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梦登,福建人。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不携家室,与同志三数人,惘惘到县。始谒巡抚,门者索金,不应,因持刺不许入。梦登则绳床坐军门,竟日不去,曰:“予以吏事见,非有私谒。俟公他出,即舆前白事,奚以门者为?”门者勉为通谒。巡抚察其状,戒之曰:“君悃愊①无华饰,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梦登前曰:“孝丰俸入,岁不过三十金,不能供幕客食。且梦登与偕来者,三数孝廉,皆读书服古,朝夕讲求,宜若可恃。”巡抚哂之。无何,卒用公式劾免,历官才三阅月也。
梦登居官,出无仪卫,门不设监奴,有质讼者,直诣厅事。梦登便为剖析,因而劝谕之,两造皆欢然以解。比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胥吏或请事,则曰:“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转用奴隶勾检者?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县庭无事,辄独行阡陌间,与父老商搉利病,或遇俊秀子弟,执手论文,娓娓竟日。
梦登之罢官也,代者至门,交印讫,长揖而去。问库廪官物,犹前官封识也。稽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察狱讼,曰:“悉劝平之。”然不自省得谴所由,以书徧抵同官。曰:“梦登为县仅三月,未尝得罪百姓,有事未尝不尽心,然竟坐免,何故?”
梦登罢官,窭②甚,不能归,百姓争食之。负贩小民,侵晓,各以所羡果蔬粟米,杂沓投门外,比门启,取给饔飱,亦不辨所从来。然闲居周一岁,未尝有大匮乏。最后,县人醵③金为治归计,并制青盖为赠,题名至万人,荣其行。尝受惠于梦登者,凡数辈,徒步负担,送梦登抵其家。
(节选自《清稗类钞·吏治类》)
注:①悃愊(kǔn bì):至诚。 ②窭(jù):,贫穷。 ③醵(jù):凑钱,集资。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宜若可恃 恃:担心 B.比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 比:等到
C.与父老商搉利病 搉:研讨 D.以书徧抵同官 徧:同“遍”,遍及
16.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B.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C.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D.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梦登为人正直,不通官场世故。巡抚看到李梦登,先是“戒之”,对他予以表扬和劝诫,然而自负的李梦登并不领情,巡抚只好“哂之”,以示无奈。
B.李梦登廉政清明,亲近百姓。为官县衙不设门吏,甚至不要衙役,百姓可直达办事厅;出门不带仪仗卫队。他认为官员被称为父母官,就应该爱民如子。
C.李梦登任期虽短,却深得民心。他被罢官以后,因为穷困有家难回,当地百姓纷纷接济他,最后又集资、制万民伞,送他回家。
D.李梦登不迎合,也不攀附上司。自认为干得不错,对于自己为什么被免职感到困惑不解,其实过于耿直,才是李梦登被免职的真实原因。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转用奴隶勾检者?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
(2)负贩小民,侵晓,各以所羡果蔬粟米,杂沓投门外,比门启,取给饔飱,亦不辨所从来。
15.A
16.C
17.A
18.(1)哪里有子女向父母陈说事情,却要衙役去拷问检查他们的?你们如果一定想要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何不放弃做衙役而去当农民呢,否则就请等我离任去职以后吧。(安:怎么,哪里。盍:为什么不。俟:等待。语句通顺2分。)
(2)小商小贩一清早就纷纷把没卖完的蔬菜、水果、粟米等放置其门外,等到他开门,拿来做饭食,也不问哪来的。(侵晓:清早。羡:剩余。饔飱:早饭和晚饭,泛指饭食。语句通顺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A项“恃”:依赖,仰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第I卷中进行考查。从近几年高考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①判别对所选的几个词语解释的正误;②对某个词语作出多种解释,要求从中选出正确的一项;③区分几个句子中相同实词的不同意义;④题干举出某处实词特殊现象(如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要求从中选出与这一现象相同的或不同的词;⑤与现代汉语比较,要求选择加点的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选项;⑥通过文言翻译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2.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3.古今异义词。