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善刀而藏之
B.鼎铛玉石
C.砉然向然
D.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也是考查实词。A项,“善”通“缮”,修治,文中指拭擦。C项,“向”通“响”。D项,“伏”通“服”,心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知识拓展】如何识别通假字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例证。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通“毋”:“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这些例子,说明“无”通“毋”非属偶然。
2.通古音。辨析古文中的通假字,可以利用通假字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辨析,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声求义”的方法。具体作法,就是在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如果发现某个字,其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就可以用某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以达到辨析通顺、找出本字的目的。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句中,“颁白”二字不成语,不可解,必须知道“颁”是“斑”的借字,意思才通。古音通假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通假字和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必须以两者古音相通为依据,然后根据字音寻找它所替代的本字。如“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的“郤”通“隙”,通假字“郤”和本字“隙”古音相通(古音同属溪母铎部)。又如“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战国策•唐雎不辱出使命》)的“直”通“特”,二字古音同属定母职部。所以,要做到准确识别通假字,必须懂得一些基本的古音知识。这一点对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就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一般也不通音韵之学。
另外,通假字的读音跟本字的读音不同的,一般读本字的音。例如“父”通“甫”,旧时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一句中的“父”读fǔ。又如“识”通“志”,记住的意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句中的“识”读zhì。
3.多识记。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涉及的面较广,但中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并不很多。如“畔”通“叛”、“亡”通“无”、“距”通“拒”、“惠”通“慧”等。“读书识字始”,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对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要注意的是,有些字古音虽相同或相近,但我们不能轻易当作通假字。要确立通假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两字同时存在。第二,两字音同音近。第三,要有足够的证据。(此为赵振铎先生所提出,转引自《训诂学与语文教学》)此三者,缺一不可,而第三条尤为重要。前人讲“无征不信”,没有足够的例证(例证要求不少于五条),不可轻下结论。
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物质事物(无法分出个体的物质)的名称的叫做“物质名词”,如“火、水、大米。” 4、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
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和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
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
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
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
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注意:形容词前能加很。
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
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
如“次、下、回、趟、场”。
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种形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 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 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注意:数词和量词通常被人们称为数量词。
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如“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连词:
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
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1、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3、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
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不大。
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
兼类词:
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兼类词与同形词、同音词的区别:同形词同音词意义毫无联系,是两个以上的一组词。
如:把住质量关。(动词)
把书拿来。(介词)
拿把菜刀来。(量词)
开了一朵花(名词)
花了很多钱。(动词)
如何辨别兼类词的词性: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起的作用。
如: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
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
买了一把锁。(名词)
把门锁上。(动词)
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
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
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
这里人太多。(形容词)
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
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
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
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
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词)
年老了,身体不行了。(形容词)
你怎么老哭?(副词)
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形容词)
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词)
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
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
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