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90
更新时间:2020-07-20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鱼

钟雄

(1)后山洼地的秦叶平时空了喜欢钓鱼,这次参加了“僻山角落杯”钓鱼邀请赛活动,得了一些奖金。秦叶自己也认为,这次比赛比较公开公平公正,获取的报酬凭劳动——钓鱼,按成绩排一、二、三名分配奖金,心安理得。秦叶着实高兴了一阵。

(2)当几个朋友祝贺秦叶,顺带叫秦叶请喝酒吃饭时,秦叶一脸笑容,满口答应。秦叶出资,与朋友在一家中等餐馆晚餐,在祝贺与被祝贺,感谢与被感谢中,生了些醉意,晚上八九点钟,身子歪歪扭扭回到家,倒在客厅沙发上就睡,睡到晚上十一二点,被一阵手机铃声吵醒。秦叶拿起手机,接听:“祝贺你钓鱼比赛得奖!奖金拿到了吗?”

(3)“你是谁?”秦叶反问。

(4)“我是这次钓鱼比赛的外围服务员,负责你们钓鱼比赛台对面鱼塘边的塘边事务。”

(5)一听是钓鱼比赛的服务工作人员,“可能是在认真细致地核对奖金的发放。”秦叶想,如不及时如实回答,他可能还会在各种场合问这问那,乍一听,好像秦叶一锄挖个金娃娃,来钱太容易,有啥不可告人的行径。于是秦叶赶紧回答对方:“收到了,钓鱼第一名,4567元奖金,外加价值1234元的商场购物券。”“第一名是怎么得来的?”该外围服务人员似乎又意有所指地问。

(6)“是呀,第一名怎么得来的?”秦叶自问了一下,“确实来得比较轻巧,令人意想不到的轻松。”

(7)秦叶想起来了,钓鱼比赛时,自己和七八个钓鱼复赛选手走上钓鱼比赛台,有的选手抓起一根钓鱼竿,拈起身旁预先放置的鱼饵挂在鱼钩上,然后甩竿抛线,只待鱼儿上钩,有个别选手嫌鱼饵黏糊糊的,脏了手或脏手后还得去水池边洗,便叫赛事服务人员将蚯蚓或别的鱼饵穿挂在鱼钩上,甚至懒得站起来,欠着身子使不上多大劲地甩竿抛线,钓钩线就在浅水区随波纹晃动。秦叶右手拿起鱼竿,站着理了一会儿鱼线及其与鱼钩的连接处,再俯身伸出左手欲去拈条蚯蚓时,身旁一位漂亮的女服务员抢先一步拈起了蚯蚓,并快速挂在了秦叶的钓鱼钩上。秦叶站直甩竿把鱼线鱼饵用劲抛出后,坐上矮凳,欲慢慢垂钓。漂亮女服务员又走过来俯下身子在秦叶身子一侧耳语说:“秦先生,今上午风凉,请你到休息室去喝杯热茶,再吃点糖果糕点。”女服务员着重说,“鱼儿上了钩,我会及时代你把战果拉上来的。”“好吧,昨晚我睡得迟,今早上又起得早,起床后,见只差二十多分钟到比赛时间了,早饭没吃就匆忙赶来,现在隐隐约约有些口渴,我去品尝一下美食香茗。”秦叶在休息室边喝茶吃糕点糖果,边与周围的三四人天南海北摆龙门阵。

(8)大约过了半个多钟头,照看秦叶钓鱼位的那个女服务员急匆匆跑来说:“秦先生,有喜了,你抛出的钓鱼竿四两拨千斤,钓起了六大顺六斤来重的生态鱼。据观察,你的钓鱼赛绩不是稳坐第一,也是名列前茅!” “真是好手气!”沙发上的秦叶边说边站起来,去看比赛成果。一个多小时后,比赛终哨,秦叶以实钓活鱼八九尾、七斤三两的骄人战绩夺冠,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按比赛规则“摘得”4567元奖金及奖品。“难道这次比赛结果有啥疑问吗?”秦叶反问起电话那头的外围服务人员。

(9)“也没啥。”电话赛事那头的外围服务人员轻轻松松地说,“就是有个叫吴芷音的观者散步到了钓鱼赛台的对面,隔着宽阔的水面看钓鱼比赛。他怪兮兮地拍摄到了你钓位钓起的六斤大鱼,是钓鱼比赛台面下,一个贴着鱼塘壁的披短雨衣背帆布包的人,用不易察觉的钢丝钩钩拢你的钓鱼线,把大鱼挂上你鱼钩,你钓鱼的漂亮服务员再把大鱼拉上去的小视频。这人辗转几次找到了我,想和你在茶楼茶室商量一下,由你在偏僻路段例行查看小建筑运渣车超载时,偶尔关照关照的小事。”

(10)“哦,明白了,”秦叶不再多说。秦叶觉得,他自己闲来钓鱼,如今却被鱼钓了。

(11)第二天一早,秦叶把钓鱼邀请赛的钓鱼竿连同垂钓上岸的几斤鱼,以及垂钓的鱼对应的那些“阿堵物(钱)奖”,交给了他所在的基层单位,由有关部门进一步查证了解后处理。单位叫秦叶先继续上班。

(12)秦叶又回到偏僻路段,更加严格地检查小建筑运渣车超载问题了。

(摘编自《小说月刊》2019年12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秦叶获奖后的遭遇,批判了为谋取不当利益而无孔不入的行为,蕴含了作者对当下社会丑陋一面的忧虑和反思。

