

4.①开篇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 这首诗作于1934111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于日军践踏华北、窥视中原的危急关头。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位壮士寄寓于江边的一个寺庵,从淹留中奋起,决然上马杀敌的故事,壮士就是爱国志士的缩影。

B.“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说尽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C.“星斗恰似当年”一句,涵盖了很大的时间跨度,包容了丰富的故事,可以想见壮士当年的英勇无畏与艰辛。

D.壮士从梦境中冲向战场,义无反顾,执着地为理想信念而战,充满了英雄壮气,也暗喻了诗人的渴盼之情。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画的一句诗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沸腾着诗情。

C.第三节,壮士举剑呐喊,在万马奔腾中前进。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象中的战斗,也可能是真实的战斗。

D.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沉郁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8.诗歌的第一节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出两组。

9.诗歌末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非常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2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6.B   解析:“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表现壮士的身份。

7. D   解析: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壮热烈的故事。

8.①热烈的梦境与凄凉的江庵;②壮士叱咤风云的当年和孤身独栖的现实。

9.①用景物作结,寓情于景,意味深长,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②江潮澎湃,契合了壮士壮烈的胸怀,突出了人物形象;③隐喻在壮士的感召下,众多抗日勇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④江潮波澜壮阔,有力地烘托了抗战激情,升华了爱国主题。(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时光为门下侍郎,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B.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由唐高宗创制,宋代始为常制。

C.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

D.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

14.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

难度: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使用次数:15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0. C 原文标点是: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11.A 后者是干支纪日。

12.C “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错,驱逐的是常侮辱应试士人的巡视考场的宦官。

13.(1)苏轼察访到它的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2)官吏不研究事情的本末,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

14.因为苏轼才识过人世无双,能够正直敢言有担当,心爱百姓减疾苦,科学治理除水患,大局为重劝章惇。(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3点即可)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考中乙科。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官衙吏人相继破产。苏轼察访到它的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苏轼到常州,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复职朝奉郎、任登州知州,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以前和司马光、章惇友善。当时司马光任门下侍郎,章惇任枢密使,两个人意见不合,章惇常常用戏弄侮辱来为难司马光,司马光为此苦恼。苏轼对章惇说:“司马君实在当前名望很重。从前许靖因虚名而无实用,被蜀先主所鄙视,法正说:‘许靖的虚名,传播天下,如果不加礼遇,必然会被当作是看轻贤人。’先主接纳了,于是让许靖做了司徒。许靖尚且不可慢待,何况司马君实呢?”章惇认为对,司马光靠这稍得安宁。

元祐三年,暂时代掌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元祐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到任。因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因此改任翰林承旨。苏辙辞去右丞,想和哥哥一同任侍从官,朝廷不许。苏轼在翰林院几个月,又因有谗言请求外调,于是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朝任颍州知州。在此以前,开封所属各县多有水灾,官吏不研究事情的本末,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又要凿通邓艾沟和颖河并流,并且凿开黄堆想让水流入淮河。苏轼刚到颍州,就派遣差吏用水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近一丈,如果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流向颍州地区成为灾害。苏轼向朝廷上言,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高宗即位,追赠资政殿学士,用他的孙子苏符任礼部尚书。又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整天忘了疲倦,说是文章的最高境界,亲自写了集赞,赏赐给他曾孙苏峤。追崇苏轼又赠太师,谥号文忠。

三、未分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山中问答

李 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 此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yǎo)然:远去貌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俗人之问,就是问诗人为何要隐居,让人觉得亲切、自然、饶有情趣。以提问的形式领起全篇,突出题旨,引起读者的注意。

B.第二句,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既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C.三四句,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和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虚实对比,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诗意淡远,蕴意幽邃。

16.这首诗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相比,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难度:
知识点:诗
使用次数:15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5.C “异曲同工之妙”错,李煜词充满伤感,李白诗溢满喜悦之情。

16手法不同,本诗运用设问,《望庐山瀑布》运用了夸张手法;风格不同,本诗落笔委婉含蓄,《望庐山瀑布》风格大气豪放;情感不同,本诗传达出诗人闲适喜悦之情,而《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的豪迈之情。(每点2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四、名句默写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              

(2)《声声慢》中的              两句,作者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难度:
知识点:其他
使用次数:16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五、语言表达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4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9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5
55.55%
容易
4
44.44%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现代文阅读
2
22.22%
文言文阅读
1
11.11%
未分类
1
11.11%
名句默写
1
11.11%
语言表达
3
33.33%
作文
1
11.11%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11.11%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11.11%
人物传记类
1
11.11%
1
11.11%
其他
1
11.11%
修辞格
1
11.11%
修改应用文
1
11.11%
图文转换
1
11.11%
材料作文
1
11.11%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狼瘾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