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90
更新时间:2017-03-09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给我一张,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扯一张给你,就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 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谷子似的字典。1949 年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 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已去南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得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是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由于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中学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点名册点名时,意外地看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问:“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 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儿面子吗?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些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明白您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 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当地人的物

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B.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C.小说强调少年用炭写下的是他上学以来写得最大的字,意蕴丰富,表明少年要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D.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E.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8.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9.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小说中的老师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后来又高价收藏了《康熙字典》。小说这样写,有人认为很巧妙,有人认为不太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7D3分,答B2分,答E1分;答AC不给分。

8①执着,有韧劲。为圆梦,他凭着刻苦学习的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不辞辛苦,走几十里的路上学。②节俭、懂事。平日不肯多花一角钱,理解妈妈挣钱的不易,不忍向妈妈要钱,靠卖废品存二十元钱。③善良、宽容。坏了他事的“男人”说他对字典动了手脚,尽管心里很委屈,很愤怒,依然助其走出困境。④自尊心强。老师为先前的言辞向他道歉,他以沉默彰显了自尊;不愿与老师做交易,也体现了他的自尊。⑤自立,敢担当。父亲病故,遇到困难不依赖妈妈,自己想办法筹钱。

9①巧妙地刻画了少年的心理。少年不惜花一角钱买张“旧挂历纸”包字典,说明他特别看重、特别想卖出这本《康熙字典》,字典承载着他的求学之梦;“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但却无法吸引人们的目光,对“白纸”的描写暗示了少年的希望和失望。②对比鲜明,发人深思。“明星挂历有收藏价值”与“字典没有收藏价值”形成对比,并与结尾处少年说“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相照应,引发读者思考。③具有讽刺意味。老板娘说挂历有收藏价值,不肯撕给少年,但少年出一角钱买的时候,她却愿意卖了,这一细节表现了老板娘身上那种小气吝啬、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气。

10示例一:我认为很巧妙。理由:①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老师在不了解少年处境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冤枉了少年,后来明白了字典承载着少年的梦想,诚挚地向少年道歉并高价收藏字典,这是一个意识到错误之后能想法弥补的人、一个能细心呵护少年自尊与梦想的好老师。(或:老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坏了少年的好事,但少年仍然在他遭遇危险时出手相救,这样的情节设置更好地突出了少年不计前嫌、热心助人的形象。)②使情节更加曲折、完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少年失望而归,开学巧遇老师,老师诚挚道歉,想要收藏字典,被少年拒绝,老师最终收藏字典,情节一波三折;小说从卖字典写起,最后字典卖出,这样写也使情节更加完整。③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少年帮助老师脱离险境,最终得到老师的帮助而圆梦,使小说在表现农村少年追梦的执着的同时,又多了一层意蕴:无论身处何境,都要心怀善念,帮助他人,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帮助。

示例二:我认为不太好。理由:①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少年街头卖字典和路上相助的时候,老师既没有询问他为何卖字典,也无意买他的字典,从这些表现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善解人意、热心助人的人,但他后来坚持要买《康熙字典》时却对少年十分理解、小心呵护,似乎又是一个热情细心的人,人物性格发展缺乏必然的逻辑,让人觉得虚假。②这样的情节设计不太合理。老师主观臆断,冤枉少年,坏了少年的好事,但在少年出手相助之后却没有询问卖字典的情况,一直等到发现少年是自己的学生后才询问字典卖掉了没有并坚持购买,这有点不合情理。③削弱了小说的主题。老师原本可以在被少年帮助时询问卖字典的情况,热心买下字典,但他直到少年入学之后才买下《康熙字典》,有为了避免师生相处尴尬而买字典的嫌疑,从某种意义上说使小说的主题变得暗淡、窄化。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表述不当;C项,“表明少年要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属无中生有;E项,文中没有采用“倒叙”的手法。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试题分析:先总体把握人物形象,再根据文章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及言行举止分析人物形象特征,如“坏了他事的“男人”说他对字典动了手脚,尽管心里很委屈,很愤怒,依然助其走出困境。”刻画了少年善良宽容的性格,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可从内容和结构及文体等方面作答,写旧挂历,可引出老板娘“挂历有收藏价值”与“字典没有收藏价值”的对比,具有讽刺性和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少年买挂历铺字典,刻画出了少年的求学梦之路上的希望与失望心理。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首先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小说的具体内容及人物形象特征来阐述自己的理由。在阐述理由时,可以结合着小说中的具体内容,从小说的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角度来分析组织答案。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
类题推荐: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
使用次数:126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课内文段阅读

(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3.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4.这一节依次写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53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加粗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3.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49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课外拓展

莲花自古以来,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绮;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碗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所写的《          》。

2.下列词或句子打上引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①“君子花”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救济粮

A引用 强调具有特殊含义   B强调 强调 引用

C强调 引用具有特殊含义   D表示专用名词引用具有特殊含义

3.由莲花联想到朱自清先生,这属于  

A.因果联想    B.相关联想      C.相似联想     D.对比联想

4.朱自清拒领救济粮的原因在于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31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课外拓展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2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风情是指                      (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

3.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                              

4.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75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春之怀谷

张晓谷

春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便从云端到山麓,从山麓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漂漂,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的不讲道理,不逻辑,而仍可以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一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飞腾,一双患风湿痛的手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在溪畔在江畔浣纱的素手所猛然感觉到的水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来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起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的春天。

1.简答

a)       第一自然段中一首澌澌然指的是什么?

第二自然段中“一株柳的分号“指的是什么?

2.根据文章的主旨,理解文句的意义及技巧。

1)第三自然段“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在文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第五自然段写鸟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3.理解下列两处写法的表达作用。

1)第四自然段连用三个“在……之前”,这样写在表达上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文章前后反复写到“春天曾经是这样的”,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     )(   

  本文第三自然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表明了自己对春天的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

  本文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运用诗化的语言,把春景写得美不胜收,映衬作者对美好春景的渴盼。

  本文标题的意思是“对春天深深的怀念”。

  本文是对美丽宜人、生机勃勃的春景形象细腻的写实。

  本文通过对自然春景的想像和怀念、向往,表达了作者对都市生活的某种厌倦。

  本文辩证地写出了春的美丽生机和春的娇气敏感。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武声亮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