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学常识及鉴赏
>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11
更新时间:2017-12-27
纠错
1.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本词大约写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因党争被贬,初抵郴州、寄居旅舍之时。②〔梅花〕〔尺素〕代指远方的问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上阙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语双关,不仅写出了月色暮霭的凄婉迷茫,更写出了词人的失意怅惘。

B.上阙中“桃源望断无寻处”,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追求美好理想却在现实难以实现的无奈叹息。

C.上阙中,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前面用“可堪”二字领起,表现了词人虽身处逆境却矢志不渝的坚毅。

D.下阙中,借“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表达了词人在被贬途中收到来自远方的问讯时,感到了些许慰藉。

E.下阙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寄托了词人不愿流落异乡、想有所作为的愿望。

15.有人认为“砌成此恨无重数”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词,赏析词中包含的情感。(6分)

查看答案
题型:语言表达
知识点:词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4.CDC“虽身处逆境却矢志不渝的坚毅”错,“可堪”是“怎堪”之意,是说词人被深“闭”在这重重凄厉的气氛中,他实在不堪忍受。D“感到了些许慰藉”错,由“砌成此恨无重数”可知,亲友的来书和馈赠并未给词人带来慰藉,反而增加了他的离恨别愁。)(选对一项的2分,选对两项的5分。)

15.①通过“失”“迷”表达出被贬后的失意;②借“孤馆”“春寒”“杜鹃”,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独;③借“梅花”“尺素”“此恨”,表达了无尽的思乡之情。(每点2分)

【诗意赏析】

此词为秦观于绍圣四年(1097)因新旧党争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形象地表现了词人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

上阙写孤独的处境。开篇三句便勾勒出一幅夜雾凄迷、月色昏黄的画面。雾气的浓重是从遮蔽楼台这一点上烘托出来的。“雾失楼台”的“失”字用得生动,因为整个空间布满了浓雾,所以在词人的眼中,楼台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月迷津渡”与首句两两相对,十分工整。;同时,它又是对首句的补充。雾,遮住了楼台,当然也遮住了行船的渡口。“迷”,指月色的朦胧。每天,当明月东升之后,它总是照射在楼台之顶,辉映与渡口之上,然而此刻,由于大雾茫茫,不仅吞失了楼台,连往日那熟悉的“津渡”也不知去向。一个“迷”字的出现,仿佛连月亮也有了人的情感。当然,词人瞩目之所在,并非眼前的“楼台”与:“津渡”,而在于那长期牵系于他心头的“桃源”。所以第三句便明确点出:“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二字是感情直接抒发,“闭”字准确生动、含有多层意思: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说明词人与此几乎断绝与人的来往,故“门虽设而长关”;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门不出;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四时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下阙写被贬谪的不满与苦闷。“驿寄梅花”三句承“闭”字加以展开。“闭”在孤馆之中的情况又如何呢?一般说来,有了“梅花”和“尺素”这样的礼物和音信,似可略慰远谪他乡的客子之心了,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切反而加重了孤寂怨恨之情。“砌成此恨无重数”便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最强音。“砌”字新颖、生动而有力,有此一“砌”字,于是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变成一块块砖头,层层垒起,甚至发展到“无重数”这一极限,作者心情的沉重便可想而知了。那么,这“恨”字的内容是什么呢?词中没有直说。这正是秦观词婉转含蓄之所在。不过,从这首词的正面描述与侧面的烘托,从上、下阙用意深微的收结来看,仍可体味出词人的良苦用心。“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便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警句。表面看,这两句似在写远望思乡之情,不过表现出一种羁旅相思之情而已;至深处,却是词人人生仕途、理想抱负难以施展所生愤懑之情的喷薄而出。

本篇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清新洗炼,风格婉转含蓄,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地,因此为后人称道。 

=
类题推荐:
难度:
使用次数:194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沁园春    雪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娇绕。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莽莽”,本指草木茂密的样子,这里形容大雪无边无际的样子。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争着。“折腰”低头弯腰,与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中的“折腰”,意思相同。

C.“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稍逊”,稍微差一点。“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采。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在一定的时代中,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诗中指当今时代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描写,情景交融,动静相济,词韵俱佳,构成了一幅极妙的北国雪景图。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是过渡句,传统称为“过片”,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个“惜”字,表达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史功绩的否定,他们远远不能与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相比。

D.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写景、抒情、议论紧密融合,构成雄浑博大的意境。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词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95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沁园春  长沙》,完成词后习题

             沁园春    长沙       1925        

毛译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看”字是领字,它领起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起到领起作用的字是“忆”字。

B.“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廖廓”,原意是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里“峥嵘”原指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引申为不平凡的意思。

D.“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遒,强劲。这句意思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曾经和许多共同从事革命活动的同学一起来橘子洲游览,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写下了批判黑暗社会,宣传革命真理的文章。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词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07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望断”,望尽,望极,一直望到再也看不见了,表示望的久远。

B.“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长城”,这里指秦始皇修筑的长城。“好汉”勇敢有为的人。“屈指”,弯着手指计算。“行程”,指长征已走过的路程。

C.“红旗漫卷西风”,“漫卷”,随风翻卷。

D.“何时缚住苍龙”,“苍龙”,太岁星的别名。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为太岁星象征凶神恶煞。这里喻指以将介石为总头目的国民党集团。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是写作者伫立在六盘山顶,目送着雁群向南飞去。雁群渐飞渐远,终于消失在南面的天际,可他还在久久地凝望着。寄托了对走过的万水千山的怀念。

B.“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钢铁般的誓言和雄心,表现出藐视一切困难和藐视一切敌人的宏伟气魄。

C.“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这两句景物描写同上阕“天高云淡”的自然景观相映,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蓝天、白云、红旗,西风、雁群、浩荡的红军队伍,真是色彩鲜明,境界壮阔,表现出胜利在望的欢跃情调。

D.“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抒情言志慷慨激昂,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气魄。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词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88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念奴娇  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1)对这首词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横空出世”,横在空中,高出人世;“莽”,苍莽无际;“阅尽”,看尽了,经历了。首句从空间角度,表现昆仑山的雄伟、阔大。

B.“飞起玉龙三百万”,形容披雪的群山连绵起伏,像千条万条玉白色的巨龙在飞舞。“三百万”,数词虚指用法,形容很多。

C.“安得倚天抽宝剑”,“安得”,怎么能。“倚天抽宝剑”,即抽出倚天的宝剑。“倚天”,形容剑极长,靠在天上。

D.“把汝裁为三截”,形象地写出了改造自然的巨人形象。“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写昆仑山经过全人类的改造,化害为益,全世界人民“凉热”共享。

(2)对于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主要运用描写的手法,写昆仑山高、雪多、害大。而通过“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作结,过渡下文。

B.词的下阕,描写、抒情、议论三者有机结合,展示诗人改造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勃勃雄心。

C.此词借“昆仑”来喻帝国主义这座大山。通过对巍然出世、横亘太空的昆仑山的描绘与想象,以高昂激越的浪漫主义热情,抒发了改造旧世界、消灭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壮志豪情。

D.全词气势恢宏,想象奇特,感情奔放,风格豪迈,具有宋代豪放派词风的深厚底蕴。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词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小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