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北宋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58
更新时间:2020-12-08
纠错
1.

上曾子固龙图

()张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休养生息,日趋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

(注)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

4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其言不乎其心    浮:显现              B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    纂:继承

C兵戈不    试:使用                             D两汉,远追三代    揆:揣度

4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出其诚    飘飘如遗世独立           B有不足以过    此小大辩也

C刚毅信实    劳苦功高如此               D日趋富盛之域    赵尝五战

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给曾巩的信中,不仅表现出对屈原文章的喜爱,也显示出对屈原仁而无私、气遒趣高人格的理解与欣赏。

B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C文章以言与德的关系为中心,探讨了三代至宋的君子之文,认为语言无论华美、简朴、迂曲还是疏荡,都可从文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

D本文通过对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评价,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4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4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

2)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

查看答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 北宋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44A

45C

46B

47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481)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

2)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

【分析】

44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项,本句意为只有他的言语不停留在心的外面在此处译为停留在……表面上

故选A

4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介词,相当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项,代词,代指写文章本来的分寸;结构助词,的;

C项,连词,表并列;

D项,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和,跟。

故选C

4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司马迁和韩愈……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错误,原文司马迁……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选超卓,不可收揽……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可见,司马迁是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文风特点是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韩愈文风特点是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遭遇是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选项把二人的遭遇和文风特点混为一谈,因此错误。

故选B

47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意为我自从刚开始读书,就知道要读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访用来每天掌握其变化。唉,像您这样的人,真是已经到达天下写文章人的顶点了

读书是宾语,读书又是介词的宾语,意为我自从开始读书,在其后断开;

执事之文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广求远访是并列对称的四字短语,在其后断开;

其变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呜呼是感叹词,单独成句;

字是句中停顿,可断可不断。

最终断句为: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一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4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1)中,美:华美;行事:行为、事迹;见:同,显现出来;考:考证。

2)中,而后:之后;学者:求学的人;耻:以……为耻;其旧:他们原来的文风;惟古之求:宾语前置,惟求古,只追求古文。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我曾经认为君子的文章,不是只浮于道德表面,那或刚强或柔婉、或轻缓或急切的文气,或繁琐或简洁,或舒缓或敏捷的格调,一概都出自于他内心的诚挚,不隐藏自己所已经知道的事,不勉强写自己所不知道的道理,就譬如楚人一定会唱楚地的歌曲,秦人一定会穿秦国的衣服。只有他的言论不停留在内心的表面,因此沿着他的言论去寻求,那么潜藏着的德行心志,都不能隐藏。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不知其言就没有理解其人的办法,而世上糊涂的人,仅仅知道言语品德这两者不能相通,或者相信他的话语却怀疑他的行为。唉,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道君子的文章,本来就是出于他们的德行,与那些没有德行却述说德行的人不一样啊。我刚开始写文章,最喜欢读《左氏春秋》、《离骚》等书。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屈原的仁德,不愿意只为自身谋私利,他的文气遒劲,他的志趣高洁,因此他的语言翻覆曲折,一开始认为他是繁琐的,左顾右看,中途怀疑他是迂回的,然而他的心思至诚恳切,因而他的言语周密而不令人厌烦。推究到最后,因而知道他的仁德出于愤而不是怨恨,不同流俗而洁身自好,并非有私心,彷徨悲叹,(而国中)终究没有安慰他的人,因此即使他剖白心志没有显露自己的办法,这就是屈原的忠诚。因此他的文章如同明珠美玉,美丽而令人赏心悦目;如同秋风夜露,凄然而令人感动同情;如同神仙烟云,高远而不能攫取。依循他的言语来考证他的事迹,难道有不合理的吗?

自从三代以来,我最喜欢读太史公、韩退之的文章。司马迁雄奇豪迈、慷慨激昂,自他年轻时就周游天下,交结豪杰。他的学识在讨论寻找梳理前世踪迹上最有优势,他凭借着一股不平之气,敢于仗义执言,以至于惹来祸端。因此他的文章疏放坦荡明白,简洁朴素而肆意驰骋。只是他平生志向在心中有所郁结,因此他在文章末尾只言片语,时不时有感慨愤激而不能宣泄的情况。韩愈的文章如同先王的衣冠,郊庙的祭祀礼器一般典雅,以至于他豪放不羁,超卓不群,无法收揽,于是他极尽语言的巧妙,有不足也有过头。唉,韩愈在唐朝,大概是很不受重用了。然而他冒犯君王,忤逆权臣,面对义事时便忘了自己的患难,刚正坚毅而又忠诚务实,因而他的学问能够在道德破坏之后独树一帜,继承孔孟的学说来自立其说,故而韩愈的文章虽然想要不成为这样的风格,大概也不能了。

自从唐代以来,经历了五代的战乱。宋朝兴盛,铲除叛逆而讨伐罪人。到了仁宗临朝,天下平定,战争不兴,休养生息,一天天地趋向富贵繁盛。士大夫在这时交游,谈笑快乐,再也没有从前那种幽愤不平气息,天下的文章渐渐兴起。而庐陵欧阳修先生开始写作古文,近的揣摩两汉文章,远的探究三代的文章,而继承孟子、韩愈之风,也成就了一家之言,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更加高洁,文风经过淬炼洗濯洗练而更加新颖。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而欧阳公在这时,实际掌握着重心来引导天下豪杰,而世上号称能写文章的,出自欧阳公门下的十之八九。而您则是这些门生弟子中的第一名,您的文章议论,能与欧阳公不相上下。那些贤人名士听闻,认为您的文章虽然兴起于欧阳公之后,然而屹立的样子连欧阳公也有所敬佩,忘记后来那些论及此事的人。我自从刚开始读书,就知道要读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访用来每天掌握其变化。唉,像您这样的人,真是已经到达天下写文章人的顶点了!

