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90
更新时间:2011-11-27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知其               修:长

    B此小大之               :“辨”,区别

    C云气,负青天             绝:断绝

    D.彼且恶乎               待:凭借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不及大知                 ③而彼且适也

②蟪蛄不春秋                 以知其然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适南冥也              B(大椿)以八千岁为春

    C(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        D(列子、宋荣子)犹有所待者也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说明“小大之辩”时,庄子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B穷发之北,指极荒远的不生草木的北方

    C.作者认为宋荣子还是“有所待”,而列子达到了真正逍遥的境界。

    D.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桎梏,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

8.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查看答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4绝:直上穿过

5①通“智”,②知道;③哪里,④什么。

=
考点梳理:
根据可圈可点权威老师分析,试题“ ”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实词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资料梳理”如下:
◎ 文言实词的定义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 文言实词的知识扩展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 文言实词的特性

 

◎ 文言实词的知识点拨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大纲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
“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

二、常见题型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
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
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

三、注意几种情况: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
“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
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 文言实词的知识拓展

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解为“到”、“去”。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
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 文言实词的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实词词义在文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办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 文言实词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掌握/应用
课时要求:2
考试频率:必考
分值比重:4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类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难度:
使用次数:146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如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吴振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