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20黑龙江高二下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期中考试62953
2020黑龙江高二下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期中考试62953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20-11-16
题号
评分
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的,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遂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须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注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中国心》,《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视观赏价值。

C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不同,实为文化选择的差异,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难度: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文学 当代
使用次数:10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C

2C

3A

【解析】

【分析】

1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

B 项,轻视观赏价值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并未说到轻视欣赏价值

D项,强加因果,原文是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且选项中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故选C

2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C项,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文章认为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原文说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可见不是自然环境决定的,是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决定的。

故选A

2.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远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网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国在肩居和袖口。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辨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辨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辨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钱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盛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诱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舞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围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制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旋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关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2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成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制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4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剌绣使用的丝线。

B苗绣这本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刻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缓在房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难度: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文学 当代
使用次数:18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B

5B

【解析】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项,篡改文意,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理解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可知,是同流而异源,所以是不同的祖先。

C项,张冠李戴,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理解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可知,龙、大象、狮子等是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而不是日常服饰的图案

D项,曲解文意,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理解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可知,不可能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项,曲解文意,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理解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可知,苗绣并没有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只是不谋而合

故选B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

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

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

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二、选择题 (共5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南方(  丞相hōng  孰谓妆去吾( 取其

B不临其穴(biǎn 兔起落(轮者也(zhuó)赦龙(tuò

C者虽戚属(gòu其前(yǒu 或随其chōu)主扑者(

D报裘()以苎报chī)口舌挢(恶吏(xiè

难度:
知识点:字音
使用次数:17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

A项,兄殁南方中的应读孰谓妆遽去吾应读

故选A

2.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秦(         xiǎng

Bchóu  jīn      恶不悛(

Cchéng  筼筜yún dāng  蝮(tiáo  计(jiàn

D  者(yàn  guǐ  素(jiān

难度:
知识点:字音
使用次数:13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项,应读作

C项,应读作shèng

D项,应读作

故选B

3.

下列对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庙(祭告)乃凯旋而之(收藏))

B月落庭空影长(如此的 这样的))而子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从前)

C胜负之,存亡之理(次数)六国丧,率赂秦耶?(相互)

D吾言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 苏子矣 (辩:能说会道)

难度: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0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项,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意思是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命运。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意思是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互:交互、相继。

故选C

本卷还有53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58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41
70.68%
偏难
7
12.06%
基础
3
5.17%
容易
7
12.06%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现代文阅读
2
3.44%
选择题
52
89.65%
文言文阅读
1
1.72%
诗歌鉴赏
1
1.72%
名句默写
1
1.72%
语言表达
1
1.72%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中国现当代文学 当代
2
3.44%
字音
2
3.44%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12
20.68%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现代
1
1.72%
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单元测试
3
5.17%
文学常识综合
1
1.72%
1
1.72%
成语(熟语)
17
29.31%
词语
1
1.72%
病句辨析
10
17.24%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5
8.62%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1
1.72%
中国古代文学 南宋
1
1.72%
其他
1
1.72%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龚彬琪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