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阅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28
更新时间:2017-11-08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把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计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嚼着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的人。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 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 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 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 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描写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8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9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10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查看答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7ABCDE

8.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

9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和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

10.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的人生教训,启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B项并没有形容身体长得快的意思。C语言平实”“情节跌宕起伏”“叙事手法新颖的分析都不够恰当。D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的分析是错误的。爷爷专注看染布,起初是对染布有兴趣,后来大灾后才成为爷爷谋生的职业。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应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划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的词、句。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划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这些划了的词句,寻找答题的区位。第三遍主要是核对选项是否准确。答题的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比对选项所说,辨别正误。

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心理的能力。题目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小说具体情节,把握人物的形象(心态),爷爷一向爱吃黄豆,这次却把黄豆撒在地上,很显然是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内心极为痛苦。联系前文的情节分析即可。父亲赌钱输掉染坊爷爷搬家时的动作——没嚼黄豆而是撒了一路反映出爷爷异常气愤和痛苦的心理辛辛苦苦赚来的家业让儿子挥霍殆尽爷爷内心自然是不好受的其行为也暗示了儿子的败业对儿子的行为感到生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刻画人物心理的主要方法:A.心理概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叙述;B.内心独白,就是人物自己站出来把内心活动和盘托出;C.梦境和幻觉,通过人物的梦境和幻觉来展示心理;D.借助环境衬托心理,既有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正衬,也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的反衬;E.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综合手法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心理,有时还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景来分析。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心理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如本题通过分析小说具体情节,把握人物的形象(心态)。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具体考查小说中典型细节在全文中的作用。考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主要应答出描写的内容和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及内心活动;结构上从线索、照应、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等角度来回答即可。小说的题目是最后的黄豆”“爷爷在生活中总喜欢嚼黄豆这是小说发展的行文线索从开始创业到死去都没有离开嚼黄豆始终如一的动作也反映了爷爷专注和执著的性格特征这一连串的嚼黄豆动作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拓展延伸】小说中细节描写总用:1.主要作用是人物性格的塑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处处可见令人叫绝的细节描写,它们对于刻画人物起到传神的作用。服丧中的范进在燕窝碗中拣一个大虾元子送进嘴里,活画出范进的虚伪;临终的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不肯瞑目,刻画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吝啬鬼形象;扎西达娃写过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决斗中的男人,匕首断了,他抓住刀刃继续搏斗,刀刃深深地嵌进了他的骨头……一个西部汉子的形象就是靠这样的一个细节深刻在了人们心中。2.细节写作深化文本含义。好的小说家对每一个细节运用,都是有他深刻的用意的,或表现性格,或表达感情,最后归结到深化主题。《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穿长衫站着喝酒、教人字的四种写法等细节,就体现了鲁迅先生在深化主题上的匠心。如果你读过《铁皮鼓》,一定不会忘记那个男孩在纳粹集会上的尖叫;读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不会忘记那顶黑礼帽……这些细节其实就是文眼,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3.细节写作在小说结构上的作用。有些细节描写,可以穿针引线,使结构紧凑,前后照应。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就起到了前后照应的作用。我在长篇小说《天职》里多次写到了欧阳家和红庙里的楹联,实际上就是为了结构的需要。在这方面,侦探小说、推理小说表现的更突出明显。事实上,我们在阅读名著时就会发现,现实主义大师在运用细节上并不是那么单一的,他们的好细节,通常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在对比,映衬,或是前呼后中显示其巨大的表现力的。4.细节是情节运动的发力点。情节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向前运动发展有起承转合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往往就是细节。一个物件、一句话、一个举动,这些细节只要处在关节点上,就会导致情节的巨大变化。林冲火烧草料场,是因为听到了一句话。还有莫泊桑的《项链》、契柯夫的《小公务员之死》等均是这方面的典型。5.细节给小说提供需要的吁求空间和思情意味。当代的一些重视表现人物心态的小说,在淡化情节以后,随之而来的便是隐蔽性细节描写。刘恪的《蓝色雨季》,没有故事,没有人物,但在细节上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它的细节就在象征主人公的隐蔽的内心活动。此外,莫言、马原等人的小说,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范例和证明。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的能力。爷爷爱吃黄豆是小说中爷爷的性格的外在反映,透过这一细节可以看到爷爷默默奋斗的过程。而最后的黄豆既是小说的标题,也是小说的典型情节,爷爷临终时嚼黄豆和对的嘱托暗示了爷爷为留下的两份遗产,一是物质的黄豆,二是精神的黄豆更看重的是精神的黄豆。由此考生就很容易地回答出最后的黄豆的寓意,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也就不言而喻。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名师点睛】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解读,其实并不允许考生脱离文本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我们可以把这种题型看成是文本研讨类探究的变体,不过相对于文本研讨来说,考生有一定的自由进行拓展,但是必须如前所述要有一个,与文本不即不离。命题人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结合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探究。解答探究题的四明确”“一注意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准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进行探究,等等。2.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3.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一般采用相结合的形式。4.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允许考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驰骋想象,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考生仍然应该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进一步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5.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探究性的题目,往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句子,因此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应题,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我觉得……”等句式来表述。其次再按序号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如本题最后的黄豆是一个隐喻性的标题爷爷”“最后的黄豆就是一袋金豆子是留给的这是一种物质财富那是爷爷奋斗一生的财富爷爷的执著精神是精神上的力量。这个主题给我们的人生启示颇多:人生要有追求创造财富的精神正确看待财富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富重要教育孩子问题等。

=
类题推荐:
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
使用次数:138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1、这一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B.举例和比喻论证  C.举例和类比论证  D.比喻论证

2、本段文字批判了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一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70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拿来与送来

林默涵

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 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1、第自然段中“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指的是

A.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种种无用的东西。

B.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等精神鸦片。

C.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

D.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的文化遭毒品。           

2、第自然段中有两个“鸦片战争”,前一个用引号,后一个没有用,这是为什么?

A.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C.前一个加引号表示强调突出;       D.前一个加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

3、用一句话归纳第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自然段“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第自然段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48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97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住,非礼也。”中国人是礼义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986821日)

11.本文中作者所提出的“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否一样?为什么?(4分)

 

12.文章第四段中说“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最后又说“贡献于全人类”,请简要分析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关系。(4分)

 

13.“‘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认为我们要强调“拿去主义”?(6分)

 

14.本文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6分)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沈昱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