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阅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98
更新时间:2017-08-03
纠错
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12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尔才用。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77%上升到2050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快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1.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

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B.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C.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C.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D.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C.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D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查看答案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A 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的说法和原文不符。)

2D 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表述不对,原文说的是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3A 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表述不对,原文的第七段中,因为战后的美国实行郊区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才进而造成市区空洞化,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

=
类题推荐:
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
使用次数:138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1、这一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B.举例和比喻论证  C.举例和类比论证  D.比喻论证

2、本段文字批判了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一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70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拿来与送来

林默涵

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 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1、第自然段中“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指的是

A.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种种无用的东西。

B.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等精神鸦片。

C.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

D.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的文化遭毒品。           

2、第自然段中有两个“鸦片战争”,前一个用引号,后一个没有用,这是为什么?

A.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C.前一个加引号表示强调突出;       D.前一个加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

3、用一句话归纳第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自然段“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第自然段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48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97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住,非礼也。”中国人是礼义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986821日)

11.本文中作者所提出的“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否一样?为什么?(4分)

 

12.文章第四段中说“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最后又说“贡献于全人类”,请简要分析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关系。(4分)

 

13.“‘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认为我们要强调“拿去主义”?(6分)

 

14.本文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6分)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使用过本题的试卷: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谢达宽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