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10
更新时间:2021-1-1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弊。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未至马邑百余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因肉袒                                    谢:道歉。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              倍:违背。

C未至马邑百余里,掠卤                        行:将要。

D单于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                  怪:责怪。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安国为人多大略”“忠厚特点的一组句子是(   

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阴使聂翁壹为间                            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

2)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3)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查看答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答案:D.解析:D项“怪”,觉得奇怪。

2.答案:D.解析:②句与“为人多大略”无关,⑤句“阴使聂翁壹为间”并非出自韩安国的谋划。

3.答案:B.解析:B项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强调和亲之弊,和韩安国的意见并不统一。

4.(1)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

  2)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

  3)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解析:要字字句句落实,注意句式特点和语句的通畅。

参考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侍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担任将军,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的名声从此显扬。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韩安国说: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皇上说:匈奴刚与汉和亲,亲近信任边地之民,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们。于是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对单于说: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吏,将马邑城献给您投降,财物可全部得到。单于很看重并信任他,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答应了聂翁壹。聂翁壹就回来了,斩了死囚的头,把他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上,假充是马邑城官吏的头,以取信于单于派来的使者。说道: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于是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正在这个时候,汉王朝埋伏了三十多万军队,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奔驰出击。当时单于军队距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将要抢夺劫掠,可是只看见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却见不到一个人。单于觉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虏了武州的尉史,想向尉史探问情况。尉史说:汉军有几十万人埋伏在马邑城下。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差点儿被汉所欺骗!”就带领部队回去了。

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出于忠厚之心。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韩安国在元朔二年去世。

=
考点梳理:
根据可圈可点权威老师分析,试题“ ”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实词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资料梳理”如下:
◎ 文言实词的定义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 文言实词的知识扩展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 文言实词的特性

 

◎ 文言实词的知识点拨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大纲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
“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

二、常见题型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
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
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

三、注意几种情况: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
“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
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 文言实词的知识拓展

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解为“到”、“去”。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
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 文言实词的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实词词义在文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办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 文言实词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掌握/应用
课时要求:2
考试频率:必考
分值比重:4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类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难度:
使用次数:146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如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caitou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