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鼎彝:原是古代的饮食用具,后专指帝王宗庙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久埋地下变成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点题,概括了煤炭的开发过程。这里用“混沌”比喻未开发的煤矿,用“乌金”比喻开发出来的煤炭。
B.颔联“回”“破”二字生动地写出了煤炭的功用,将煤炭燃烧换来的温暖、春意、光明做了极其形象、富有诗意的概括。
C.颈联继续阐发煤炭的作用和倾情奉献。表明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并甘愿为之奉献变成“铁石”。
D.这首诗语言质朴明畅,平平道来,而意象明晰,寄托深远,是诗人自我人格和理想的真实写照。
1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C
15.本诗紧紧扣住煤炭的特性落笔,描写了煤炭的开掘过程及其蕴藏的热力的本性,歌颂了它的巨大功用和崇高品格,托物言志句句写煤炭,句句寄托诗人心忧苍生、情寄社稷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甘愿献身的高尚情操。
【解析】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表明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并甘愿为之奉献变成‘铁石’”理解有误。诗句“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的意思是“钟鼎彝器之制作,全靠原力之生成。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自己如同“铁石一样”,具有奉献精神,但并不意味着变成“ 铁石”故此处理解不正确。故选C。
15.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中关键词“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等关键词句分析作答。
具体分析,“爝火燃回春浩浩,藏蓄阳和意最深”,正面抒怀,说这里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布泽之气。“意最深”,特别突出此重点的深意。“春浩浩”承接“阳和",“照破夜沉沉”,对照着写,显示除旧布新的力量。“铁石犹存死后心”,“铁石”句表示坚贞不变的决心,也正是于谦人格的写照。“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从煤炭进一步生发,即杜甫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扩大之。末句绾结到自己出山济世,一切艰辛在所甘心历之的本意,即托物言志。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附诗歌译文和鉴赏:
译文: 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煤炭是乌金。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融融燃起之炬火,犹如浩浩之春风。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灰沉之夜空。钟鼎彝器之制作,全靠原力之生成。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只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又穿暖。不辞辛劳与艰苦,走出荒僻之山林。
赏析:《咏煤炭》是明代大臣于谦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此诗借煤炭的燃烧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首二句写煤炭所蕴藏的能量,亦即人的才智;中四句写煤炭对人类的贡献,亦即作者立身处世的宗旨;末二句写煤炭的志向,亦即作者的抱负。全诗八句,句句比喻,语语双关,运笔自如,情感深沉,意蕴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