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言文阅读
>
散文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37
更新时间:2011-12-31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先妣事略

    :张惠言

    先妣姓姜氏,考讳本维,武进县学增维广生。其先世居镇江丹阳之滕村,迁武进者四世矣。先妣年十九,归我府君。十年,凡生两男两女,殇其二,惟姊观书及惠言在;而府君卒,卒后四月,遗腹生诩。是时先妣年二十九,姊八岁,惠言四岁矣。

  府君少孤.兄弟三人,资教授以养先祖母。先祖母卒,各异财,世父别赁屋居城中。府君既卒,家无一夕储。世父曰:悟弟不幸以殁,两儿未成立,是我责也。然世父亦贫,省啬口食,常以岁时减分钱米,而先妣与姊作女工以给焉。惠言年九岁,世父命就城中与兄学,逾月时乃一省归。一日暮归,无以为夕飨,各不食而寝。迟明,惠言饿不能起,先妣曰:儿不惯饿惫耶?吾与而姊而弟时时如此也。惠言泣,先妣亦泣。时有从姊乞一钱,买糕啖惠言。比日昳,乃贳贷得米,为粥而食。惠言依世父居,读书四年,反,先妣命授翊书。先妣与姊课针黹,常数线为节,每晨起,尽三十线,然后作炊。夜则燃一灯,先妣与姊相对坐,惠言兄弟持书倚其侧,针声与读声相和也。漏四下,惠言姊弟各寝,先妣乃就寝。

  先妣逮事白太孺人五年,尝得白太孺人欢,于先后委宛备至,于人无所忤。又善教诲人,与之居者,皆悦而化。姊适同邑董氏,其姑钱太君,与先妣尤相得,虚其室假先妣居,先妣由是徙居城中。每岁时过故居,里中诸母争要请,致殷勤,惟恐速去。及先妣卒,内外长幼无不失声,及姻亲之臧获皆为流涕。
  呜呼!先妣自府君卒,三十年更困苦惨酷,其可言者止此,什伯于此者,不可得而言也。尝忆惠言五岁时,先批日夜哭泣,数十日,忽蒙被昼卧,惠言戏床下,以为母倦哭而寝也。须臾族母至,乃知引带自经,幸而得苏。而先妣疾,惠言在京师,闻状驰归,已不及五十一日。呜呼!天降罚于惠言,独使之无父无母耶?而于先妣何其酷也!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五百六十篇》)

  注:①映(die):午后日偏斜。②课:规定时间和数额工作。  (zhY):做针线,刺绣。③先后:兄弟之妻互相的称谓,犹“妯娌”。④臧获:奴仆。⑤伯:十倍百倍。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生两男两女    凡:大概    B教授以养先祖母    资:凭借

    C.堕中诸母争要请,殷勤  致:表达    D.每岁时故居    过:拜访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A府君卒    拔剑撞破之

    D.常岁时减分钱米    勇气闻于诸侯

    C.逾月时一省归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D.而于先妣何其酷    其闻道亦先乎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张惠言很早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抚养他们姐弟三人,艰难度日,生活极端困苦,但是母亲还坚持让惠言读书。

    D.母亲在张惠言读书时给以很大的帮助,她是一个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人,总是以勤劳的姿态坚韧地生活着。

    C.张惠言眼中的母亲是极其勤劳的,母亲和姐姐在规定的时间和数额做针线活,常常做到很晚才会休息,从不间断。

    D.文中的母亲在贫困线上挣扎,含辛茹苦地抚育儿子,教子有道,处家有方,与人为善,是一位勤劳贤惠的普通女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世父曰:“吾弟不幸以殁,两儿未成立,是我责也。”(5)

    译文:                                                  

    (2)与先妣尤相得,虚其室假先妣居,先妣由是徙居城中。(5)

    译文:                                             

 

查看答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散文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4A(凡:总共)

