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阅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08
更新时间:2015-08-15
纠错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后面题目。

中国的教育家缺什么

最有价值的知识,到底是什么?一位学者,谈了他的观点:“1884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写过一篇标题为《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其余的知识,如宗教的、习俗的、文学的都在其次。因为科学可以为人类解决遇到的所有难题。他忘了更重要的一点:光有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在科学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伦理观、价值观。”

我觉得,他这番话很有道理。伦理观、价值观回答事物的价值问题,科学却只回答事物是什么的问题,由此看来,伦理观、价值观,比科学要重要得多。我发现,许多研究教育的人,如斯宾塞,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深刻缺陷,他们不相信神明,不关注灵魂,不重视人性,不敬畏良知,不理解美德、审美、情感这些精神事物的价值。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存在深刻缺陷,其思维的方式,必然是机械的,其判断是非的标准,必然是肤浅的,其得出的结论,不能不离题万里。他们所拟定的教育方面文章、著作,不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帮助,反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引入歧途。

在互联网上,一位博友说:“我看见过几次魏先生讲到GDP的世界排位那种幸福。”这位魏先生,在中国,算是一位十分有名的教育家。这个时代的许多政客一样,这位姓魏的教育家,心中也是只有物质财富的价值,十分看重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把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我们社会在其它方面存在的深刻问题,是他所没有看到,或者是他所不愿正视的:如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得满目疮痍,两极分化严重、基尼系数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贪污腐败泛滥成灾,道德风气下滑、人们变得鲜廉寡耻、缺乏爱心。养尊处优的位置,使他对这个社会中下层民众生活的艰苦,缺乏感受。而长期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则使他的内心变得贫乏,使他的头脑变得鼠目寸光,不懂得人之为人的标志在于人就在于有一颗仁慈的灵魂,不懂得国家之为国家在于对公平正义的敬畏,不懂得精神星空的绚丽远比物质财富的增长更为宝贵。

教育之为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有一个使命,在于它始终张扬精神的价值,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把精神的价值置于物质的价值之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把对美德的热爱、对正义的向往置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之上。在那位姓魏的教育家那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与此完全相反的情况。这样的教育家,与其说会使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健康,会使我们社会的前景变得更加美好,不如说会使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糟糕,会使我们社会的前景变得更加渺茫。

在互联网,我看到,有人提出这样的命题:属灵的经济学。我觉得,他从属灵的角度、宗教的角度,来思考经济学,思路很好。同样,我们需要从属灵的角度、宗教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学。中国的教育家,对宗教文化了解得很少。必须补上宗教文化的这一课!

(节选自全民阅读网文化时评2015/4/3,有删改)

4.下列对“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位德高望重的学术研究员在《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科学是判断知识价值的最高标准。

B若要对“最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排位,那么:科学第一,宗教第二,习俗第三,文化最后。

C光有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伦理观、价值观必须凌驾于科学之上。

D科学虽然可以为人类解决遇到的所以难题,但少了价值观伦理的科学是残缺的。

5.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伦理观、价值观,比科学要重要得多是因为伦理观、价值观回答事物的价值问题,科学却只回答事物是什么的问题。

B.研究教育的人,他们不相信神明,不关注灵魂,不重视人性,对精神事物的价值缺乏理解与认知,思维上可能有一定机械性。

C.在互联网上有位博友十分看重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看重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缺忽视了社会风气、生态环境等问题。

D.长期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会使教育家们的内心变得贫乏,使他的头脑变得鼠目寸光,不懂得精神星空的绚丽远比物质财富的增长更为宝贵,所以,我们应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说“不”。

6.根据文章内容或结合所学,下列各项表述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3分)

A.教育的使命在于它始终张扬精神的价值,无论何时何地,都把精神的价值置于物质的价值之上,都把对美德的热爱、对正义的向往置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之上。

B.2015新课标全国一卷的“孩子举报老爸(材料作文)”有新闻原型。练了十几年议论文,被你这一矫情。昨日这个新闻原型被人肉出来,遭大批高三生恶语相向正体现了文化对知识的价值是最低的。

C.安徽芜湖高考英语听力故障暂决定10日重考说明我们的教育使社会变得更加糟糕,会使我们社会的前景变得更加渺茫。

D.中国教育家需要从属灵的角度、宗教等多角度来思考教育学,只要这样,教育机制便可水到渠成。

查看答案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4.B

5.A

6.A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层次为语言分析理解。B项,“宗教第二,习俗第三,文化最后”于文无据,文章是说“其余的知识,如宗教的、习俗的、文学的都在其次,因为科学可以为人类解决遇到的所有难题。”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B中“可能具有一定机械性”错误,文章是说“必定”;C项主语偷换,“十分看重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看重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缺忽视了社会风气、生态环境等问题。”是指教育家而不是博友;D项“我们应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说“不”。”表述错误且于文无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此题是针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需要逐项加以判断。B项所给的材料无法体现文化价值高低;C项根据倒数第一二段可知说法错误;D项说“只有这样”法过于绝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类题推荐:
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
使用次数:138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1、这一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B.举例和比喻论证  C.举例和类比论证  D.比喻论证

2、本段文字批判了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一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70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拿来与送来

林默涵

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 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1、第自然段中“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指的是

A.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种种无用的东西。

B.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等精神鸦片。

C.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

D.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的文化遭毒品。           

2、第自然段中有两个“鸦片战争”,前一个用引号,后一个没有用,这是为什么?

A.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C.前一个加引号表示强调突出;       D.前一个加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

3、用一句话归纳第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自然段“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第自然段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48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97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住,非礼也。”中国人是礼义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986821日)

11.本文中作者所提出的“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否一样?为什么?(4分)

 

12.文章第四段中说“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最后又说“贡献于全人类”,请简要分析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关系。(4分)

 

13.“‘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认为我们要强调“拿去主义”?(6分)

 

14.本文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6分)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梁老师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