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明年,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丧父,归临川,夺服起之。丧母,求终服,不许。岁中,迁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寻知制诰。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①。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②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注]①度支: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②僦舍:租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B.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C.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D.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一般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如“左迁”,表升迁的词语还有“擢”、“升”、“出”、“陟”等。
B.“夺服”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亲族中,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C.“笏”指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一般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殊才华卓著,品德高尚。被誉为“神童”的他在复试诗、赋、论时,坦诚地说明了事情的原委,要求更换考题,获得了皇帝的好感。
B.晏殊注重教育,提携贤才。他重视教育的发展,曾力邀文化名人范仲淹、孙道辅等到书院讲学,开创了自五代以后大办教育之先河;他也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很多出其门下。
C.晏殊见识过人,屡献计策。如陕西战事中,他建议朝廷罢内臣监军,不以阵图授将领,使他们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D.晏殊胆识过人,敢做敢为。对于章献太后权听政一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自参见太后,对于这件事,朝中没有人敢提意见,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帘听政,议遂定。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2)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
10.C
11.A
12.B
13.(1)皇帝常常拿政事向他咨询,晏殊都用一寸见方的小纸片用小字书写意见,已经答复完,就连同底稿一起封好呈交皇帝,皇帝看重他缜密审慎的作风。
(2)皇帝虽然亲临祭奠,但把没有探访晏殊病情作为深深的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追赠晏殊司空兼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