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读,而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规律。(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封皮”。(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币”古代指礼物,现代指“钱”。(4)词义的强化弱化。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5)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是指武士,褒义词;现代是指坏人的帮凶,贬义词。5.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词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例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这句话的大意是:这很好,可是你先前没有做过官,对官场的事务都不熟悉,应该尽快物色精通律令文书的幕僚到幕府中来,或许可以帮助你弥补不足。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中,可以抓虚词,“者”“然”;在抓不能分开的词“幕下”“庶几”。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巡抚是个圆滑世故的官场老手,虽然表面上夸奖了李梦登,言外之意却是训诫他不要书呆子气,要懂得官场“规矩”。巡抚的“哂之”是冷笑、嘲笑,笑他迂执、不懂世故。说李梦登“自负、不领情”也不恰当,他清廉、正直、不理会官场规则。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的A项可从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上来判断。巡抚是个圆滑世故的官场老手,虽然表面上夸奖了李梦登,言外之意却是训诫他不要书呆子气,要懂得官场“规矩”。巡抚的“哂之”是冷笑、嘲笑,笑他迂执、不懂世故。说李梦登“自负、不领情”也不恰当。
18.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安:怎么,哪里。盍:为什么不。俟:等待。第二句中,侵晓:清早。羡:剩余。饔飱:早饭和晚饭,泛指饭食。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如本题中的“子女”“父母”“果蔬粟米”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梦登是福建人。乾隆庚寅年被任命为孝丰知县,他不带家眷,只和三两个志趣相投的人茫然若失的到孝丰县赴任。首先去拜访浙江巡抚,门卫索要钱财,他没有理睬,门卫于是拿着他的名帖不让他进去。李梦登于是拿张胡床往衙门前一坐,整天不走,说:“我是因为公事禀见巡抚大人,又不是私下里请托拜谒。我等巡抚大人出来时,在他的轿子前面禀告公务,要你们这些门卫干什么呢?”门卫只得勉强替他通报了。巡抚看到他这情况,告诫他说:“你至诚而又朴实,这很好,可是你先前没有做过官,对官场的事务都不熟悉,应该尽快物色精通律令文书的幕僚到幕府中来,或许可以帮助你弥补不足。”李梦登走上前去,说:“卑职每年的薪俸,不过30两银子,养不起幕客。不过与我同来的人,几个都是秀才、举人出身,都好读书信奉古人,早早晚晚地与他们商议、请教,应该还值得依靠。”巡抚冷冷一笑。没多久,终于因为他办公不合官场程式,被弹劾罢免了,任职才三个月。
李梦登做官,外出不设仪仗侍卫,衙门不设门卫,有打官司的人,可直入县衙大厅找他。李梦登便立即替当事人剖析事情的利与害,劝他们息讼止争,诉讼双方都能愉快地和解。等到出了县衙,始终见不到一个衙役。衙役有人请求分派事情,他就说:“哪里有子女向父母陈说事情,却要衙役(像对待犯人一般)去拷问检查他们的?你们如果一定想要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何不放弃做衙役而去当农民呢,如果不愿这样做的话,那就请等我离任去职以后吧。”县衙没有公务的时候,他就常常独自行走于田间地头,与父老商谈施政之利弊,倘若遇到正在读书的年轻人,则拉着手与之谈文章、谈学问,从早到晚,不知疲倦。
李梦登罢官的时候,接替的新任知县来到衙门,他把大印交接完毕,就深深的作了一揖离开了。问及县衙库房存储粮款公物,仍贴着前任知县的封条。查考诉讼案卷、文书档案,他说:“各自都有主管的人。”问及诉讼情况,他回答说:“都经过劝解平息了。”可是他自己不明白被罢官的原因,一一写信给在同一官署任职的同僚。说:“我担任知县仅三个月,未曾得罪百姓,有公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做好的,可是竟然遭到免职,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李梦登罢官后,非常穷苦,穷得连家都回不去了,百姓争相接济他。小商小贩一清早就纷纷把没卖完的蔬菜、水果、粟米等放置其门外,等到他开门,拿来做饭食,也不问哪来的。可是这样闲居了满一年,未曾出现过非常匮乏的情况。最后,孝丰县人民集资为他办理回家的事,并且制作了一把青色的伞赠给他,上面题名的人达上万人,让他荣耀地踏上归途。曾经受到过李梦登恩惠的几个人,他们挑着担子,一直把李梦登送到了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