B. 作者善用动作描写,文中写服务员“抢先一步拈起了”、“又走过来俯下”等动作,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C. “是呀,第一名怎么的来的呢?”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秦叶获得钓鱼邀请赛冠军,又引起了秦叶对比赛过程的回忆。

D. 秦叶参加钓鱼邀请赛获奖后,十分高兴。当他知道被欺骗后,恼羞成怒,对小建筑运渣车超载问题进行了更严厉的查处。

8. 小说为什么以“钓鱼”为题?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删掉小说后两段,效果会更好。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7. D    8. 1)一语双关。一是指秦叶的业余爱好喜欢钓鱼:二是指秦叶被人诬陷钓鱼比赛作弊而被人胁迫的事。

2)小说的线索。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围绕“钓鱼”展开的。

3)暗示主题。暗中批判了为谋取不当利益而无孔不入的行为,蕴含了作者对当下社会丑陋一面的忧虑和反思。   

9. 1)删掉效果更好。①结构上和前文形成照应。②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③暗示了文章主题。

2)不能删。①故事情节更完整:②主人翁形象更丰满,更能弘扬人物的正能量:③主题上,能更好的深化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错在“恼羞成怒”。原文说当他知道被欺骗后,“‘哦,明白了,’秦叶不再多说。秦叶觉得,他自己闲来钓鱼,如今却被鱼钓了。”由此可见,他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很冷静很清醒。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这是一个原因概括题。“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本题,分析小说以“钓鱼”为标题是原因,就可以结合小说的内容,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首先,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的作用。小说写了秦叶在一次“钓鱼”比赛中意外获得第一名并被人胁迫的故事,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围绕“钓鱼”展开的,所以 “钓鱼”是这篇小说的线索,起到结构全篇的作用。其次,在丰富意蕴上的作用。小说首句说“后山洼地的秦叶平时空了喜欢钓鱼”,所以,“钓鱼”的表层义是指秦叶的业余爱好喜欢钓鱼;“‘就是有个叫吴芷音的观者散步到了钓鱼赛台的对面,隔着宽阔的水面看钓鱼比赛。他怪兮兮地拍摄到了你钓位钓起的六斤大鱼,是钓鱼比赛台面下,一个贴着鱼塘壁的披短雨衣背帆布包的人,用不易察觉的钢丝钩钩拢你的钓鱼线,把大鱼挂上你鱼钩,替你钓鱼的漂亮服务员再把大鱼拉上去的小视频。这人辗转几次找到了我,想和你在茶楼茶室商量一下,由你在偏僻路段例行查看小建筑运渣车超载时,偶尔关照关照的小事。’‘哦,明白了,’秦叶不再多说。秦叶觉得,他自己闲来钓鱼,如今却被鱼钓了”,由此可知,“钓鱼”又指秦叶被人诬陷钓鱼比赛作弊而被人胁迫的事。此标题可谓一语双关。最后,在主题方面的作用,结合小说的倒数第三、四节内容可知,小说借“钓鱼”,暗中批判了为谋取不当利益而无孔不入的行为表现了作者对当下社会丑陋一面的忧虑和反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分析小说后两段的是否可以删掉并说明理由。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在回答时,可以回答“删掉效果更好”,也可以回答“不能删”,但是态度一点要要明。然后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技巧、读者方面分析其效果。如果认为“删掉效果更好”,就要指出删掉小说后两段以后的效果,删掉后情节戛然而止,结构上和前文形成照应,手法上形成留白艺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起到暗示主题的作用。如果认为“不能删去”,可以从后两段交代了结局,情节更完整;人物的正直形象塑造得更丰满以及赞扬的主题更明确等方面来回答。

【点睛】小说阅读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
类题推荐: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
使用次数:126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课内文段阅读

(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3.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4.这一节依次写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53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加粗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3.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49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课外拓展

莲花自古以来,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绮;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碗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所写的《          》。

2.下列词或句子打上引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①“君子花”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救济粮

A引用 强调具有特殊含义   B强调 强调 引用

C强调 引用具有特殊含义   D表示专用名词引用具有特殊含义

3.由莲花联想到朱自清先生,这属于  

A.因果联想    B.相关联想      C.相似联想     D.对比联想

4.朱自清拒领救济粮的原因在于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31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课外拓展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2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风情是指                      (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

3.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                              

4.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75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春之怀谷

张晓谷

春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便从云端到山麓,从山麓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漂漂,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的不讲道理,不逻辑,而仍可以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一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飞腾,一双患风湿痛的手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在溪畔在江畔浣纱的素手所猛然感觉到的水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来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起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的春天。

1.简答

a)       第一自然段中一首澌澌然指的是什么?

第二自然段中“一株柳的分号“指的是什么?

2.根据文章的主旨,理解文句的意义及技巧。

1)第三自然段“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在文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第五自然段写鸟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3.理解下列两处写法的表达作用。

1)第四自然段连用三个“在……之前”,这样写在表达上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文章前后反复写到“春天曾经是这样的”,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     )(   

  本文第三自然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表明了自己对春天的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

  本文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运用诗化的语言,把春景写得美不胜收,映衬作者对美好春景的渴盼。

  本文标题的意思是“对春天深深的怀念”。

  本文是对美丽宜人、生机勃勃的春景形象细腻的写实。

  本文通过对自然春景的想像和怀念、向往,表达了作者对都市生活的某种厌倦。

  本文辩证地写出了春的美丽生机和春的娇气敏感。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yuankgk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