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真 品
贾平凹
这确实让我们大开眼界,整幅作品是横的,几乎和床一样长短。在展开的过程中你们似乎能感觉到祥云缭绕,有一股神气扑面而来,再仔细看去,婉丽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劲健处奔马走虺,骤雨旋风。我周身颤抖,且有热流迅速从丹田涌起,通向脑顶和四肢,回头看我的老板,他只是呲着眼,呆若木鸡,我说:“好啊!宝气逼人!”
郗蓝衫缓缓地将《圣母帖》卷起来,一层一层包裹,矮子帮着往盒子里装,一失手,掉在地上,他哎哟叫,忙捡起来,轻轻地拍着,说:摔疼你了,摔病你了。然后说他得和矮子连夜将《圣母帖》送回银行保险柜去,如果愿意购买,改日再选个时间面议。
我的老板极尽和蔼,一定要请郗蓝衫和矮子去夜市上吃饭。
“狐狸有好皮毛才遭猎杀哩。”郗蓝衫也笑了,却对矮子说:“你急什么呀,让客人先下楼么。”
他让矮子断后,防备的还是我们,我们就知趣地先下楼。
到了夜市,拣墙角的一张桌子,我故意让郗蓝衫坐在里边,并让矮子挨着他,我和我的老板坐在对面。我的老板一边让端饭的往上摆八宝稀饭,一边让郗蓝衫报个《圣母帖》的价格。郗蓝衫就一脸严肃了,只咬定一个底价,不再松口,几乎将八宝稀饭吃完,又吃了几十串烤羊肉串,讨价还价总算有了个结果。
路边柳树下的两男一女指指点点了一番,竟落座在我们旁边的桌上。郗蓝衫突然地不笑了,紧了紧身上的口袋,悄声说:“这些人是冲我来的!”
我抬头看看来人,说:“哪里会,就算他们不怀好意,咱这么多人的……”
郗蓝衫镇静下来了,却说:“谁来我都不怕的,公安局里有我的熟人。”
但是,郗蓝衫却并没有再坐下去,匆匆离开了夜市,而且他让矮子厮跟着,拒不让我们送他。
在自后的三天里,我和我的老板带着郗蓝衫给我们的那些报纸,专门去找了西安字画界鉴定的权威,权威也已知道《圣母帖》真迹问世的事,并应允在购买时可当场鉴定,以免发生掉包。就这样,我们筹齐了款额便给矮子拨电话,但矮子的电话却怎么也拨不通,便再一次去了那条有着公共厕所的小巷去找。
我们穿过了纬十街,才到了城墙外丁字路口,听见有很大的吵骂声,接着就一阵哐哩哗啦锐响,扭头看时,路斜对面的一家饭馆里,三四个穿着保安服的人在殴打一个人,被殴打者还在强辩,便被提了胳膊腿一下子扔了出来,骂道:“没有钱你吃毬饭?你吃了饭不给钱?!”
头被保安再一次踩下去,踩下去头又往起撅。这是郗蓝衫啊,我忙呼啸着跑过去,将保安推开。扶郗蓝衫时,他要我打电话:“我明白他们为什么打我了,他们要谋财害命……”
我说:“你是欠人家一碗面钱吗?
他说:“他们是冲着《圣母帖》的!”
我说:“他们认识你?”
他说:“不认识,可包准儿是他们认识我了,我知道谋算我的人多,贼可以防,防不住的是贼惦记呀!”
我的老板也从马路那边过来,我们把他扶起来,他的口鼻血沫模糊,而且额角也有个口子,用手捂了,血水从指缝往出流。我问他家住在哪儿,可以送他回去,或者直接去医院。郗蓝衫已经站起来了,梗着脖子骂已退去的保安:“你瞧着吧,我会收购你们店的,收购了还让你们当保安,你们给我当狗!”骂着骂着,却突然甩开了我,盯着我不言语。
我说:“你是被打晕了吗,认不得我们了吗?”
他说:“我怎地认不得?把你们烧成灰我也能认得的!可……这么大个西安城,为什么巧不巧就遇上你们在这儿?”
郗蓝衫极快地往后一跳,指着我说:“你们和这些保安在演双簧!你们是来救我吗,不,不是的,是要寻着我家,或者要把我绑架到别的地方!”
我瞧见郗蓝衫往前走了几步就摔倒在地上,便又去扶他去医院,他趴在地上,怎么也不肯起来了。“我朋友不在场,我是不跟你们走的。”
我和我的老板只好离开。当天晚上,我们一直给矮子拨电话,仍是拨不通,第四天终于拨通了,让他赶快找到郗蓝衫,矮子却开口便说:“生意做不成了,他死了!”
矮子说是被一家饭店的保安打伤后,因失血过多已昏了过去,往医院送,还未到医院就断气了。
“那,《圣母帖》呢?”
