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21吉林高中语文月考试卷106082
2021吉林高中语文月考试卷106082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20-10-12
题号
评分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当然,《太玄经》注文中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个节气。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渐延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如《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称: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耒耜措之,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

《吕氏春秋》上述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増加新内容。尤其是从汉代开始,岁旦节庆逐渐体现出道教的文化色彩。南北朝时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提到了正月一日,要有爆竹”“桃符”“门神等。其中所谓爆竹,首见于《神异经》,该书旧题东方朔撰,此人被道教列入仙谱,故其书所言爆竹当出自道教。道教的桃符也逐渐演变为书写祝语的楹联,成为先民们过年时避凶迎祥的象征。在桃符、爆竹流行的过程中,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

如何看待春节礼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认知。但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格完善、国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感恩。上古时代,天子为什么要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就是衣食父母,人通过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这是根本所在。《吕氏春秋·本生》说: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意思是讲,天子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保全天生的各种存在物。从这个角度看,上古时期的岁旦郊祭,即是天子为天下作出表率,像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那样报答天地的恩情,实际上也是保护生态的一种宣示,更是一种符号象征。

祈福。从生存角度讲,平安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我们的先民对此不仅有足够的认识,而且付诸行动。《吕氏春秋》所讲的无失经纪,以初为常,就是要通过观察,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四季变化的节奏,以便有所遵循,从而平安而健康地生活。燃爆竹、置桃符、画门神、贴春联等习俗,也是人们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渴望的继续。

反省。古人在祭祀的时候,要检讨以往的行为,若有过失,就得纠正,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是如此。例如《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说,司命灶君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意思是说:灶王时刻监察一家命口的善恶举动,故而祭灶就是要懂得忏悔,明白是非功过,多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摘编自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代范望所注《太玄经·差》中提到的春节一词,不是我们今天农历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节气立春

B从《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的春节礼俗内容来看,上古时代高度重视农耕活动。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C天子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其根本原因在于生存需要。因为天地生养万物而万物则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D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三官信仰,随着桃符、爆竹的流行,在民间扎下了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从春节礼俗的变迁以及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两个方面对春节这一节日进行了阐释,论据充分,脉络分明。

B列举《孟春纪》中天子举行迎春祭典,诏命史官保管文献经籍、制定历法,举行籍田典礼等活动,论证了先秦以前对农耕的重视。

C第三段指出爆竹一词最初见于《神异经》,而该书旧题为被道教列入仙谱的东方朔撰,意在证明从汉代始,岁旦节庆逐渐具有道教色彩。

D文章大量引用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如通过对天子郊祭这一现象的分析,指出春节礼俗蕴含着感恩的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之所以重视立春这个节气,是因为他们认为它是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B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自秦汉以来,岁旦之日的礼仪内容不断丰富,而古老的籍田仪式则逐渐消亡。

C在如何看待春节礼俗这一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却是客观存在的。

D春节礼俗所蕴含的感恩、反省等文化精神不仅在上古时代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天依然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8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D  2B  3C

【解析】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D项,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三官信仰’”错,原文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可见三官信仰指对天地水的崇拜、信仰,三官信仰和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三者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表述成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并列,都包含在三官信仰中,偷换概念,组合关系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要求选择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B项,文中列举《孟春纪》中天子举行迎春祭典,诏命史官保管文献经籍、制定历法,举行籍田典礼等活动”“论证了先秦以前对农耕的重视错,其实列举的是为了说明春节礼俗有大量文献记载这一现象。

故选B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A项,偷换概念,由原文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可见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是阳气,不是这个节气

B项,错在仪式则逐渐消亡这个地方。由原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可见不是逐渐消亡,应为逐渐淡化

D项,春节礼俗所蕴含的感恩、反省等依然发挥着相同的作用的表述错误,原文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选项曲解了文意。

故选C

2.

