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言文阅读
>
散文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62
更新时间:2011-11-24
纠错
1.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回溪,幽泉怪石,无不到。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更相枕以。意有所亦同趣。而起,起而。以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湘江,染溪,斫榛莽,焚茅筏,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蹙累,莫得遁萦青缭白,外,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引觞满酌,然就醉,不知日之入。然暮色,自而至,至无所不欲。心凝形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之文以志。是,元和四年也。

(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                     趣:同“趋”,往,赴。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箕踞:席地而坐

C.萦青缭白,外与天                     际:边界,边际。

D.心凝形,与万化冥合                  释:解除束缚。

7.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觉起,起而归

A.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C.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其隙也,则施施行,漫漫而游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始得”为线索,将作者情绪与自然景象相融合,使文章形神具备。

B.西山之游使作者获得精神慰藉,懂得游“未始游”之地是真正的游历。

C.选用精当词语将西山所见的幽泉怪石、浩然气韵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

D.作者先写游众山时的感受,意在衬托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

查看答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散文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6.C(“际”——交会)

7B(例句中的“而”表示顺承关系,A句中的“而”表示递进关系,C项表示转折关系,D项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

8C

=
类题推荐:
散文类
难度:
使用次数:138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散文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46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小题。(15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3.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14.文段中描写的月光是“淡淡的”,“不能朗照”,但作者却说“这恰是到了好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5.文段最后,作者说“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5分)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散文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王浩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