5C(A转折关系/承接关系;B介词,在/介词,凭借:C均为副词,才:D句末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6B(“她是一个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人,总是以勤劳的姿态坚韧地生活着”这个说法不正确。在最后一段,母亲也曾经在极端痛苦时选择了自杀。)

7(1)大伯说:  “我弟弟不幸去世,两个孩子还没有成家立业,这是我的责任啊。”  (“成立”“是”每点1分,  “是我责也”判断句式2分,总体理顺1)

(2)与母亲相处得特别好,就空出一间房子来借给母亲住,母亲从此迁到城里居住。(“相得”“虚”“假”“由是”各1分,总体理顺1)    ·

亡母姓姜,十九岁时,嫁给我父亲。十年内,共生了两男两女,但夭折了两个,只有姐姐观书和我存活下来。然而父亲去世了,去世四个月后,母亲生下遗腹子翊。那时母亲二十九岁,姐姐八岁,我只有四岁啊。

    父亲从小就成了孤儿。  (父亲)兄弟三人,凭靠教书供养祖母。祖母去世后,兄弟各分家,大伯另外租了房屋在城里居住。父亲去世后,家里没有一晚的粮食储备。大伯说:  “我弟弟不幸去世,两个孩子还 没有成家立业,这是我的责任啊。”然而大伯也贫穷,省吃俭用,常在年节时分点钱粮周济我家,我母亲和姐姐做些针线活以供家用。我九岁时,大伯让我到城里和堂兄一起读书,过一个月才回家探望一次。一天傍晚回家,却没有晚饭吃,于是全家都没吃晚饭就睡了。第二天凌晨,我饿得起不了床,母亲说:  “我

  儿不习惯挨俄啊?我与你姐你弟经常这样挨饿呢。”我哭了,母亲也哭了。当时有一个堂姐给了一文钱,买了块糕点给我吃。等午后日偏西,才赊欠了点米来,煮点粥吃。我寄居在大伯家,读书四年。回家后,母亲让我教弟弟翊读书。母亲和姐姐规定时间和数额做针线活,常以线数为限,每天早上起来,做完三十根线,然后才做早饭。晚上就点一盏灯,母亲和姐姐相对而坐,我和弟弟端着书靠在她们身边,针线的声音和读书声互相应和。钟漏响过四下,我和姐弟各自就寝,母亲才去睡。母亲侍奉祖母白太夫人五年,尝颇得白太夫人的欢心,和妯娌们的关系处理得细致周到,对待别人也没有什么抵触冒犯的。她又善于教育开导别人,和她相处的人,都心情愉快并受她的感化。姐姐嫁给同乡的一个姓董的人家,姐夫的姑姑钱老夫人,与母亲相处得特别好,就空出一间房子来借给母亲住,母亲从此迁到城里居住。每当过年过节时拜访老家,村里的大婶大娘都争着邀请母亲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唯恐母亲马上回城里去。等到母亲去世,家族里里外外无不失声痛哭,亲戚及其仆佣都为她痛哭流涕。

    唉,母亲自从家父去世,三十年来更加困苦凄惨,可以说出来的,就只能是这些,那些十倍百倍于此的,就没有办法用语言说出来了。还记得我五岁时,母亲日夜哭泣,过了几十天,忽然母亲大白天蒙看被子睡觉,我在床前嬉戏,以为母亲哭得累了才睡的。不久族母来了,才知道母亲是拿着带子上吊,幸而苏醒过来。而母亲生病在床,我在京城,听到情状急忙跑回来,还不到五十一日。唉,老天爷要惩罚我,唯独让我无父无母吗?而这对于母亲又是多么残酷啊。

=
类题推荐:
散文类
难度:
使用次数:138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散文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46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小题。(15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3.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14.文段中描写的月光是“淡淡的”,“不能朗照”,但作者却说“这恰是到了好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5.文段最后,作者说“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5分)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散文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邓兰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