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言文阅读
>
人物传记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66
更新时间:2015-04-29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的小题。

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彦谦早孤,不识父。长兄彦询,以彦谦天性颖悟,亲教读书。年七岁,诵数万言,□宗党所异。十五,出继叔父子贞,事所继母,有逾本生。后丁所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乐陵太守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年十八,适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时禁网疏阔①,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   

开皇七年,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以秩满,迁长葛令。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马。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重彦谦为人,深加友敬。炀帝嗣位,道衡转牧番州,路经彦谦所,留连数日,屑涕□别。黄门侍郎张衡,亦与彦谦相善。于时帝营东都,穷极侈丽,天下失望。又汉王构逆,罹罪者多,彦谦见衡当途而不能匡救,以书谕之。衡得书叹息,而不敢奏闻。

彦谦知王纲不振,遂去官隐居不仕,将结构蒙山之下,□求其志。司隶别驾刘灹,陵上侮下,讦以为直,刺史惮之,皆为之拜。唯彦谦执志不挠,抗礼长揖,有识嘉之。灹亦不敢为恨。其后隋政渐乱,莫不变节。彦谦直道守常,介然孤立,颇为执政者之所嫉,出为泾阳令。未几,终于官,时年六十九。

家有旧业,资产素殷,又前后居官,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车服器用,务存素俭。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虽致屡空,怡然自得。尝从容独笑,顾谓其子玄龄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所有文笔,恢廓闲雅,有古人之深致。又善草隶,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

(选自《隋书·房彦谦传》,有删节)

【注】①禁网疏阔:指官场纪律松弛。

1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   擢:提拔      B.又汉王构逆,罪者多  罹:死难

C.家有旧业,资产殷         素:向来      D.谓其子玄龄曰   顾:回头

1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诵数万言,□宗党所异

②留连数日,屑涕□别

③将结构蒙山之下,□求其志

A.①而   ②以   ③因               B.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为   ②乃   ③而               D.①因    ②而   ③乃

1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B.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C.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D.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房彦谦年幼丧父,不知道父亲是谁。他的长兄房彦询,认为房彦谦天性聪颖有悟性,亲自教他读书。

B.房彦谦与黄门侍郎张衡也很友好,当他看到张衡当权却不能对朝政匡正挽救时,就写信劝告他,但张衡却不敢上奏皇帝。

C.司隶别驾刘灹,欺上压下,揭发那些自认为正直的人,刺史畏惧他,都对他下拜。

D.房彦谦担任官职期间,所得俸禄,都用来周济亲朋好友,日常生活保持勤俭朴素的作风,虽常常招致贫乏,但他始终怡然自得。

1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出继叔父子贞,事所继母,有逾本生。(3分)

②又善草隶,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4分)

(2)在文中找出两个表现房彦谦“直道守常”的例子。(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查看答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5.B

16.B

17.B

18.C

19.(1)①过继给叔父房子贞,侍奉继母,超过亲生母亲。(采分点:事,侍奉;逾,超过。

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还擅长草书隶书,(有)得到他书信的人,都像对待宝贝一样地玩赏它。(采分点:有……者,定语后置;尺牍,书信;宝,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宝贝一样。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①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等到房彦谦任职,清正廉洁遵纪守法)

②彦谦见衡当途而不能匡救,以书谕之(房彦谦看到张衡当权却不能匡正挽救,就写了一封信劝告他)

