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90
更新时间:2021-1-1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铁桥那边的林子

薛涛

发现那片林子是在初冬的一个晌午。阳光驱散了凉雾,我站在屋顶,看到更远处的景物,西北方向,越过那座铁桥,在洼地的边缘,有一片色泽灰黛的景物衬在淡蓝的天幕下,这片景物是我从前忽略的。我举起自制的望远镜,它刷地来到面前,很听话。原来那是一片林子。

它静静地站在天边不知有多少年了,我竟然一次一次忽略了它。

关于它,会有多少可以想像的东西啊!歌唱的小鸟,从这枝跳到那枝;嚼着干草的花斑鹿,头上顶着一棵不长叶子的小树;棉被一样厚的落叶,躺在那上面该是怎样的美妙呢…… 想像着那样一片林子里该有的一切——真是一片没完没了的林子。我决定第二天就出发,带上两个弟弟。

第二天,一切都被一场突来的大雪掩埋了,房屋、谷草垛、所有的道路,还有旅行的念头。弟弟们看着我说该出发了。我瞥了瞥窗外的大雪,取消了昨天的计划。

几天后,弟弟们又提醒我:该出发了,路上的雪已经踩实了。

我裹紧棉衣说,天太冷了,过几天再去吧。是的,那个时候我们的棉衣单薄,我经常感到冷。……

春天一来,睡在我心底的念头逐一解冻了。我要去看看那片林子啦。我带上弟弟们出发了。铁桥,丘陵,洼地,这些地方我们都来过了。我们把它们丢在了身后。蹲在一片尘地休息时我才感到有点疲惫:这一次我们走得确实很远,它的遥远超出我的想像。有一段时间,那片林子逃出了我的视线,我只能抱定它的大致方向摸索前行。后来我知道,爬上那片洼地就可以到达了。

剩下的路我和弟弟们是一口气跑完的。

结果却是我从未想到的,失望、懊悔和沮丧的情绪折磨了我很多天。

林子不见了。看来是集体搬迁,一棵树也没有留下。我的面前只是一片齐刷刷的树桩,个个是新鲜雪白的茬儿……我真怀疑去年冬天在屋顶望远镜里看到的一切本来就是一个梦幻,我被一个不真切的、虚妄的,却又无比美丽的幻景欺骗了。可是弟弟们一再说,原本它们一直都站在那里的,是不容怀疑的。

我以为我可以抓到它的,连同小鸟和花斑鹿,谁想到一个冬天的时间它都不肯给我。说不定它也曾经等候过那个对它有点心仪的小男孩,该怪他怕冷只想着猫在屋子里,失去了见到它的时机。

他那时还不懂,一整个冬天,这个世界会发生无数个变故的,一旦与某些美丽的东西擦肩而过,就永远再不会有任何机会。 (有删节)

1.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练的语言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无意间发现小树林。

2                

3)因大雪取消了计划。

4                

5)前往却又永远错过。

2.第(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真是一片没完没了的林子”?

3.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你从下面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1)嚼着干草的花斑鹿,头上顶着一棵不长叶子的小树。

2)一个孩子的想法就是这样闪烁不定。

3)林子不见了。看来是集体搬迁,一棵树也没有留下。

4.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一句话的感悟。(不超过80字)

一旦与某些美丽的东西擦肩而过,就永远再不会有任何机会。

查看答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2)决定去探访小树林;(4)淡忘而又无端想起

2.因为小树林带给了作者无穷无尽的美好的想像,让作者体会到了无穷的神秘和快乐。

3.(1)这句话是“我”想像中的美好情景,将花斑鹿头上的角比喻为不长叶子的小树,美丽而有趣,富有想像力。

2)“闪烁不定”一词,很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孩子内心想法丰富、美好而又富于变化的特点。

3)将林子突然消失比作是“集体搬迁”,生动幽默中也透出了“我”内心淡淡的伤感、无奈和失落。

4.要求:经历具体,契合文意,言之成理。

=
考点梳理:
根据可圈可点权威老师分析,试题“ ”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资料梳理”如下:
◎ 现代文阅读的定义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
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⑥描写方法:
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
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⑦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⑧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 现代文阅读的知识扩展
如何学好现代文?  
  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⑥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⑦表达方式: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⑧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 现代文阅读的知识点拨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二、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3、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4、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5、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7、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8、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9、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 现代文阅读的知识拓展

解题方法: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
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3.检索范围准确

摘取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
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
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
(2).拟人搜索
(3).反衬
(4).对比
(5).反复
(6).排比
(7).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 现代文阅读的考试要求
暂无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类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难度:
使用次数:185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4题。

扳着指头数到十

那一年,刚过完年,爹就让娘收拾东西,说是要回单位上班。

其实也没啥好收拾的。几件洗净的旧衣裤,再就是过年时娘熬更守夜给爹做的新布鞋。

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薯糖用刀背敲了一块,用纸包了,塞进包里。

爹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爹说那地方狐狸白天都敢偷鸡呢!

我和娘把爹送到道场边。爹像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病,抽空去看一下。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

我问:“爹,你几时回来?”爹笑笑说:“个把月吧。”

爹一走,我便问娘,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娘说,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

那时,我还没念书,扳着指头刚好能数到十。

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去看瓦匠。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回来时,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娘还是看见了,娘说,快给瓦匠送去,那泥是做瓦用的。

我说:“我也是有用处的。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三个十了,爹不就回来了!”