材料一:

最近,讲述慰安妇老人生存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影院,悲情触摸那段充满伤痛的历史;继而纪录片中老人们的截图竟然被制作成表情包在 网络上出现,引发集体愤怒。两件事,让我们分别看到了尊重与无知。

听完片尾曲,没有人说话。灯亮了,好些人还在位子上发怔。一位观众的话,道出了多数人观看《二十二》之后的感受。老人们所经历的苦难,那些烙印于心的伤痛,即便只是通过平静的镜头语言,也足以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从上映前 3 万多人为影片捐款,到后来无数人转发影片信息、呼吁人们观看,可以说,一部纪录片,倾注了从制作者到观影者共同的情感,也凝结成整个社会的集体追思。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老人们痛苦、哭泣的表情,竟然被制作成充满戏谑色彩的表情包。这种消费苦难、无底线娱乐化的举动,无异于是在受害者的伤口上撒盐,也是对大众集体感情的挑战,当然让人难以接受。后半生都在悲剧中活着的慰安妇,犹如压在我们民族心口上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刻印着战争历史的痕迹,也承载着不能忘记的家国之痛。况且,她们所遭受的侵害,至今没有得到始作俑者的道歉。如何对待这些战争受害者,直接关系着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

(摘编自《别让对历史的铭记毁于表情包》)

材料二:

 “葛优躺表情包侵权案二审落槌,维持原判,判决艺龙网公司赔偿葛优经济损失 及维权合理支出 7.5 万元并赔礼道歉。从葛优躺走红,到葛优肖像权躺枪,再到今天葛优胜诉,尽管维权过程并非轻而易举,但这起案件给企业和公众都上了一堂普法教育课:使用真人表情包不能随心所欲,即使博人一笑,也应谨守法律边界,以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为前提。

时下,表情包已成为流行的网络表达方式,但也带来了滥用的乱象。除了本案中的演员葛优外,姚明、张学友、周杰等体育、演艺明星的表情包,也是网民社交聊天、商家广告宣传的热宠。事实上,明星官方出品的正版表情包不仅是宣传工具、圈粉利器,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现实中,明星真人表情包的使用却往往超越官方提供的范围,侵权纠纷也因此时有发生。

更为恶劣的是,个别商家与网友在制作与使用真人表情包时,为蹭热点而践踏道德底线。比如,韩红帮助环卫工人打扫街道的画面被制作成韩红听了都想打人的表情包,此类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有违社会公德的表情包,不仅把网络环境搞得乌烟瘴气,更销蚀社会的价值认同。

(摘编自《表情包也要有法治脸》)

材料三:

在网友看来,表情包的使用早已经不限定在官方提供的范围之内了。傅园慧的我已经使了洪荒之力了,尔康的招牌动作伸手咆哮,黄子韬的我选择狗带以及漫画与姚明等名人照片移花接木合成的表情包……成了社交聊天时的热宠。随着这股潮流,商家也爱用表情包为自己的产品广告宣传。为此,部分被表情包的名人选择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如果截取表情包图象以商业使用为目的,未经肖像权人或其三代以内近亲属同意,就会构成对他人肖像权的侵害。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堂发说,如果表情图形存在对权利人的不适当艺术处理,体现为一种丑化、歪曲的效果,可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摘编自《小心!你的表情包可能违法》)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录片《二十二》用老人们的伤心表情制作成表情包的行为引发了众怒。

B个別商家和网友使用真人表情包时,触碰了社会道德底线,扰乱了网络环境。

C表情包的使用早已突破了官方提供的范围,商家充分利用了表情包做广告宣传。

D对权利人进行不当艺术处理,这是对权利人的不尊重,可能构成名誉权侵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纪片《二十二》进行无底线娱乐。是对受害者的不敬,挑战大众感情。

B葛优躺表情包侵权案落槌,案件告诉大众,使用表情包应谨守法律的边界。

C网友使用明星表情包也有许多好处,如作为宣传工具、圈粉利器,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D经肖像权人或三代以内近亲属同意,截取表情包图象的非商业行为,没有侵害肖像权。

6表情包传播速度如此迅猛,请你根据材料分析如何正确使用表情包。

难度: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0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A  5C

6表情包涉及一些严肃话题、民族情感话题等时应该谨守法律不能逾越,历史需要我们共同铭记。在制作与使用真人表情包时,谨守获得肖像权人许可、不丑化他人人格等红线。使用表情包必须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不能突破道德底线,不能损害公共利益,不能包含歧视等内容。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材料,再与选项内容进行比对。

