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中国的孝道文化
既有的社会生命经验显示,人类情感呈向下趋势。父母对子女多为无条件、无保留的情感输出。而同时,幼年子女大多无法体谅父母苦心,及其成家育子之后,又会将更多情感输出给其子女。如此下去,为父母者始终是付出多于回报。有鉴于此人性弱点,中国先哲自古就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反哺,欲借此对人性加以矫正。其后国家亦大力提倡孝道,并将其精神注入法律之中,以法律维护、成全孝道,极大增强了孝道文化的贯彻效果。于是在中国,就形成了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
而且这种反馈应是物质、精神、宗教三方面的,要发之于心,形之于色,并付之于言行。一言一行皆须毕恭毕敬,不离于孝道。如此等等,都在法律制度上加以确认,并辅之以宣传教化、行政强制乃至严刑重罚。遂使孝道文化在中国绵远流长,代代不息,将中国人融化在一派血浓于水的温情之中。
其温情有三:一曰,强调情感反哺。孝道乃报恩之举,年幼受之父母,成年后反哺双亲。然而此时父母皆已年老,身体、精神日益衰弱,欲行孝道便不可有嫌弃之心。既要尽量保证衣食无缺,又要善事父母,言行温和礼敬,不可使父母受情感伤害,晚景凄凉,心灰意冷。国法遂依此意将杀、殴、骂、告父母及供养有阙等行为列为打击对象。二曰,顾及人伦纽带。孝慈亲情乃天性秉赋,与生俱来。《韩非子·八经》说:“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为了顾及人伦情感纽带,于是实践中出现了宽容复仇、存留养亲等屈法以伸孝道之司法管理与制度。三曰,注重精神传递。父母过世之后,对其追念亦属孝道情感应有之义。一方面要尽心服丧,依循礼制恰当地表述丧亲之痛;另一方面要传递香火,使前代尊亲不至绝祀。国家法律对丧期违礼的种种行为加以禁止,对官员服丧进行系统规定,对无子休妻制度亦加以确认。
然而,孝本为人类朴素情感,应出自血缘亲情之自然流露。如纯以伦理观念加以宣扬倡导,或不至于出离孝道本旨。然而后来孝道法文化日渐强化,以法律强制手段要求人人皆须按照特定礼制履行孝道,实践过程中则难免有矫枉过正或流于形式之嫌。
其流弊亦有三:一曰,诱发人性虚伪矫饰。孝与不孝皆源自内心情感,法律无法拘束人心,只在外在形式上强求一律,就难免出现不愿为繁文缛礼束缚以致违法犯罪的情形,或出现徒有其表而内心虚伪的现象。如汉末,就有“察孝行,父别居”之讽谣。二曰,漠视个体价值。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尊崇与顺从,本为矫正人性向下之弊,然而以法律相强制,久之则导致父权过度膨胀,子女自身正当之权利诸如婚姻自主权、生命健康权等都因压迫而萎缩。甚至以己身代父刑这种愚孝行为都得到法律认可与社会褒奖。个体价值遭到法律之极大漠视。三曰,扭曲国民性格。孝道法文化强调子女恭顺、父祖权威,代代沿袭中,国民遂生出屈服、顺从之性格。少年老成、谨慎持重、禁锢保守、全无创造思维竟成为社会舆论推崇褒扬之优良德行。此实为对健全国民性格之压抑与扭曲。
(摘编自龙大轩《孝道:中国传统法律的核心价值》)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情感天然具有向下的趋势,父母多愿为子女无条件、无保留地付出,这种情感,奠定了中国孝道文化的基础。
B.在中国,下代对上代反馈、反哺的尽孝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大力提倡,并以法律维护、成全孝道的结果。
C.中国孝道的要求包括物质、精神、宗教三个方面,不仅要有物质的供养,还要有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爱,言行亦须毕恭毕敬。
D.孝道法文化日渐强化,不仅要求人人履行孝道,还用法律手段强制人民遵从特定礼制,实践过程中难免生出弊端。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父母者始终付出多于回报,幼年子女则大多无法体谅父母苦心;中国先哲提倡孝道,正是期望借此对人性的弱点加以矫正。
B.重视道德上的宣传教化,再加上法律制度的影响,孝道文化在中国绵远流长,因此,中国人一直生活在父慈子孝的脉脉温情中。
C.国法将杀、殴、骂、告父母及供养有阙等不合孝道的行为列为打击对象,是因为这些行为完全无视对反哺父母的要求,恩将仇报。
D.孝道法文化强调子女要尊崇、顺从父母;矫枉过正,导致父权的过度膨胀和子女诸多正当权利的萎缩,法律也抹上了漠视个体价值的色彩。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本是出自血缘亲情的人类朴素情感的自然流露。行孝道是反哺报恩之举,它使年老力衰的父母不但衣食无缺,还能获得精神慰藉。
B.父母过世,子女一要尽心服丧,二要传递香火。因为丧期违礼固然违反国家法制,若无后代,也会致使尊亲绝祀,孝道精神无法传递。
C.孝道法文化强调长辈威权、子女恭顺,将屈服顺从、少年老成、禁锢保守等视为优良德行大加褒扬,造成对健全国民性格的压抑与扭曲。
D.中国孝道法文化在历史上曾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利弊并存,得失难分;如能推陈出新,对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必有裨益。
4.A
5.B
6.D
【解析】
试题分析:
4.该题中考核文意提取与筛选。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A项中,根据原文,“人类情感天然具有向下的趋势”属于“人性弱点”,应当矫正,它不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基础”。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经常是以客观题选择题的题型出现的,答题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基本的答题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而A项,题干中“这种情感,奠定了中国孝道文化的基础”,混淆文意,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5.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B项,“中国人一直生活在父慈子孝的默默温情中”的说法与原文不符。从原文可知,古代也出现过“杀、殴、骂、告父母、供 养有阙”等严重违反孝道的行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B项中,题干“中国人一直生活在父慈子孝的默默温情中”, 曲解文意。如若不仔细浏览题干中第三段原文,极易忽略。
6.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利弊并存,得失难分”一语不恰当。“利弊并存”符合原文文意,但“得失难分”则错误,文中已清晰地指明了孝道法文化的三种“温情”和三种“流弊”。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类理解文意的客观题,对于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乱组合等。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所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该题中D项为这种错误类型。所谓混淆时空,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故意混淆时空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所谓胡乱组合,是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把这几个事例的内容加以组合,并且故意使组合后的信息与文本信息相左,以迷惑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