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①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②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兑:通“悦”。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③堇(jǐn):野葛,可做毒药。
76.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理:治理
B.圣人生于疾学 疾:敏捷
C.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信:(被人)相信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要:通“邀”,求,取
7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苟可/其皆出于此乎
B.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作《师说》以贻之
C.故师之教也/句读之不知
D.所求尽得/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8.下列句子中,从反面说明重学的一项是
A.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7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这样的人一般会成为圣人。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作者认为老师要让自己尊贵起来,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
8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76.B
77.D
78.B
79.C
80.(1)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2)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分析】
7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要知道,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B项,“圣人生于疾学”意思是“圣人是在努力的学习中产生的”,“疾”的意思应是“奋力、用力、努力”。
7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前一个“其”,代词,那个、那些;后一个“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B项,前一个“以”,介词,用;后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C项,前一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两个“所”都是助词,“所”加动词后构成名词性词组。故此题答案应为D项。
78.试题分析:A项,句意是“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B项,句意是“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杰出人物的,从来就没有过”,是从反面说明重学。C项,句意是“因此,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召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不是从反面说明重学。D项,句意是“凡是师徒相处,能否互相融洽,那不是一定的”,也不是从反面说明重学。故此题答案为B项。
7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不正确。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弗能兑而反说”,即“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是“弗能兑而反说”所造成的结果。
8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疾”,努力、奋力、用力;“而”,却;“为”,成为;“魁士”,贤士;“未之尝有”,宾语前置句,未曾有过。(2)“显”,显赫;“安”,平安;“是”,这;“怀”,动词,怀揣;“腐”,腐臭的东西;“恶”,厌恶;“濡”,沾湿。
【点睛】
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
参考译文: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教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圣人所在的地方,天下就会治理得平平安安。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会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所传之道。他们倘若能够,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教诲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的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杰出人物的,从来就没有过。
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尊重,言语就会被人信从,他的理论也就会被人论述阐明。所以,亲自登门去教人,学生是不会接受他的教育的;招呼老师来教,学生也不会接受他的教诲;自卑的老师,学生不会听他的教导;卑视老师的学生,也不会听老师的话。老师如果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勉强去教育人,想到推行自己的道,想要使自己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学习的人,处在不接受教化,不听教诲的地位,自行其是,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凡是说教讲学的人,是用敏捷的口才说服人,而不是迎合学生的心意使他们高兴。今世说教讲学的人,多数不能用敏捷的口才说服人,反而迎合学生的心意使他们高兴。不能用敏捷的口才说服人,反而迎合学生的心意使他们高兴,这好比抢救落水的人,却反而把一块石头绑在他身上让他沉下去,又好比给人治病却把毒药给他吃,这样只能适得其反。世道更加混乱,不肖的君主更加糊涂昏庸,也就是由此而产生了。所以做老师所要从事的,在于以理服人,在于推行其信条。理能服人,信条能为人接受,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就不敢轻慢老师了,就是上至天子来拜见老师,老师接受他的朝拜,也不觉得惭愧。凡是师徒相处,能否互相融洽,那不是一定的。如果老师违背常理,放弃自己的信条,去追求不一定能实现的融洽关系,而希望人们尊重他,这不也很难吗?所以做老师的,只有以理服人,推行自己的信条,才能受到尊敬。