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以下小题。
子孙万代
汪曾祺
傅玉涛是“写字”的。“写字”就是给剧场写海报,给戏班抄本子。抄“总讲”(全剧),抄“单提”(分发给演员的,只有该演员所演角色的单独的唱词)。他的字写得不错,“欧底赵面”。时不常的,有人求他写一个单条,写一个扇面。后来,海报改成了彩印的,剧本大都油印了或打字了,他就到剧场卖票。日子还算混得过去。
他有个癖好,爱收藏小文物。他有一面葡萄海马镜,一个“长乐未央”瓦当,一块藕粉地鸡血石章,一块“都灵坑”田黄,一对赵子玉的蛐蛐罐,十几把扇子。这些小文物大都是花不多的钱从打小鼓的小赵手里买的。小赵和他是街坊,收到什么东西愿意让傅玉涛过过眼。小赵佩服傅玉涛,认为他懂行。傅玉涛也确实帮小赵鉴定过一些字画瓷器,使小赵卖了一个好价钱。
一天,小赵拿了一对核桃,请傅玉涛看看,能不能卖个块儿八毛的。傅玉涛接过来一看,用手掂了掂两颗核桃,说:“哎呀,这可是好东西!两颗核桃的大小、分量、形状,完全一样,是天生的一对。这是‘子孙万代’呀!”
“什么叫‘子孙万代’?”
“这你都不懂,亏你还是个打小鼓的呢!你看,这核桃的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小葫芦。这就叫‘子孙万代’。这是真的‘子孙万代’。”
“‘子孙万代’还有真假之分?”
“真的葫芦是生成的,假‘子孙万代’动过刀,有的葫芦是刻出来的。这对核桃可够年份了。大概已经经过两代人的手。没有个几十年,揉不出这样。你看看这颜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晶莹发亮,乍一看,像是外面有一层水。这种色,是人的血气透进核桃所形成。好东西!好东西!——让给我吧!”
“傅先生喜欢,拿去玩吧。”
“得说个价。”
“咳,说什么价,我一毛钱收来的。”
“那,这么着吧,我给两块钱,算是占了你的大便宜了。”
“傅先生,您这是干什么!咱们是老街坊,我受过您的好处,一对核桃还过不着吗?”
傅玉涛掏出两块钱,塞进小赵的口袋。
傅玉涛对这一对核桃真是爱如性命,他做了两个平绒小口袋,把两颗核桃分别装在里面,随身带着。一有空,就取出来看看,轻轻地揉两下,不多揉。这对核桃正是好时候,再多揉,就揉过了,那些小葫芦就会圆了,模糊了。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到傅玉涛家来破四旧,把他的小文物装进一个麻袋,呼啸而去。
四人帮垮台。傅玉涛不再收藏文物,但是他还是爱逛地摊。逛古玩店。有时他想也许能遇到这对核桃。随即觉得这想法很可笑。十年浩劫,多少重要文物都毁了,这对核桃还能存在人间么?
一天,他经过缸瓦市一个小古玩店,进去看了看。一看,他的眼睛亮了:他的那对核桃!核桃放在一个玛瑙碟子里。他掏出放大镜,隔着橱柜的玻璃细细地看看:没错!这对核桃他看的次数太多了,核桃上有多少个小葫芦他都数得出来。他问售货员:“这对核桃是什么人卖的?”“保密。”“原先核桃有两个平绒小口袋装着的。”“有。扔了。你怎么知道?”“小口袋是我缝的。”“?”傅玉涛看了看标价:外汇券250。
这时进来了一个老外。老外看了看,问:“这是什么?”售货员:“核桃。”“玉的?”“不是玉的,就是核桃。”“那为什么卖那么贵?”售货员请傅玉涛给老外解释解释。
傅玉涛说:“这不是普通的核桃,是山核桃。”“山核桃?”“这种核桃不是吃的,是揉的。”“揉的?”傅玉涛叫售货员把玻璃柜打开。傅玉涛把两颗核桃拿在手里,熟练地揉了几圈。
“揉,有什么好处?”“舒筋活血。”“舒,筋,活,血?”“你看这核桃的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这是人的血气透进了核桃。”“血——气?”
“把核桃揉成这样,得好几十年。”“好几十年?”“两代人。”“两代人,揉一对核桃?”“Yes!”
“这对核桃,有一个名堂,叫‘子孙万代’。”“子孙万代?”“您看这一个一个小疙瘩,都是小葫芦。”傅玉涛把放大镜给老外,老外使劲地看。“是雕刻的?”“No,是天生的。”“天生的?噢,上帝!”“这样的核桃,全中国,您找不出第二对。”“我买了!”老外拿了这对子孙万代核桃,一路上嘟哝:“子,孙,万,代!子孙万代!”