A项,纪录片《二十二》用老人们的伤心表情制作成表情包’”错误,材料一说的是纪录片《二十二》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影院,……继而纪录片中老人们的截图竟然被制作成表情包在网络上出现,引发集体愤怒,这是说纪录片《二十二》中老人截图被制作成表情包,并不是纪录片《二十二》制作这些表情包,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错误”“一项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网友使用明星表情包也有许多好处……”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事实上,明星官方出品的正版表情包不仅是宣传工具、圈粉利器,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并非是网友使用,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材料分析如何正确使用表情包,然后浏览几则材料,圈出直接陈述该如何去做的内容,还可以圈出一些错误的做法,从正面指出该如何去做。从材料一讲述慰安妇老人生存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被截图成表情包事件来看,这块石头上刻印着战争历史的痕迹,也承载着不能忘记的家国之痛,这说明表情包涉及一些严肃话题、民族情感话题等时应该谨守法律不能逾越,历史需要我们共同铭记;材料二葛优躺表情包侵权案二审结果来看,使用真人表情包不能随心所欲,即使博人一笑,也应谨守法律边界,以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为前提”“更为恶劣的是,个别商家与网友在制作与使用真人表情包时,为蹭热点而践踏道德底线”“此类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有违社会公德的表情包,不仅把网络环境搞得乌烟瘴气, 更销蚀社会的价值认同,这说明在制作与使用真人表情包时,必须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不能突破道德底线,谨守获得肖像权人许可、不丑化他人人格等红线;材料三如果表情 图形存在对权利人的不适当艺术处理,体现为一种丑化、歪曲的效果,可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这说明使用表情包不能损害公共利益,不能包含歧视等内容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生活需要蔬菜,也需要鲜花

若蝶

我家楼下有一小块空地,不知何时,开出了一株深红色的鸡冠花。

每天出门和回家,都要路过这块空地,每次我都留恋地多看它几眼。周围是树木荒草,只有这一株盛开的鸡冠花,显得分外妖娆和美丽,看到它总让我精神一振。

一天傍晚下班回家,路过那块空地,忽然发现没有看到那抹红,心下一惊,连忙在四周寻找,结果在一堆被铲掉的荒草丛中找到了它。它被连根拔出丢在了垃圾堆里。

一楼的那位阿姨,正在这块空地上翻土锄地,想必是要开垦出一块菜地来。阿姨,这花不要了吗?我拾起鸡冠花问正在干活的阿姨。

⑤“不要了,留着也没用,还占地儿,我在这栽点蔬菜,你烧菜要是少根葱缺头蒜就下来摘呀。阿姨热情地回答我。

我一边道谢,一边暗暗地惋惜:多美的花呀!怎么就成了无用的呢?环顾四周,想找个空地,把它重新栽回去,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多余的空地。心想:阿姨为什么就不能少栽两棵菜,给这个花留点空地呢?最后我在一棵桂花树下,挖了个洞,把它的根埋了进去,希望它还能活过来。

晚上躺在床上,像被谁抽去了筋骨似的,一动也不想动了。想想这一天像机器一样地运转:早上急急忙忙地起床,做早饭,送孩子上学,马不停蹄地赶到店里上班,应对各路顾客,你吵我争,讨价还价。直到日落西山,赶着回家洗衣、做饭、抹灰扫尘,等孩子做好功课,忙完家务,已累得只想一头栽倒在床上。

打开手机,正好看到好友珍向我诉苦说,自从大学毕业投入社会,就再没有握过画笔。结婚生子后,更是忙得连看画的时间都没有。整天忙忙碌碌,这样的日子每天都在重复,生活里似乎只剩下忙不完的家务,挣不完的金钱。

是呀,想一想自己,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了?墙角的那把吉他已落满了灰尘,有多久没有去触动它的琴弦?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环绕世界的旅行。什么时候这些梦想都被搅碎,拌进了柴米油盐里?