“谁知道藏在哪儿。”
“真可怜,他把《圣母帖》丢了。”
“是《圣母帖》把他丢了,先生。”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自然段既从正面描写了《圣母帖》非凡的神韵,又通过描写“我”和“老板”的感受和反应来侧面烘托《圣母帖》非凡的魅力。
B.郗蓝衫将《圣母帖》卷起来一层一层包裹,失手掉在地上时心疼地说:摔疼你了,摔病你了。这表明郗蓝衫不愿意把《圣母帖》卖出。
C.“谁来我都不怕的,公安局里有我的熟人。”这句话貌视郗蓝衫无所畏惧,其实反映出他内心的虚弱与恐惧,只不过是用这话来掩饰。
D.郗蓝衫因为欠一碗面钱就遭到保安痛打的情节不合常理,但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E.小说的情节按照“我”和老板购买《圣母帖》展开,情节之间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显得极有章法。
8.第一自然段中对《圣母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9.请简要分析郗蓝衫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0.对于“是《圣母帖》把他丢了,先生”这一句话,有人说不合常理;有人说意韵无穷,别有深意。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说明理由。
7.AC(A得3分,C得2分,D得1分,BE两项不得分。)
8.
①照应标题。通过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点明了《圣母帖》是真品。
②开篇起悬念,用《圣母帖》的大气与非凡神韵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正因为是珍贵的真品,所以才引发了后面一系列事情。
9.
①小心谨慎。他将《圣母帖》一层一层包裹,要求及时将《圣母帖》送回保险柜,离开夜市时让矮子跟着等都表明其小心谨慎、对圣母帖的珍惜爱护的特点。
②猜疑心强。因为拥有《圣母帖》,所以怀疑周围的一切人都有不良的企图,要抢他的《圣母帖》。
③固执迂腐。讨价时咬定底价,受伤时由于朋友不在场,坚决不让人送他上医院以至于死亡。(每点2分。)
10.答案示例一:不合常理,应是人把《圣母帖》丢了,而不能说《圣母帖》把人丢了。《圣母帖》虽然是真品,十分珍贵,但它没有思想情感,是郗蓝衫本身的思想性格扭曲了,不能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圣母帖》,从而导致了自己的人生悲剧。《圣母帖》本身没有错,人要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物品才是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应是“人把《圣母帖》弄丢了更合常理。
答案示例二:这样写意韵无穷,别有深意。文章主要写的是郗蓝衫与《圣母帖》之间的关系,珍贵的《圣母帖》不仅没有让郗蓝衫过上富裕快乐的生活,反而导致了他的人格心理扭曲,最终让他丢了性命。文章以“是《圣母帖》把他丢了”来收束全文,不仅赋予了它人格,而且凸显了文章的主要矛盾,以此含蓄地告诉人们,像郗蓝衫这样的人是不能真正拥有《圣母帖》这样的真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小说的结尾意韵无穷,别有深意。(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7.B项,从情节可知,郗蓝衫是愿意出售的。D项中的“不合常理”说法不准确,有合理处亦有不合常理处。E项中的“情节之间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说法错误,如郗蓝衫被打这一情节就游离在购买《圣母帖》之外。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8.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小说题目是“真品”,第一自然段通过对《圣母帖》的细致描写,告诉读者其为真品,从结构上看这就照应了题目;又通过“我”“我的老板”的反应,衬托出《圣母帖》的非凡,引起读者遐想:这是什么样的真品?会引发什么样的故事?这样就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也起到了引起下文,为故事情节展开做铺垫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小说情节的作用。这类题在回答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题(揭示小说主旨)。在形式上,主要是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有: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人注意,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的发展波澜顿生;贯穿全文,有线索作用。因此本题可参照这些规律,有哪些作用答出哪些作用就可以。
9.首先要通读全文,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郗蓝衫其人的相关描述,如他的语言、行动,如“郗蓝衫缓缓地将《圣母帖》卷起来,一层一层包裹”“连夜将《圣母帖》送回银行保险柜去”“他让矮子断后,防备的还是我们”“只咬定一个底价,不再松口”“这些人是冲我来的!” “我明白他们为什么打我了,他们要谋财害命……”“他们是冲着《圣母帖》的!” “你们和这些保安在演双簧!你们是来救我吗,不,不是的,是要寻着我家,或者要把我绑架到别的地方!”“我朋友不在场,我是不跟你们走的”等,然后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10.本题提供了两个答题方向,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从情节发展、主题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角度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本题考生可以选择答这句话“不合常理”,也可以答“意韵无穷,别有深意”。如答“不合常理”,要指出其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与小说的开端发展不能浑然一体,弱化了小说的主题表达;如答“别有深意”,则要指出其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符合情节发展的必然,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注意言之成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探究题,通过对小说句子的理解来探究小说结局的合理性。判断一则小说的结局是有悖常理还是构思精妙,我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主题、人物塑造情况入手来分析。从结构上讲,如果小说的结局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浑然一体,那就是好的结局,反之则不佳;从深化主题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升华文章的主旨,就是好的结局,反之不佳;从塑造人物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使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则是好的结局,反之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