=
类题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 北宋
难度:
使用次数:130
更新时间:2020-11-16
加入组卷
1.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背参军,数赋颂,因言:臣自七岁辞,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今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忍弃之?

会禄山乱,甫避走三川。肃宗立,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客罪故,罢宰相。甫上疏言:,不宣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称:琯,宰相子,有大臣体,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以客罪故罢宰相。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数:多次

B臣自七岁辞,且四十年   属:归属

C,不宜免大臣         细:微小

D左右其母,奔救得止     白:告诉

14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客罪故,罢宰相    世旧,待甫甚善

B自七岁属辞,四十    甫谢,

C陛下果委相之        好论天下大事,高不切

D唑下忍弃之          深念主忧

1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少时家贫,科举不中,后因赋文被赏识。皇帝称赞他文风沉郁顿挫,随时敏给,可及扬雄、枚皋。

B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之交。房琯获罪时,他挺身而出,上疏劝谏,不顾安危,在皇帝面前反复为房琯求情。

C杜甫一生漂泊贫困,秦州时甚至负薪拾橡栗自给。流寓蜀地,幸得好友严武接济。严武死后,他辗转于梓、夔之间。

D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加约束,也因此被严武怀恨在心。后来严武心起杀意,幸得严母解劝才得幸免。

16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河西尉    

若今执先臣故事

臣叹其功名未    

圣心

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 北宋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12
更新时间:2020-11-2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背参军,数赋颂,因言:臣自七岁辞,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今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忍弃之?

会禄山乱,甫避走三川。肃宗立,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客罪故,罢宰相。甫上疏言:,不宣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称:琯,宰相子,有大臣体,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以客罪故罢宰相。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数:多次

B臣自七岁辞,且四十年   属:归属

C,不宜免大臣         细:微小

D左右其母,奔救得止     白:告诉

14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客罪故,罢宰相    世旧,待甫甚善

B自七岁属辞,四十    甫谢,

C陛下果委相之        好论天下大事,高不切

D唑下忍弃之          深念主忧

1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少时家贫,科举不中,后因赋文被赏识。皇帝称赞他文风沉郁顿挫,随时敏给,可及扬雄、枚皋。

B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之交。房琯获罪时,他挺身而出,上疏劝谏,不顾安危,在皇帝面前反复为房琯求情。

C杜甫一生漂泊贫困,秦州时甚至负薪拾橡栗自给。流寓蜀地,幸得好友严武接济。严武死后,他辗转于梓、夔之间。

D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加约束,也因此被严武怀恨在心。后来严武心起杀意,幸得严母解劝才得幸免。

16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河西尉    

若今执先臣故事

臣叹其功名未    

圣心

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 北宋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35
更新时间:2016-12-09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之患,不患材 之 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 为 ,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 荣辱忧戚在我 ,可以骄天下之士,而 其 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 为 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 特 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 治 ,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 “人 之 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 蔑 矣。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 ,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 别 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 以 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 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 ,况 其 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 “古之人于材有 以 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 ”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 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论》)

1 .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 特 未知其故也 特:只不过

B . 惟其遇事而事 治 治:处理得好

C . 求其所异者 蔑 矣 蔑:微小

D . 然后骐骥与驽骀 别 矣 别:告别

2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患材 之 不众 人 之 有异能于其身

B . 不患士之不欲 为 独以天下 为 无材者耳

C . 而 其 将无不趋我 况 其 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D . 尽其道 以 求而试之 古之人于材有 以 教育成就之

3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 荣辱忧戚在我 他们的荣辱忧伤令我挂怀

B .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

C . 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 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

D . 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4 .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

5 . 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根据文章及所选材料的大意简述你的理由。

(材料)

( 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 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 3)南越之修簳 ① ,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 ② 。

注释: ①簳: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 北宋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65
更新时间:2020-12-08
加入组卷
1.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              属:劝人饮酒

B白露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

C方其破荆州,江陵    下:攻占

D不知东方之既        白:白色

3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两个词的组合,望日,农历十五日,既望是过了望日,也就是农历十六日。

B斗牛是古代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星空分为二十八星宿,在北方七宿中,有斗宿”“牛宿,文中斗牛之间谓天空。

C美人是个多义词,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方中的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文中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31对第三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写作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到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

C客人又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思想颇为消沉。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 北宋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60
更新时间:2020-12-08
加入组卷
1.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3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疏远               属:亲属

B诸侯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               与:参与

D不能                 易:交换

3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有侯王            争必

B三代            知诸侯不可复

C学士大夫多非之    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        君臣父子相贼虐

4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4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4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43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 北宋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蓝天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