傅玉涛回家,炒了一个麻豆腐,喝了二两酒,用筷子敲着碗边唱了一句西皮慢三眼:“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小说划线处两次写到“两个平绒小口袋”。第一次表达了傅玉涛对这核桃的珍爱之情。第二次则证实了这对核桃就是他曾经收藏的“子孙万代”。
B.划线处“呼啸而去”四个字,写红卫兵破四旧的情境,简练传神。看似客观描写,却将感情自然地渗透其中,这是汪曾祺小说一贯的语言特色。
C.文中的售货员深知“子孙万代”的真正价值,所以标了外汇券250的高价,导致傅玉涛很想买回心爱之物却毫无办法。
D.傅玉涛不知道他把“子孙万代”说得如此珍贵会导致外国人买走他的心爱之物,所以回家后为此后悔不已。
E.本文用平静从容的语言叙写了得到的欣喜,失去的痛苦,失而复见的惊奇,见而又失的失落,情节曲折,情感丰富,创造了“融奇崛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14.主人公傅玉涛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15.“子孙万代”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3.CD
14.①酷爱文物,见识不凡。②本真坦诚,爱收藏而不功利。③遇事想得开,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得失。(“怀才不遇但能自我解脱”也可)
15.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
①明指小说的线索山“核桃”,因其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小葫芦,被称为“子孙万代”(2分);
②题目暗含小说主题。“子孙万代”作为珍贵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本应万代流传。(2分)而此文物在文化浩劫中的经历和复出后却被洋人买去的故事,则表达了对渐行渐远,难以万代流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留恋、惋惜与无奈,突出了主题。(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C.售货员不懂得“子孙万代”的真正价值,所以态度冷淡 D.傅玉涛把核桃说得如此珍贵是出于珍爱和自豪,并未后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归纳、概括主要包括对文章结构、思路和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文章主题的分析概括。这种分析概括主要考查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从文章的两种表现形式入手,分析文章的外在表现(结构)和内在表现(思想)的理解、分析,概括出一定标准下的内容。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本题CD该项涉及对文本内容的辨别,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辨别其正误。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①酷爱文物,见识不凡。②本真坦诚,爱收藏而不功利。③遇事想得开,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得失。(“怀才不遇但能自我解脱”也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考生也明白应主要依据其外貌、衣着、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细细分析概括,但仍存在不少答题误区需修正。1.答题误区——舍本逐末,以次充主。分析时不分主次,分析出来的是次要特点,非最主要的特征。2.答题误区——曲解文意,褒贬不当。对性格特点分析不当,表述用词不当,颠倒感情色彩。3.答题误区——答非所问,不知所云。或是不知何谓性格特点,或是不会概括分析,或是抄写一些情节,或是介绍一些外部人物关系等,总是在“性格特点”的外围打游击,绕圈子。4.答题误区——有失“身份”,没有“地位”。5.答题误区——步步惊“心”,一地“心理”。有些考生在答题时,会混淆“心理描写”和“性格特点”,分不清哪些是心理,哪些是性格,“误打误撞”,甚至错把心理、情感(情绪)描写内容(忧愁、苦闷、悲伤、开朗、自信等)当成性格特点。6.答题误区——没有层次,没有条理。组织答案时,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清晰的总分结构,性格特点与具体事例糅合在一起;甚至杂乱无章,“乱云飞渡”,密密麻麻写一片,阅卷老师看不明白想表达什么。有的考生写得有条理,分成两三条来总结,但其实说来说去,本质上一样,表达的还是一个特点。建议同学们作答时要有序有类,6分的题目,一般分3条(3个角度),简明扼要作答。分析品格特征,不妨将各种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从工作、生活、精神、角色等角度分门别类地总结。分析性格特征形成原因,不妨从个人、家庭、社会,教育、政治、经济等角度去分类总结。6.答题误区——没有依据,只贴标签。有的考生答案中全是形容性格特点的词语,没有概括人物描写、事件情节。这样的答案有凑字数、碰运气之嫌疑,得分较低。7.答题误区——网语泛滥,口语满嘴。在总结时,有考生使用甚至滥用网络流行语、口语、方言,让阅卷老师难以理解。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①明指小说的线索山“核桃”,因其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小葫芦,被称为“子孙万代”(2分);②题目暗含小说主题。“子孙万代”作为珍贵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本应万代流传。(2分)而此文物在文化浩劫中的经历和复出后却被洋人买去的故事,则表达了对渐行渐远,难以万代流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留恋、惋惜与无奈,突出了主题。(2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审清题意,明确探究方向:是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情感态度,还是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注意探究的提示性或限制性词语。如“哪些”“丰富”暗示了重在广度的探究,“深刻”意味着由表及里的探究,“结合全文”限制的是必须联系文本内容。小说的标题的丰富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 2.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3.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 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5.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6.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7.突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