突然惊悟,我们已和楼下的阿姨一样,为了蔬菜丢掉了鸡冠花。她认为一枝花是没用的,不能充饥、不能当菜。我不也认为文学、旅行甚至爱情都已是没用的东西,我的眼睛盯着的都是有用的:工作、学业、升职、房子、车子……

什么时候,我早已不再注意,有一片小草正在悄悄地冒芽,有一树花朵正绽放清香。情怀二字已成风花雪月的矫情。

可是抓住了尘世中的利益,为什么我的心并没有满足呢?常常感到活在闷罐里,透不过气来。仔细想想,可能因为我的生活里少了一抹鲜红的色彩,像楼下的那株鸡冠花,已被我从生活的田园里拔除了。

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一枝花、一场雨、一次远行,都是诗意的生活。可在每日的忙忙碌碌中,我们认为它们无用,而这些无用的一草一木,一书一曲,恰是灵魂的栖息地、心灵的平静台,是这些,给沉闷的生活,送来清风花香。

物质的富足可以让你的脚步抵达想去的地方,精神的追求更能让心灵的水泽花香萦绕。偶尔停下脚步,将一些时间花在看似无用的小欢喜上,其实是毫不可惜的。赏花、读书、喝茶、听曲,是夹缝里的阳光,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诗意和点缀。

翻身下床,打开书柜,抽出一本旧书,弹去微尘,认真地翻阅起来。从今天起,给自己的生活留一点空间,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的时间,留给文学、留给音乐、留给茶艺、留给舞蹈、留给手工、留给梦想。毕竟生活里,我们需要蔬菜,也需要鲜花。

(选自20195月《大连晚报》)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开篇写到美丽的鸡冠花,由花的命运引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又借花寓指生活中的诗意和点缀。

B.文中铲花栽菜的阿姨和作者的好友珍只知追求物质享受而毫无精神生活,二者都是现实生活中极具代表性的庸碌俗人。

C.文章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善于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得出深刻的生活感悟。

D.本文语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即使是文中的议论文字也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贴近心灵的语言娓娓道来。

8.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什么时候这些梦想都被搅碎,拌进了柴米油盐里?

2)精神的追求更能让心灵的水泽花香萦绕。

9.文章结尾处画波浪线的部分一连用了6留给,请分析其艺术效果。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3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7.(3分)B毫无精神生活于文无据,庸碌俗人评价过于苛刻,原文第段表述忙碌而非庸碌,二者词义并不相同。此外作者对两个人物毫无贬低之意,只是由外人触发自省)

8.(6分,每句——3分)

 (1)比拟修辞(1分,明确修辞,写借代亦可得1分),化抽象为具体(1分,修辞效果),写出失去梦想的无奈和惋惜(1分,情感表达修辞)。

或:运用了借代的修辞,用柴米油盐来代指世俗的生活,形象生动的写出曾经的梦想被生活琐事磨灭的无奈与失落。

2)比喻修辞(1分,明确修辞),把心灵比作水泽,把精神享受比作花香(1分说出其一即可),生动写出受到精神滋润后的美好体验(或:更形象的表达出人的心灵需要精神力量去支撑与滋养)(1分,情感表达修辞)。

9.(6分)【示例】

六个留给重复使用,是反复的手法。(2分)

作者畅想了各种诗意的活动,呈现出精神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必要性(或:强调了生活中不止需要物质的富足,更需要精神的滋养,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2分)使文字富有节奏,韵律。(2分)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联合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巴蜀,令良厚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行道引术,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高帝崩,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注)雒阳:洛阳。郦食其: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爵位名,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高一等。

B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称诸侯或大夫死叫,士死为

C谥,是指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也称为谥号。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世家是叙述贵族王侯之事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打败峣山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C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啖秦军将领,从而没有动用一兵一卒,一举拿下了咸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难度: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使用次数:16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0D    11B    12C

131)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或:军营\军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或:在各个山头上)多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或:作为疑兵)。(2)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要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果士兵们)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还不如趁他们懈怠(或:松懈)的时候去袭击他们。

【解析】

10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断句:指在说话或朗读时,在语句前后以及中间所做的间歇,其作用在于使句子结构层次分明,也为了充分表达感情,朗读停顿一般是以意思为单位。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此句句意为: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方法一:是时间状语,做主语,做谓语,下邳是地点状语,结构完整,应断开;与上会意为与陛下会合,是地点状语,句意完整,应断开;此天以臣授陛下意为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句意完整,应断开;陛下做主语,做谓语,臣计"做宾语,结构完整,应断开;幸而时中意为幸而时常料中,句意完整,应断开;做主语,……足矣是固定句式,意为……就满足了,句意完整, 应断开;不敢当做主语,三万户做宾语,省略了主语",结构完整,应断开。故本句的标点为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方法二:根据名词代词”“下邳”“”“”“陛下”“臣计”“”“三万户(三万户的封地)等,虚词”“起下邳,即于下邳起,意思是在下邳起兵,作的谓语,始臣起下邳,意思是当初我在下邳起兵,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其后断开,排除B项,留县,为地名,会留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会(于)留,补上介词后还是一个状语后置,意思是在留县会合代指前面说的情况,作天以臣授陛下的主语,意思是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意思独立,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句子可以断开为: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故选D