③唯彦谦执志不挠,抗礼长揖(只有房彦谦坚守志向不屈服,用平等礼节作长揖)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做题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语境来确定实词义项。B项“罹”:遭遇或遭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在每个选项中仅提供三个虚词来选择填空,因此读懂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①“为……所”表被动结构,排除AD②中讲(薛道衡)逗留了几天后,挥泪作别。“而”字是连词,表修饰,说明“别”的情状;③说彦谦 准备在蒙山下建房居住,来求得自己的心愿,“以”字是连词,表目的。符合语境。排除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要点包括找特殊虚词位置,辨别特殊句式,结合修辞,并适当利用语感来划分句读。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原文“讦以为直”,“以为”即“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之意,翻译为“把揭发别人的隐私作为正当的做法”)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9.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句读懂大意,抓住古汉语特殊句式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等。概括时则要寻找答题区域,对事件进行梳理,再根据题目要求回答。(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D。答对其中1点得2分,答对其中2点得3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房彦谦,字孝冲,本来是清河人。房彦谦年幼丧父,不知道父亲是谁。他的长兄房彦询,认为房彦谦天性聪颖有悟性,亲自教他读书。七岁时,已经诵读数万字的文章,亲戚朋友认为他很奇特。十五岁时,过继给叔父房子贞,侍奉继母,超过亲生母亲。后来为继母守丧,他不进饮食有五天。侍奉伯父乐陵太守房豹,竭心尽力,每当有时令珍果,自己从不先吃。遇到亲戚的丧期,必定以粗米、草菜为食,尽到礼节,宗族中的人都以他为榜样。后来从师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于是广泛涉猎五经。懂作文章,擅长草书和隶书,能言善辩,风采气概超出常人。十八岁时,恰好广宁王孝珩做齐州刺史,征召房彦谦任主簿。当时官场纪律松弛,州郡的官员尤其放纵松懈。等到房彦谦任职,清正廉洁遵纪守法,州郡官员规规矩矩,没有谁不敬畏他。

开皇七年,提拔任命他做承奉郎,不久升迁为监察御史。因为任职期满,改任长葛县令。仁寿年间,皇上叫持节使者巡察各州县,考察州县长官胜任与否,考察结果认为房彦谦是全国最好的,越级提拔为鄀州司马。内史侍郎薛道衡,是一代文豪,地位显赫名望清高,跟他交结的人,都是全国有名之人。他很看重房彦谦的为人,并且对他很友好且怀敬意。炀帝继位,薛道衡改任番州刺史,赴任途中经过房彦谦的官署所在地,逗留了几天后,挥泪作别。黄门侍郎张衡,也与房彦谦很友好。当时皇帝营建东都,极尽奢侈华丽,天下百姓感到非常失望。又加上汉王叛乱,遭遇不幸的人很多,房彦谦看到张衡当权却不能匡正挽救,就写了一封信劝告他。张衡收到信后感慨叹息,但是不敢上奏让皇上知道。

房彦谦知道朝廷法纪不能整治,于是辞官隐居,准备在蒙山下建房居住,来求得自己的心愿。司隶别驾刘灹,欺上压下,把揭发别人的隐私作为正当的做法,刺史畏惧他,都对他下拜。只有房彦谦坚守志向不屈服,用平等礼节作长揖,有识之士称赞他(的做法)。刘灹也不敢对他怀恨。后来隋朝政事渐渐混乱,朝纲败坏,官员没有不改变节操的。房彦谦坚持正道,遵守常法,坚定不移,洁身自立,深被当权的人所忌恨。外放为泾阳县令。不久,死于任上,当时年龄六十九岁。

房彦谦家中留有祖传产业,资产向来殷富,再加上前前后后担任官职,所得俸禄,都用来周济亲朋好友,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日常开销,务必保持朴素勤俭作风。房彦谦自小到大,一言一行,从没有涉及到私利,虽然常常招致贫乏,但也怡然自得。曾经在悠闲当中独自微笑,回头对他的儿子房玄龄说:“人家都因官俸而富,只有我因做官而贫穷。留给子孙后代的财产,就只有‘清白’二字了。”他所写的文章,气度博大,闲静文雅,很有古人的情致。还擅长草书隶书,有得到他书信的人,都像对待宝贝一样地玩赏。

=
类题推荐:
人物传记类
难度:
使用次数:105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1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6.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之         省:探望。    

B.不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具以白质    信:使者。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久立与其客语。

B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他信,具以白质。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平生。  烧尽北船,延岸上营落。