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当天晚上,我便用泥捏了一只小狗。丑丑的小狗,我把它放在了屋檐下的鸡圈顶上。

开始时,我每天捏一只。过了几天,我便有些急了。我知道爹每次回家,总会带些好吃的给我。娘也会做好吃的给爹吃。于是,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

过了段时间,我问娘:“爹怎么还不回来呢?我的小狗都够三个十了。”

娘说:“哪能呢?我们家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

日子过得很慢。我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盼回了爹。

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我便从鸡圈顶上搬来那些小狗,十只一堆,放了五堆零三只。我说:“爹,你这次走的时间真长,我捏的小狗都五个十零三只呢!”

“你肯定多捏了,”爹边说边去掏他带回的包,“我是每天攒半个馒头。看看,正好三个十零四个半边,三十四天!”

娘在灶间听了我和爹的对话,也插话说:“石柱,你是不是动了娘收的鸡蛋?我就觉着不对劲,数来数去怎么就差一个呢?”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偷拿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烧着吃了。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娘替爹收拾东西,虽然简单得没有啥好收拾的,但在那简单的收拾中同样体现出娘对爹的关爱和牵挂。

B.“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娘用儿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说出,就是希望儿子能够明白事理分担思念之苦。

C.在文中,“我”的三次“偷偷”的作为,透露出年幼时“我”的幼稚与率真,也显示出其时的“我”的顽劣的一面。

D.文章标题“扳着指头数到十”,借富于形象感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了儿童时期的“我”对远行的亲人的热切思念。

E.文章用术实纯真的文字,勾勒了“我”一家人朴实纯直的内心世界,再现了一种洋溢着和美、宁静与温馨的家庭生活。

12.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我”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其间还插入了一段与瓦匠相关的叙述。从情节安排和主题表现角度,简要说明这段叙述的作用。

答:

13.文章中前后两次写娘“笑了”:一次是娘听完我不想送还泥的理由时,“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另一次是我和爹对话时娘插进来问了我一句话后,“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联系上下文,简要解释这两次“笑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答:

14.捏泥狗、收鸡蛋、攒馒头,家庭各成员这些特定的做法有何相通之处?作者又是如何突出其中每一种做法的个性色彩的?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阐释。

答: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34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007年全国Ⅰ)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6.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17.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70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地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抹一抹。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背,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左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作品,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他似有所悟,重新拿起床上的竹刀,挑一点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于此,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来。

②孙子冯大刚正好赶集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热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额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你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你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么快!"

"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我刚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⑥冯大刚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摆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爷爷,下回赶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带去吧!"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刚忙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到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武松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

 ⑨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木滞的眼睛盯着孙子冯大刚,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向下压去。

7.纵观全文,作者极力描写"武松打虎"的用意是

A.用来表现冯兰瑞精湛的捏泥技艺。

B.含蓄地点明冯大刚"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的原因。

C.用来反衬冯兰瑞对不正之风的痛恨。

D.为冯大刚赶集回来的言行作必要的铺垫。

8.这段的最后一句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人物,请选出正确的项来(多项选择)

 A.肖像描写 B.语言描写 C.行动描写 D.心理描写 E.环境描写

9.祖孙对话的主要作用是

A.借孙子的话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冯兰瑞的捏泥技艺确实非同凡响。

B.巧妙交代冯兰瑞的手艺已被窒息二十多年,如今才获得新生。

C.突出"芮庄泥人冯"的盛名以及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D.进一步为冯兰瑞压坏"武松打虎"埋下伏笔。

10.“‘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的修辞方法是

 A.反问  借代 B.反问   拟人  借代

 C.反问  借喻 D.反问  拟人   借喻

11.选择"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这句话照应的前面的话

A.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

B.冯兰瑞开怀地笑起来。

C.怎么个快法呢。

D.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12.对结尾处""字的妙处分析正确的项是(多项选择)

A.""字跟"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B."""狠狠"配合,传神地表现出冯兰瑞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把冯大刚的梦打破了,这象征着不正之风在刚直不阿的性格面前是只有消灭。

D.""与开头描写"武松打虎"相映成趣,艺术地塑造了冯兰瑞的高大形象,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E.""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匠心,既在意料之外,又有情理之中,而且"卒章显其志",确实简洁有力。

13.这篇小说的线索是"                "

14.用一个单句概括冯兰瑞这个人物形象。(不超过30个字 )

:冯兰瑞是一个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的、泥活手艺精湛的老人。

15.小说的标题,最恰当的是

A."武松打虎"  B.泥活   C芮庄泥人冯     D.祖孙二人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87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荷花淀

(甲)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乙)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为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

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撅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7.根据甲段人物的对话概括人物性格特征(除水生嫂以外)。

8.“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这句话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9.乙段中写她们受到什么刺激?为什么兴奋?

10.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段语言描写刻画了四个青年妇女的不同性格,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B.从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青年妇女性格中豪迈、乐观的一面,是后来配合子弟兵作战的基础。

C.从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青年妇女成立队伍的动机是不愿被丈夫看作落后。

D.两段文字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糅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35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百合花

茹志鹃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1.这是一篇有关战争的文章,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2.文中小通讯员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死的?

13.试分析文中“新媳妇”这一人物形象。

14.对所选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这句话是作者对“新媳妇”的指责,并流露出对她的讨厌之情。

B.“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此时她发现伤员竟是那个小通讯员,非常惊讶;“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她被小通讯员勇敢的举动所感动,并为他的伤情而痛心。

C.作者写“新媳妇”这样一个鲜明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D.文中的“百合花被”是全文的线索,“百合花”又象征了纯洁的感情。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foejrltis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