1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夺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题干要求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项,士死为’”表述有误。正确的表述为大夫死曰,士死称不禄’”。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项,从而没有动用一兵一卒,一举拿下了咸阳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可知,沛公采用了张良的计策,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拿下咸阳。但是文中并没有提到战争的损耗人数,没费一兵一卒属于无中生有。故此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故选C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式。

1)得分点:,暂且;,营垒、军营、军垒;,介词,替、给;,准备、备办;,多;益张旗帜诸山上,省略句,诸山上前省略介词,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诸山上益张旗帜,作为。

2)得分点:,只是;,趁着;,通,懈怠(或:松懈)。此独其将欲畔耳,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成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做了汉王,在巴蜀称王,让张良厚加馈赠项伯,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于是劝告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汉王于是让张良返回去。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留侯身体多病,便施行道引之术,不食谷物,闭门不出一年多。恰逢高帝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就强让他吃饭,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何必自找苦吃到如此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强听从吕后的话而进食。

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三、未分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鼎彝:原是古代的饮食用具,后专指帝王宗庙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久埋地下变成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概括了煤炭的开发过程。这里用混沌比喻未开发的煤矿,用乌金比喻开发出来的煤炭。

B颔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煤炭的功用,将煤炭燃烧换来的温暖、春意、光明做了极其形象、富有诗意的概括。

C颈联继续阐发煤炭的作用和倾情奉献。表明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并甘愿为之奉献变成铁石

D这首诗语言质朴明畅,平平道来,而意象明晰,寄托深远,是诗人自我人格和理想的真实写照。

1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难度:
知识点:诗
使用次数:19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4C

15本诗紧紧扣住煤炭的特性落笔,描写了煤炭的开掘过程及其蕴藏的热力的本性,歌颂了它的巨大功用和崇高品格,托物言志句句写煤炭,句句寄托诗人心忧苍生、情寄社稷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甘愿献身的高尚情操。

【解析】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表明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并甘愿为之奉献变成铁石’”理解有误。诗句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的意思是钟鼎彝器之制作,全靠原力之生成。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自己如同铁石一样,具有奉献精神,但并不意味着变成 铁石故此处理解不正确。故选C

15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中关键词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等关键词句分析作答。

具体分析,爝火燃回春浩浩,藏蓄阳和意最深,正面抒怀,说这里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布泽之气。意最深,特别突出此重点的深意。春浩浩承接阳和"照破夜沉沉,对照着写,显示除旧布新的力量。铁石犹存死后心铁石句表示坚贞不变的决心,也正是于谦人格的写照。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从煤炭进一步生发,即杜甫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扩大之。末句绾结到自己出山济世,一切艰辛在所甘心历之的本意,即托物言志。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附诗歌译文和鉴赏:

译文: 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煤炭是乌金。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融融燃起之炬火,犹如浩浩之春风。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灰沉之夜空。钟鼎彝器之制作,全靠原力之生成。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只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又穿暖。不辞辛劳与艰苦,走出荒僻之山林。

赏析:《咏煤炭》是明代大臣于谦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此诗借煤炭的燃烧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首二句写煤炭所蕴藏的能量,亦即人的才智;中四句写煤炭对人类的贡献,亦即作者立身处世的宗旨;末二句写煤炭的志向,亦即作者的抱负。全诗八句,句句比喻,语语双关,运笔自如,情感深沉,意蕴浑然。

四、名句默写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4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9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5
55.55%
容易
3
33.33%
偏难
1
11.11%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现代文阅读
3
33.33%
文言文阅读
1
11.11%
未分类
1
11.11%
名句默写
1
11.11%
语言表达
2
22.22%
作文
1
11.11%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11.11%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11.11%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11.11%
人物传记类
1
11.11%
1
11.11%
其他
1
11.11%
成语(熟语)
1
11.11%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11.11%
材料作文
1
11.11%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yu ling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