8.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9.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63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戚景通传

 戚将军景通,字世显,定远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因功以军政掌印。部使者举孝廉,升江南运粮把总。至则祛积弊,却羡余①,比输太仓。故有鬻筹之弊②,客以告。作色曰:“景通自结发事君,壹勿欺。吾宁受簿责③,毋宁自欺。”已输仓,不中计,对簿度支④,当降级。所部张千户者怀赢金三百馈之。景通笑曰:“吾且不欺受罪,顾纳赢金为欺耶?”事白复官。戚勋以总督备倭至,欲引将军为同姓。景通谢曰:“先世故姓倪,载在勋府,即自附,玺书之谓何?”卒却之。拜总督备倭,升山东都司佥书,升大宁都司掌印。河间治河,久未底绩。属为植,不逾月而告成。大宁缺佥书一人,部署匈奴内附者,景通言“安荣可”。荣奉百金为寿,目摄之曰:“吾荐贤,故荐君。以此相加,则吾荐非也。”荣惭而退。……斑白始有子,曰继光。继光綦履过庭,将军大诟曰:“童子何如!綦履⑤必锦衣,锦衣必肉食。尔父清白,必不尔餍。尔他日将饕卒伍以自封!”即知为外氏所遗,卒裂綦废勿著。居第垂二百年,始改作。命绮疏四户⑥,列两楹间。工请益绮疏十二。景通日:“使吾无得罪于先世,犹聚族于斯,四户足矣。不然,此且不保。”季年画策备胡,累数百牍。

 注:①羡余:古代官吏以无名杂税巧取豪夺,而以赋税盈余名义进贡皇室的部分财物,称“羡余”。②鬻筹:指虚报纳入官仓的粮食数量牟取私利。③簿责:根据文书所列罪状责问审理。④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⑤綦履:绣花鞋。綦,鞋上花纹。⑥绮疏:雕饰花纹的窗户。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则祛积弊              祛:除去

B.事白复官                白:(查)清楚

C.使吾无得罪于先世        使:如果

D.季年画策备胡            策:(举起)马鞭

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却”字相同,两个“始”字不同。

B.两个“却”字相同,两个“始”字也相同。

C.两个“却”字不同,两个“始”字也不同。

D.两个“却”字不同,两个“始”字相同。

9.分别比较下列名句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有鬻筹之弊,客以告。②戚勋以总督备倭至。③以此相加,则吾荐非也。④尔他日将饕卒伍以自封。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句不同。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戚景通正直清廉的一组是

 ①至则祛积弊,却羡余。②吾宁受簿责,毋宁自欺。③先世故姓倪,载在勋府……卒却之。④属为植,不逾月而告成。⑤景通言“安荣可”。⑥命绮疏四户,列两楹间。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③                  D.③④⑤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戚景通升江南运粮把总,按实际情况征收粮食输入太仓。因过去有虚报粮食数量的作弊行为,而戚景通坚决不这样做,致使输入官仓的粮食不符合账簿数目,因此受到度支官的审问,判罪降级。

B.戚景通升大宁都司掌印,在河间治河之事上扭转了长久未取得成效的局面。举荐安荣为佥书,后安荣献给景通百金祝寿,景通严厉地批评了他的这种做法,使得安荣惭愧而退。

C.戚景通年老得子,但能严格教子。看到继光穿绣花鞋过庭,他生气地训斥。他认为孩子现在锦衣肉食,就会败坏了父亲的清白,将来就将会贪占军队的钱财自求富足。

D.戚景通身为高官,居第垂二百年,始改作。工匠请求增加十二扇雕花窗,而景通则坚持四扇窗足够,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有合乎祖先的好传统,才能使家族不衰而长住此房。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47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填空

作者方苞,字凤九,号________,安徽桐城人,他主张文章要有“义法”,务求雅洁。所谓“义”即“________”,所谓“法”即“________”。方苞被称为________的始祖。

题型:名句默写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沈余儿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